第二七七章 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前奏
奥斯曼帝国跑过来想要购买一艘无畏舰起到了连锁反应,首先就是与土耳其一直不对付的希腊对此忧心忡忡,他们刚刚从中国买的永丰号准战列舰还没捂热就被压制了。
心急如焚的希腊立马向英法求助,但是由于中国的原因,德国与英国的军备竞赛更加的激烈,面对提前上马12英寸火炮的德国无畏舰,英国人感到了压力。
在英国皇家海军的强烈要求下,英国拒绝出售无畏舰,只向希腊推荐他们的前无畏舰,但是面对准备购买无畏舰的奥斯曼,希腊人认为前无畏舰只是花冤枉钱。
于是也找到了中国希望能够购买一艘无畏舰,但是面对中国开出的200万英镑的天价,希腊根本拿不出来,只能考虑借款。
到这里已经有三个国家对中国的无畏舰问价,其中一个国家已经支付了部分款项,中国的造船厂一下子成为了世界关注的重点。
阿根廷,智利也开始试探有没有获得无畏舰的可能,而这种抢夺军舰贸易市场的行为让英美两国的报纸止不住的抱怨,
他们认为中国这样无底线扩散无畏舰技术的举动是对世界和平不负责任的表现,但是他们却无法阻止中国。
美国总统罗斯福还因为这个问题发了火,他命令美国的造船厂必须拿出美国的无畏舰,而且这种无畏舰必须比中国的更好。
“美国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美国必须要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无畏舰的国家!如果我们在拖延下去将对美国的声望造成巨大的打击。”
面对罗斯福强硬的要求以及巴西和土耳其即将获得无畏舰的压力,美国国会终于加大了拨款,南卡罗莱纳级战列舰的建造速度更快了,特拉华级战列舰的后续拨款也容易了许多。
而美国的举动让英国造船厂更恐惧未来战舰市场的分配会对他们不利,于是进行了一系列的行动,
最终于1908年三月,奥斯曼帝国与中国签订合同后,英国工业巨头终于让英国政府松口同意无畏舰的出口。
而这也让1908年的战舰市场显得拥挤起来,中美英两国都挥舞着最新的玩具卖力的向那些“有需求”的国家推销,尤其是南美国家。
在这场商战中,造舰能力最弱小的中国率先退出南美市场,表面上看是中国要同时为本国海军,奥斯曼以及巴西建造无畏舰已经让造船系统全速运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供更多的战舰。
但实际上是中国在预防南美的橡胶地雷,根据中国经济专家的预计,如果巴西等国再向外国下达订单,这些战舰最后肯定会砸在制造这些战舰的国家手中。
中国造船系统下一段时间将专心承接同盟国,朝鲜以及日本等国的订单,看起来还有赚头的南美军舰市场不在中国的考虑范围之内。
中国只关注如何在橡胶危机爆发后“拯救巴西”获得大量的土地为国内提供粮食。
而除了这些传统国家的订单外,俄国也在1908年时找上了中国,海军力量过于虚弱并且被英法捏住经济命脉的俄国看着德国人像下饺子一样往海里扔战舰后终于挺不住了,
他们决定从中国将鹰号和列特维赞号买回去,不管怎样先让俄国在波罗的海组织起一定的威慑能力再说,否则在面对德国公海舰队时,俄国海军将毫无还手之力,无法保证波罗的海的安全。
这个时候,因为前后出售两艘无畏舰,手中有了一些钱的中国政府没有在像去年一样摆出不合作的态度,中国中枢同意俄国将这两艘战列舰买回去,一起卖回去的还有几艘被俘虏的雷击舰等辅助舰艇。
最终经过中国驻俄国公使与俄国外交大臣普拉多夫经过反复磋商最终达成了一致,两国在8月份达成协议,
中国将以150万英镑的价格将鹰号和列特维赞号以及雷击舰等十余艘被俘军舰卖给俄国,虽然这笔钱比中国预期的要少了些,但总比这两艘战舰砸在手中强,随着无畏时代的到来,前无畏级的价值越来越低。
如果不是因为恒山级战列舰造船厂要优先完成国外的订单,泰山级战列舰早就被中国海军踢出现役了,至于这两艘俄国人的旧货那就更不用说了。
而从俄国人身上拿到的这笔钱,王启文也很是慷慨的批给了海军,用于下一型战列舰的建造工作,但其中三十万英镑要交给江南制造厂,作为研发14英寸重炮的专项资金。
虽然这些钱对于中国1909年准备建造的,预计造价超过两百万英镑的超无畏舰来说并不够,但是好歹也能够帮助中国减轻一些压力。
而这一连串的订单以及向俄国回购战舰这样的突发事件让1908到1909年间的中国军用造船厂进入了狂欢时刻。
作为标杆的旅顺,江南以及马尾的造船厂里被塞得慢慢当当,各种战舰都在加班加点的赶工,中国的经济也因为这些来自各国的军舰订单得到了很大的促进。
许多欧洲报纸都在惊呼,中国现在已经成为欧洲和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造船中心,中国彻底成为了一个工业国家。
欧洲一些经常分析各国海军实力的报纸认为,如果中国也进行欧洲这样的海军竞赛,中国最多能够保证每年开工六到七艘战列舰。
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德国更进一步的帮助,中国的造舰能力还将进一步的提升,最后这些报纸还预测中国将在5年后正式成为预备世界强国。
这样的报道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让中国的国民自信心高涨,许多国内的报纸纷纷转载,声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认可的顶级强国。
但是在王启文唐绍仪这样的高层看来,这些欧洲报纸这样说肯定是有别的用意,尤其是这些报纸背后大多都站着英法两国。
这也许是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