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明风不倒,明祚不灭,祭祀 节日 传
第378章 明风不倒,明祚不灭,祭祀 节日 传承,增强华夏归属感认同感
朱佑榶住在西宫,是由燕王府改建的,被皇帝命名为万寿宫。
册封太孙后,朱佑榶就住在这里。
主要是老皇帝稀罕孙子,不让太孙在勖勤宫里受气,就搬去西宫住。
太孙妃谢氏絮絮叨叨的:“皇爷爷身体不好,后宫诸位贵妃又都年老,需要照顾,臣妾这个做太孙妃的,应该去照顾皇爷爷。”
朱佑榶翻个白眼,你是乐意入宫嬉闹去吧。
皇帝支持下,景泰四十年,他娘太子妃从谈贵妃手里,接过来后宫政务,统摄六宫。
近几年,皇帝又支持太子妃办诗会,邀请各家大臣家的妇人,进宫谈论诗词。
宫中热闹着呢。
他明白,皇爷爷这是走夫人路线,为他爹笼络群臣,坐稳太子之位。
朱佑榶一拍脑门,是没怪罪你,是我去请罪跪了两个小时。
连他爹太子看着这些不守规矩的宫娥都难受,一个个非常没规矩,老皇帝对身边人最是宽仁。
“还是去宫中好,姐妹们多,还无拘无束的。”
谢雪怡翻个白眼,皇帝都做不到的事,你能?
她在宫中接受过正统的皇族教育,对皇帝是一万个崇敬,这种崇敬、敬畏是深深扎在心里的。
那是皇奶奶最喜欢的花瓶啊!
谢氏侍奉他换衣服,朱佑榶甩了甩长发:“难怪皇爷爷说要剪了头发,这也太热了。”
不止她,太孙十几个姬妾,都是女学子,独立、自主、自爱的思想泛滥,连朱佑榶都看着头疼。
朱佑榶不在府邸多待,喝盏茶后,换上休闲短袖,詹事府,和几位师父探讨皇爷爷今日这番话。
朱佑榶由着太监梳洗之后,换上休闲装。
谢氏念叨起来她的好友来,她的好友都是胭脂马,恨不得把皇宫给拆了。
当时他看中谢雪怡的时候,皇帝还说他,为什么不找個像他娘那样贤惠的,这个谢氏就是匹野马嘛。
“皇爷爷真的有先见之明啊,这头发太难打理了,等我登基后,一定要发布剪头发令。”
“你还是好好打理万寿宫吧。”
她全名谢雪怡,名字是他爹太子赐的。
不过,朱佑榶还真就喜欢她这股蛮横劲儿,他喜欢胭脂马,而不是乖乖女。
可能是谢迁给娇惯坏了。
宫中的新式教育更是,受过皇族教育的,都会崇拜景泰帝。
除非官小姐们想爬上龙床,或者父兄犯了大罪要被诛族,不然是很自由的,说话自由、读书自由。
还真是,当初朱佑榶追她可费了大力气了。
谢雪怡其实都想剪成短发。
朱佑榶很无语:“前年你去养心殿伺候,把皇爷爷的瓷瓶给碎了;去年年夜宴,你把皇爷爷的龙袍给污了,也就皇爷爷念你年幼无知,换做我爹,皇爷爷准抽他。”
谢氏吐了吐舌头:“那时候人家年龄小嘛,不懂规矩,皇爷爷也没怪罪臣妾呀。”
进宫中,说是侍奉,其实是学习。
皇奶奶去世后,他爷爷睹物思人,若非他爷爷年纪大了,早把谢氏给废了。
谢氏自幼读女学,接受的先进思想。
皇帝没宣传个人主义,但在所有教科书中,都会悄悄地往自己身上家神性光环。
他皇爷爷就喜欢他娘,他爹太子也沾着太子妃的光。
他爹虽然是太子,其实和皇帝差不多了,朝政大事,乾纲独断,除了没坐在龙椅上,他就是皇帝。
“我的爷,您可不要胡说,连皇爷爷都挡不住民间舆论,您这句话要是传出去,民间文人的唾沫星子能把你喷死。”
“万寿宫有什么意趣,哼,都是你的侧妃,这个不能管,那个管了伱不开心,臣妾管什么管?”
