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八一章 分散英国注意力的行动

  德国公海舰队在准备他们的大行动,但是舍尔海军上将还是希望在他们行动前能够进1步的分散英国人的注意力,
  而舍尔这个时候能指望的就只有斯佩中将的印度洋舰队了,于是德国海军1封电报发往法奥港,让斯佩中将加大对印度洋英国航线的袭击力度。
  但是斯佩中将对此十分的不满,现在印度洋聚集着英国人5艘战列巡洋舰,如果贸然出动只有两艘战列巡洋舰1艘无畏舰的德奥印度洋联合舰队没有办法对抗。
  但是斯佩中将的的困难并没有让舍尔改变主意,不过他答应斯佩中将会让奥匈帝国出击,争取让英国人在印度洋上游弋的舰队返回地中海。
  在这个位面上,奥匈帝国海军的条件比历史上好太多了,1方面,意大利目前还是中立,奥匈帝国海军没有被人堵在家门口出不去。
  而另1方面则是奥匈帝国海军的实力比原来要强上不少,中国和德国签订1系列商贸条约后,奥匈帝国也跟着喝了不少汤。
  由于中国物资的补充,他们现在除了4艘联合力量级战列舰之外,还有2艘奥匈帝国版的凯撒级欧根亲王级超无畏1915年就能交付,这让奥匈帝国信心十足。
  毕竟此时,与自己最近的希腊海军只有1艘从中国购买的泰山级前无畏,原本英国人答应卖的超无畏让丘吉尔“买下来”自己用了。
  而法国海军虽然有7艘战列舰,但是现在还驻扎在土伦港,因为意大利的立场法国人并不敢确定,不敢贸然行动,毕竟奥匈帝国的实力已经与法国海军差不多了。
  若是意大利突然加入同盟国,对于法国海军来说将是1场灾难,在意大利的态度明确前,他们是不会前往东地中海主动与奥匈帝国海军对抗的,即便英国强烈要求也不能让法国海军屈服。
  在种种的有利条件下,奥匈帝国海军司令霍尔迪中将带领这4艘战列舰在地中海中兴风作浪。
  在开战之初,奥匈帝国海军就将希腊海军从中国购买的前无畏自由号战列舰直接重创,将其赶到了亚历山大港不敢出来。
  英国人由于忙于对付斯佩舰队和德国公海舰队,在地中海的舰队被抽调走了不少,虽然剩下的舰队还是能勉强维持东地中海局势,但是英国人认为只有自己印度奥匈帝国海军就太吃亏了。
  所以他们在开战后1直与法国谈判,希望法国人能够与英国海军地中海舰队合作对付奥匈帝国海军,但是法国人就是不答应,非要意大利表明态度后才肯将舰队派往东地中海。
  英法两国的扯皮仍然在继续,而舍尔上将的请求已经传达到了奥匈帝国,但奥匈帝国对此还是有些担忧的。
  霍尔迪中将在会议上强调“英国皇家海军占据优势,而且我们此时并没有看到德国公海出击的意图,如果我们在地中海区域对协约国造成较严重的打击,
  英国人可能会为了保护他们的航线而抽调兵力来到东地中海,这样对于我海军不利,所以在我们从从侧面支援德国印度洋舰队之前,德国公海舰队必须表现出他们的诚意,
  即他们有能力拖住英国皇家海军大舰队,使其不能够分兵南下地中海,使目前地中海局势失衡。”
  霍尔迪中将的话得到了奥匈帝国上下的重视,虽然奥匈和德国有钢铁般的友谊,但是奥匈帝国也有着自己的利益。
  舍尔对此很头痛,但是奥匈帝国的态度很坚决,他也没有能力直接命令奥匈帝国舰队,所以最终他告诉奥匈帝国,在3个月内,也就是1915年3月之前,奥匈帝国1定能看到德国的诚意。
  这已经是隐晦的告诉奥匈帝国德国会有1场大行动了,得到了德国的承诺后,外加德皇威廉2世亲自给奥匈帝国皇帝佛朗茨发去的电报,奥匈帝国海军终于决定出动了。
  而这1次奥匈帝国海军的出击比起之前对希腊的打击规模要大不少,整个地中海的航运都被霍尔迪威胁,而这时协约国尤其是英国人绝对不能允许的,
  由于法国人依然不肯派舰队前往东地中海,仅在西地中海保护自己的航线,意识到法国人已经指望不上后的英国人终于下定决心要单干,
  在意大利海军还未参战的时候先将奥匈帝国海军击败甚至是歼灭对于整个协约国的军事态势有非常大的作用,说不定能够将直接让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不过为了确保万无1失,英国人决定先将地中海的军力扩充起来,目前地中海英国人只有两艘无畏舰以及数艘前无畏舰,为了对付4艘联合力量级战列舰,必须在增加无畏舰。
  但是英国本土舰队因为希佩尔的袭击不敢贸然分兵,杰利科认为德国人在发觉英国脆弱的封锁线后肯定会有大行动,而奥匈帝国再次出动肯定和公海舰队的行动有关。
  既然本土舰队和法国人都指望不上,英国人就只有从印度洋调派兵力,英国海军部认为现在斯佩舰队的主力舰都被所在波斯湾中,
  他们不需要在海上到处搜索斯佩舰队的主力舰,所以印度洋没有必要保留5艘宝贵的主力舰,只需要保留3艘主力舰和部分前无畏舰就可以了。
  而且这个时候还没有发生战列巡洋舰在交战中被纯正战列舰屠杀的情况,英国人对于这些被费舍尔爵士称为完美之猫的战舰抱有很大的期望。
  这最终促使英国澳大利亚舰队的不倦号以及新西兰号奉命前往地中海,仅在印度洋保留无敌号,不屈号以及不倦级的澳大利亚号战列巡洋舰。
  这样的决定最终让印度洋英德两国的无畏舰数量趋于平衡,为斯佩中将再次出击创造了1个较好的条件,
  也为英国在印度洋上的失败埋下了种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