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子开业
姜晴醒来发现自己靠在树干上不由得愣了一下,明明是趴在地上的才对,怎么回事?
难道她昏迷期间有人来过吗?
是谁?四周并没有人,静悄悄的。
姜晴揣着大大的疑问站了起来,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异样,耳聪目明,好像刚刚的事情没有发生过,可是手上已经干凝的血迹证明她确实毒发了。
那是谁来过呢?
姜晴皱起眉,出声喊叫:“有人吗?”
可回应她的只有鸟鸣,以及风吹过树叶刷刷的声响,姜晴在四周找了一圈,依旧没看到半个人影子,直到有野兽的嘶吼声传来。
“吼——”“吼——”
一声一声的在逼近,吓的姜晴连忙掩在浓密的树叶后,直到野兽又走近了,姜晴才松了一口气,是大狮子阿布。
大狮子看到姜晴从树从后走出来,惊喜的抖了抖脑袋,它走到姜晴面前,低头蹭了蹭她。
姜晴蹲下身,两个手抓起它的毛茸茸的耳朵:“是叶辞哥哥在这里吗?”
大狮子又抖了抖了脑袋,后退一步,不满的吼了一声。
姜晴又看了一下四周,还是没人,算了,还是先去山谷再说。
一人一狮行走在山路上,若是有人看见非得吓死不可,主要是大狮子有点骇人,但是它拉耸着脑袋跟在一个小姑娘的身后,像是犯了错的孩子,又让人觉得有些好笑。
到了山谷处,姜晴把每间竹屋挨个寻了一遍,冷冷清清,冷锅冷灶,厨房的食物没动,东西也放在原位,看来叶辞没有回来,公孙决更没有回来。
姜晴坐在院子里等着,一直等到天快要黑尽都没人回来,她有些泄气叹了一声,随即起身回家。
竹笋、笋衣摆了一地,散发着竹子的特有的清香,爷爷,乐乐,小敏正在一片一片的剥,小敏娘亲正在切,姜晴回来便看到了这样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所有的不愉快瞬间一哄而散,她欢欢喜喜的加入了进去。
切好的竹笋要焯水,放一点盐去涩,然后浸泡一晚上才摆出去晒,这样的竹笋吃起来才嫩、脆、鲜美。
第二天姜晴早早的起了,把昨晚上弄好的竹笋搬出去晒在院子里,又做好早饭吃过之后方才领着乐乐出了门。
“丫头啊,出门在外要小心些,早些回来!”姜爷爷站在门口不舍的望着。
姜晴点点头:“知道了爷爷。”
姜爷爷又看向乐乐,提醒道:“乐乐小子要好好学学问,听夫子的话,休沐要回来看看爷爷啊。”
乐乐乖巧的点头:“嗯,乐乐会听话,休沐就回来看爷爷,爷爷在家要注意身体,乐乐会想念爷爷的。”
姜爷爷眼眶一红。
又不是不回来了!姜晴叹了一口气,挥手告别,“爷爷,我们走了。”
“去吧去吧!”姜爷爷挥手赶人,看着姐弟的二人的背影消失在路尽头,方才拉回视线,用衣袖擦了擦眼角。
郑家的马车已经停在了路口,看到坐在前面的郑从书,姜晴有些诧异。
郑从书笑着跟她打招呼,“晴晴妹妹早。”
姜晴回神,甜甜一笑,“大公子早!”
郑从书从容的道明来意:“是娘亲想来接你,路途有些奔波,我怕她受不住,便替她来了。”
姜晴感激道:“是婶婶太客气了,还劳烦大公子跑一趟。”
“左右我早上也无事。”郑从书满不在意,说话时把视线放在了乐乐身上。
姜晴把乐乐拉到前面,介绍道:“这就是我弟弟,叫乐乐。”
“大哥哥好。”乐乐礼貌的打了招呼。
“乐乐好。”郑从书温柔一笑,朝他伸出了手,“上来吧。”
姜晴把乐乐推了上去,乐乐局促的坐进去后,郑从书又伸手把姜晴给拉上了马车。
郑家母子知道姜晴要给弟弟找学堂,于是就推荐了盛昌商会旗下的盛丰书院,自建立以来,出过无数个榜上有名的科考学子,书院的夫子们个个才学过人,德高望重,且书院里设有学子们的住处,正好适合乐乐这种离家比较远的学子。
郑夫人已经提前打好了招呼,所以一去就安排了乐乐入学,在填写乐乐名字时,姜晴道出杨乐两个字,郑从书还诧异了一下,两姐弟一个姓杨,一个姓姜。
原本郑从书是打算免了杨乐的束脩,给姜晴一个人情,毕竟未来要合作,可是姜晴坚持不走后门要交银子,于是院首看在郑家的面子给杨乐算了半年一百两银子,其中包括吃住,书费等。
这已经是亏本的买卖,因为盛丰书院设立便是为了培养富商的子弟们,学子们非富即贵,在此地也算是贵族学校。
姜晴承了这个情,暗自感叹还好卖了一株赤灵芝,不然,还真交不起乐乐的学费,不过能进这里也算好事,有郑家的面子,乐乐也不会被人欺负了去。
安排好乐乐的事,郑从书便带着姜晴去了酒楼同郑夫人还有郑从业吃饭,路上问起姐弟姓氏的事,姜晴道出是认的义弟,郑从书又惊了一下,想着没有血缘关系,又是收养又是安排前途,还舍得花费如此的大手笔,看来是真的把他当做了家人。
于是,当郑从书跟郑夫人提起的时候,郑夫人对姜晴的好感又上了一个档次,因为郑夫人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她经常会给义院的孤儿们送吃的,穿的,用的,在姜晴的身上,郑夫人看到了她与自己的相似之处。
席间,几人商定好了铺子的名字,叫百味阁。后厨已经装好,厨娘也已经备好,吃了饭后,姜晴就去百味阁教厨娘们做糕点了。
那群为人妻为人母的厨娘,看到竟然是这么个小丫头授艺,齐齐惊了一下,不过学习的过程中,那群厨娘们对姜晴的手艺佩服的五体投地。
十天以后,百味阁门前炸响了鞭炮,锣鼓喧天,人云聚集。
“百味阁请大家听书吃糕点勒!”
这句话,由专门请的人,从百味阁的门口传遍大街小巷,一时之间,百味阁人满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