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三章 年货
到了研究院门口的时候,穿着厚棉袄的俞建业正在门口走来走去。
俞安安朝着他的方向,大喊一声,“爹~”
“安安,这是?”俞建业回过头一看,就见自行车旁边堆满了东西。
有油,大米,面粉,还有好多可口的糕点。
俞安安笑着解释道:“这些都是我的年货,爹今天上班后,我就得年后再来了。”
“你的年货?你们研究所年货这么多啊?”
俞建业惊到了,他没有在城里工作过,但看着地上满满的东西,也觉得这年货是不是给的太多了。
“还好吧,爹咱们快回家吧。”俞安安催道。
说完父女俩将地上的东西捆绑在了后座,不好捆的东西就让俞安安提着坐前面。
自行车前面只有一根杆,坐起来特别难受,又硌屁股,
好在是冬天,俞安安穿得比较厚实。
她娘还专门让她穿上了棉裤,所以倒也没那么不舒服。
土桥村,这个天气太冷,地里又没多少活计。
村里老太太们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一边缝制鞋垫,一边闲聊八卦。
当然了,这群人里面最受欢迎的自然是俞婆子啦。
谁叫她有个那么出色的孙女,年纪这么小就吃上了商品粮。
而且成绩又好,这个假期还花时间帮她们的孩子补课。
经过俞安安这段时间的帮忙,大家发现自家孩子变得爱学习了。
以前在家的时候调皮捣蛋的,现在变得安静多了。
一到时间不仅没有出去玩,还老老实实的待在家里写作业。
想到孩子们这段时间发生的改变,大家就忍不住感谢俞安安。
俞安安这会儿不在,大家只能说好听的话恭维俞婆子了。
“老姐姐,你家安安呢?今天怎么没看到那孩子。”
俞婆子拿着针头,轻轻拨弄着自己的发丝,然后才开口,“安安啊,那孩子今天去城里上班了,你们早上没看到我家老四送她去?”
“没看到,今天早上在家洗衣服,忙得很。”隔壁王老太说道。
“你不是有三个儿媳妇吗,咋?家里的衣服还要你洗?”
“对啊,你咋不使唤你家三个儿媳妇?”
一般来说,家里的家务都是交给儿媳妇来做的,比如洗衣服,扫地,做饭等。
王老太故作镇定的说道:“我又没老到动不了,再说了,王大夫不也说过嘛,年纪大了,要适当的动一动,这样对身体才好。”
家里的丑事,她自然不会说出来让人看笑话。
不过即使她没说,俞婆子她们也能猜到。
就她家娶得那三个儿媳妇,各个不是省油的灯。
三个儿子又是一溜的耙耳朵,哎,这王老太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哦。
“对了老姐姐,这次多亏了你家安安,我家明明这几天在家学习可认真了。”
“我家小军也是,以前一吃完饭就往外面跑,现在呢,一到时间规规矩矩的坐在那里写作业,我都还以为自己眼花了。”
“安安自己能干,还这么会教孩子,我就知道把孩子交给她一定没问题。”
“......”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夸奖俞安安,听得俞婆子心里格外的畅快。
大家夸完安安,又把目光放到了俞婆子身上。
跟俞婆子关系最好的姚老太,看着她头上戴着的新帽子,有些酸溜溜的问。
“老姐姐,你这帽子是不是老四送你的那顶?”
“对,可不就是老四送的嘛,他也是,买啥帽子啊,浪费钱。”
俞婆子嘴上埋怨着,那表情却是说不准的得意。
村里这些老姐妹们,谁有她过得好。
儿子孝顺,孙女懂事又能干,家里的孩子个顶个的成绩好,儿媳妇们又听话,这日子别提有多舒心了。
“老四那是孝顺你,心疼你。”
“是啊,你家老四对你那可真是没话说,有啥好处都想着你,不像我那儿子,眼里心里就只有他那媳妇,果真是有了媳妇忘了娘啊。”王老太语气埋怨道。
她这么一说,旁边的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
毕竟王老太那三个儿子,确实是有了媳妇忘了娘。
就在这时,有个老太太指着远处,一脸激动道:“老姐姐,你快看,那是不是你家老四和安安啊?”
众人一听,立马顺着她指着的地方望过去,果然,那个骑着自行车的不就是俞老四吗。
还有,坐在自行车前面那个粉雕玉琢的小女孩不是俞安安还能是谁。
满村里都找不出比她更好看的娃子了。
“安安~”看到小孙女回来了,俞婆子站起身来,朝着那边大喊挥手。
俞建业听到声音,连忙调转方向往将自行车往这边开来。
俞老四的车子慢慢开近,大家自然也看到了车上面的东西。
看到那些米面油,一个个眼睛都直了,“老四,安安,你们?你们这车上装的?”
俞建业将车子挺稳,喘着粗气道:“这些啊,这些都是安安的年货。”
“年货?安安厂子的待遇这么好?还有年货?”
“天哪,这么大一桶油,这得值多少钱啊。”
“你们看,这米,白花花的,比咱们自己种的米要好得多,这么大一袋,怕是有十斤左右吧。”
“还有这些点心,啧啧啧,我还是头一次见到这么多好吃的。”
“这堆东西肯定值老钱了。”
“那还用说,你看看人家那包装就不一般。”
一个个围着俞老四和俞安安,眼睛都发红了。
没想到啊,城里的工人待遇这么好。
每个月有工资就算了,逢年过节的时候还发这么多好东西。
有些人不信,质疑道:“安安,这些东西全是发给你的年货?不是买的?”
俞建业解释道:“当然不是买的,这可是我亲自从安安单位拉回来的。”
“安安这孩子是真出息了,咱们啊比不了哦。”
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有冲击力了。
他们都下定决心,日后要好好跟俞家打好关系。
没准俞家看在大家都是一个村子的份上,还能给他们在镇上找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