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9章 3371【教育改革】

  第3369章3371【教育改革】
  官制改革之后,项南随后又进行了教育体系改革。
  在此之前,他虽然在各村、各乡都开办了学堂,让孩子们都有书可读,大大提高了百姓的识字率。
  而且,科举增加了数学、物理、地理、外语等多门,筛选出了一批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但是随着帝国的壮大,以及发展的需要,单是这些人才还是不够。
  人才的培养机制还是太慢,而且培养出的人才,技能还是有所欠缺,供不上发展所需。
  比如化学人才就相当稀缺、土木工程、地质学、高端物理、机械设计等,也都面临着巨大的缺口。
  而靠着科举,每四年才选一批人才,每批不过两百来人,哪里够用。要知道,二十一世纪,中國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可是足有千万之巨。
  按照人口比例来算,乾隆三十二年,全國人口两亿,那么每年毕业的人才,应该高达一百多万才对。可如今四年才出两百人,自然是不够用的。
  所以要改革教育体系,多出人才,方为正道。
  项南继续大刀阔斧的改革,由学堂、县学、州学、府学、国子监,改为小学、中学和大学等,
  其中小学九年、中学三年、大学四年。小学九年,不交学费,不交杂费,不交书本费,中学到大学开始收费。各省拨款建立中学、大学。
  其中中学每县一座,大学每州一座,硕士站每省一座,博士站只有京城一座。按成绩录取。
  小学学习数学、语文、外语、物理、地理,中学增加生物、化学,大学增加物理、化学、金融、生物、医学、海洋、土木、机械、法律、化工等科目。
  并在未来二十年内,逐步废弃科举,改从大学、硕士站、博士站招收人才,提拔重用。
  ……
  如此改革,其实不算激进,毕竟这么多年来,科举制度已经大幅改变。
  绝大部分年轻学子,都是从小进学堂学习外语、物理、地理、数学等科目,而且最近几年科举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像物理、外语、数学、地理等科目比例越占越高。
  刚开始,科举虽然也考这些科目,但并不计入总分,还是看八股文章写得如何。到后来这些科目就占到总分的一半,与八股文章平分秋色。
  而到了如今,八股文章已经不再重要,只跟数学、物理、地理、外语占同样分数。这样的变化,新一代学子已经适应了。
  而且,他们对这种改革更欢迎。因为往年要考上举人,才可能有官坐。考上进士才能确定有官坐。
  科举四年一考,一科只录取一两百人。导致多少读书人皓首穷经,从年轻考到老死,最后也只是一介寒氏。
  但现在不同了,只要成绩优秀,就可以上中学,上完中学上大学,只看总成绩说话,毕业之后就分配工作,这可比四年一度的科举稳当多了,所以大家都非常欢迎。
  至于老一代的读书人,那就对不起了,跟不上时代,就只能被时代所抛弃。
  ……
  而科举制度的逐步废弃,也导致之前的秀才、举人的特权逐步被削弱。
  比如秀才不用服徭役;不用交税粮;见官不拜;秀才犯法,如果不是重罪,只由儒学处分了事,在学校除籍之前地方官不得用刑;秀才可以戴方巾、穿绸衫,可以使唤奴婢。
  <divss="contentadv">举人相比秀才,待遇还要更高一级。举人可以免除一百五十亩土地的田赋,免除十几户人家的徭役;
  举人犯罪,地方官员不能随意逮捕拿问的,需要申报给省学政,由省学政出面,对举人进行教育和处分;举人若屡试不第,朝廷会给安排个小官,每月能够领一份薪饷。
  等教育体系改革完毕,科举制度作废之后,秀才、举人的特权自然也就没有了。尽管那些秀才、举人都很不服气,但是面对朝廷却也是无法可想。
  原因很简单,清朝三百余年统治下,秀才才只有四十多万人。也即是说,乾隆朝的秀才最多也不过十万,举人和进士的数量就更少了。
  这么点人,还不及旗人的数量多。项南当年改革旗务,几百万旗人都没放在眼里,十几万秀才又算得了什么?
  况且自古说得好,“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一帮读腐了书的人,项南才不会放在眼里。
  ……
  当然,秀才、举人们之所以没闹起来,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现在赚钱的门路多了。
  有能耐,有本事的人,不用科举也能发财。
  比如现在贸易发达,各处生意对账房、书办、襄理之类的人才都十分渴求。
  若是读书识字,又会外语,又会算账,那保准大把人请,根本不怕没钱赚。
  再有本事的,自己开买卖,往欧洲倒腾丝绸、茶叶、瓷器,再从欧洲倒腾皮毛、火腿、香料……一来一回都赚不清。
  而中國的老百姓就有这点好处,但凡能活下去就不会造反的。
  那些秀才、举人再怎么没特权,也比老百姓日子好过多了,因此让他们冒着杀头的风险造反,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他们最多也就是抗抗议,上上折子罢了,见朝廷就是不改,他们也就只得算了。
  ……
  而随着教育体系的改制,很多科技发明,被项南公开了出来。
  比如蒸汽机的原理、设计与制作,比如香皂、玻璃的制作,比如水泥的制作,比如纺纱机、织布机的设计……
  甚至向私人出售蒸汽机,让他们可以纺纱、织布、采矿,这可比用人工快多了。一台蒸汽织布机的功效,顶得上八十位训练有素的织工。
  而蒸汽织布机不用领工钱,不知道疲惫,可以二十四小时工作,而不休息,因此很多大老板愿意买回去。
  另外就是很多矿山老板,看中了蒸汽机的力气,比使用马匹强多了,所以他们也购买了。最终蒸汽机数量越来越多,有能人还开发出了越来越多的使用途径。
  比如将蒸汽机安在商船上,就可以在水上自由航行,而不必再用纤夫拉纤;比如用蒸汽机作动力制作面粉,顶得上多少匹骡子、马;比如用蒸汽机造纸,纸浆打得又细又匀……
  因此蒸汽机受到越来越多的商人欢迎,工业革命开始由上而下,逐步普及开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