皇帝更看重对她们的教育,也方便皇子们近水楼台,他也能考校这些官小姐的品性。
这女人性子太跳脱,当年刚进宫侍奉的时候,皇帝就觉得谢迁生了个百灵鸟似的女儿,叽叽喳喳,话又多又密,根本不像谢迁。
“你可打住吧。”
皇帝可明说了,不让她去,他看见她心烦。
又在宫中侍奉过三年,读的是紫禁女学,所以她是有很强的女权思想的。
也就老皇帝惯着这些官小姐。
皇帝倒是赞成剪短头发,男女头发都可以剪掉,奈何民间反对声音太大了。
侍奉他的太监,有很多白人,他们都是被大明征服的地方,挑出来的俊美、聪慧的孩童,送入宫中遴选,进行阉割。
每年,各地都会特定送进来一批人当太监,其中藩国送来的比较多。
这年头,女子的头发更难打理,收拾一次,忙乎半天。
别看现在夫妻俩感情不错,当初人家谢雪怡可看不上太孙,当时还不是太孙,但也看不上。
这几年,在宫中伺候的以白人为主。
皇帝不喜欢黑人,太子、太孙都不喜欢,白人长得不咋地,但也比黑人强啊,凑合着用吧。
明人做太监的很少。
主要是用外夷,不容易产生派系,上位者能放心使用。
宫娥也是,白人女子很多,都是挑的颜色艳丽的女童,送来宫中做粗活。
皇帝也不止全用官宦人家女子,因为这些女子很多活是做不了的,那就得有粗使丫鬟。
再说了,这些外夷在大明没有根基,皇帝用着也放心。
皇帝有一个叫影子的特务机构,主要就从外夷、养济堂孤儿中挑选人才,从小就培养,一直隐藏在暗处。
影子里有多少人,谁是头目,这些人藏在哪里,没有人知道。
连一直侍奉皇帝的汪直都不知道。
朱佑榶去詹事府。
朱见淇的詹事府里没有成员,但太孙的詹事府里,配备的超级齐全,年轻干才,全都放在太孙詹事府里。
但可这不是偏心,老人家都是隔代亲,有了孙子就都能理解了。
皇帝对其他几个孙子也不错。
朱佑榶詹事府里还有一个特殊的人,老四十一,朱见涯,他的亲叔叔。
老四十朱见溽分封出去后,在朝中处置政务的,基本是太子、太孙和老四十一,偶尔太子家的几个儿子,也跟着处置政务,但参与不多。
很显然,太子没有皇帝那般胸襟。
皇帝是贪权、霸权,但却懂得放权,抓重放轻,不止对太子,对天下百官,皇帝都肯放权给下面。
就说财政收入,地方截留一成,用作地方使用。
皇帝却额外加了半成。
并且提出,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一切按政绩说话,能干的官员就要大加奖励,不能干的庸臣就要滚下台来。
地方财物截留太多,导致中枢朝臣都担心,地方是否会自治。
可现在都是景泰五十六年了,不但没自治,地方发展迅猛。
跟谁干有好处,大家心里都有本账。
皇帝向来不吝惜赏赐,甚至将很多约定俗成的分帐方式,放到明面上来,潜规则变成明规则。
就说官员,以前不许经商,可防住了吗?
现在允许经商,允许奖励。
朝代变了吗?大明变了吗?
没有呀!
可太子就做不到皇帝这样,朝中所有人都清楚,在皇帝手下做事,只要你有能力,皇帝就会喜欢你,你想做什么官就让你做什么官,你想有多少钱,就有多少钱。
没错,弊端很大,但大明发展如此迅猛,难道不是因为皇帝敢用人的原因吗?
以前千防万防,防住了吗?
太子完全做不到,太子是既当又立,想要发展,还想让官员做圣人。
皇帝是别谈感情,就谈钱。
太子是,谈感情,还得谈钱。
问题是太子远没有皇帝的胸襟,皇帝敢把朝政全都交给太子、太孙去管,对内阁八部六寺重臣,极致信任;对地方督抚,给予最大程度支持;对于藩国,倾其所有的给予。
再看看内阁官员序列,皇帝是紧着年龄大的官员先让他们做首辅,这是人情味。
景泰朝所有重臣,都能过过宰相的瘾,太师、太傅封了多少?公侯封了多少?
有多少文臣武将配享太庙?
纪念文臣武将,改城名、改地名、改街道名,建庙祭祀的文臣武将有多少?
这是人情味啊。
谁不愿意为这样的皇帝效死力呢。
再看看太子,一个封爵都抠抠搜搜的。
没错,一个封爵,要赏赐的东西很多的,而且是世袭罔替的爵位,不是降爵制。
再看看皇帝呢,皇帝是把勋贵满门都招进学校里,进行培训,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多挣爵位。
景泰朝,封国公十四位,侯爵过五十位,伯爵二百多位,世袭的武将不计其数。
你是军中武将,你会支持谁?
皇帝从来没说过,爵位多,负担重。
反而总诏来勋贵家主入宫,一顿臭骂,逼迫他们的子侄族人从军,建功立业,爵位皇帝从不吝啬。
皇帝可不是就封爵啊,还要在他们立下战功的地方建庙祭祀的,还要办授勋礼,给武将们授勋,赏赐府邸、工厂,各种东西变着花似的赏赐。
还有战争中战死将士的遗孤,都是皇帝掏钱养着的。
军中上下,谁不得说皇帝够意思,为这样的皇帝打天下有前途。
就说军饷,绝对一分不少的发下去,只会多发,不会少发,只会早发,绝不晚发。
各种补贴,皇帝变着法似的赏赐,只多不少。
对军中战死者,更是立碑祭祀,将每个战士的名字刻在碑上,让后人铭记。
皇帝做了这么多,在军中必然备受爱戴。
太子呢?
太子对一个爵位都抠搜,何况一大群有功之臣的赏赐了呢,就说劳军支出,大明每年支出2000万左右,全出自内帑。
这笔钱,可以不支出的。
不劳军照常打仗,以前也没有劳军钱,但皇帝觉得不给发钱,发东西,吃掉,像断头饭一样,吃顿最好的再上战场。
不给,照样上战场。
皇帝却肯花。
对于承嗣的武勋家族,也是百般照顾,甚至,天下武勋的名字,皇帝都知道。
景泰朝的勋贵,皇帝是逮着谁想骂就骂,但这些勋贵没有一个怨恨皇帝的,因为皇帝骂他们是为他们好。
骂他们是让他们的旁支族人出来从军,去战场上挣爵位,骂他们是让他们自己努力升爵位,努力挣世券。
皇帝从来没说过节约军费开支,反而每年往上加,让所有武勋学兵法,去打仗,去立功,总说大明公侯太少了。
就这份心胸,太子就没有。
就说朱永,参加过夺门之变,皇帝没杀他,已经是法外开恩了,景泰四十七年,朱永竟荣封保国公。
朱仪于去年过世,皇帝直接下旨,赠昌平王。
朱仪的弟弟,朱佶,早就封伯爵了,一家一王一伯爵,皇帝还不够意思吗?
勋贵上下还有什么可说的,跟着这样的皇帝干,有没有前途?
皇帝只看战功,不看出身,不看地位,有功必赏。
再看看于谦,生前是郡王,死后获赠亲王爵,大明绝无仅有,死后配享多庙。
景泰五十年,皇帝对徐达、常遇春、冯胜、张玉、朱能等进行一轮追封,全做了亲王,并对开国公侯的后人,也多加赏赐,鼓励他们上战场,为自己挣一份爵位回来。
张玉的后人,英国公一脉是怎么对待皇帝的?
皇帝不照常追封了吗?
有功就是有功,大功不允许抹杀,这是皇帝的胸襟。
就皇帝这份大方,别说太子,太孙也自愧不如。
这种追封,看似一道圣旨的事情,但要经过繁重的礼仪、祭祀品等等,都是要花钱的,而这钱是要永远花下去的。
皇帝舍得花。
据说。
皇帝打算昆仑封禅回来,根据黄帝纪年来算,景泰五十年,是开元4203年,皇帝要追封4203位,对华夏有突出贡献的人。
这可是大工程啊。
皇帝的意思是,为这4203位英灵,在昆仑山上设庙祭祀,未来每增加一年,就增加上一位,让后人永远记住对华夏英雄。
皇帝毁了别人的文明。
却对自己的文明,视若珍宝。
从景泰五十五年开始,就在民间征集历史上的英杰了,民间反响非常激烈,因为人选太多了。
当年皇帝提出感动华夏英雄人物,和感动大明英雄人物,在民间就引起一片好评。
这几年,年年都办,英雄人物,值得永远铭记。
中枢更是出版了很多英雄传,邀请小说家,按照历史上的英雄书写小说,永远传承下去。
今年昆仑山封禅。
明年就开始为英雄立雕像祭祀,截止到景泰五十六年,之前的英雄,都要列入其中。
而昆仑封禅中,皇帝还会立皇帝庙,将历朝历代为华夏做出突出贡献的皇帝,全部放入其中祭祀。
皇帝不列入英雄中,皇帝单独立庙。
朝野上下,竟没人上疏皇帝,认为不该兴师动众云云。
因为这是自己的历史。
皇帝重视自己的历史,这是光荣,天下百姓当与有荣焉。
这样做的政治信号更加明显。
大明疆土太大了,诸族都需要认同感,得为这种认同感,寻找一个根源。
皇帝庙,不能只祭祀中原皇帝,像南越、吐蕃、大理、西夏、室韦、高句丽、朝鲜、倭国、匈奴、突厥、西辽、蒙古等等,这些国家,也属于华夏历史呀,自然也要列入皇帝庙啊。
甚至,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欧洲等地区有作为的皇帝,也可以挑几个功勋卓越的,列入其中,比如亚历山大。
祭祀个几百年,世界认同感就来了。
这样就解释了,大明不是征服者,而是古代世界是一统的,本来就都是华夏古地,华夏支脉互相攻伐,导致各国暂时分开了而已。
如今大明,统一华夏,让各族同胞,回到母亲的怀抱。
所以呀,大明繁荣,是天下的繁荣,是华夏万族的繁荣。
这种先见之明,太子也有。
但他舍不得这么多钱。
就说在昆仑山上修宫殿,要花多少钱?以后维护要花多少钱?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寻根溯源,有必要花这么多钱吗?
皇帝却说有。
为什么蒙古人为大明征战,仅仅因为大明强吗?
不全是。
因为大明朝廷把他们当成人,因为大明把他们当成同胞,因为大明对所有有功之臣,是一视同仁。
看看倭人,近几年出现了十几个侯爵。
倭国为了大明占领世界,死掉了300万人啊。
这几年,明人不停往倭国移民,除了没有直接收复倭国外,倭国已经完全是大明的附庸了。
封几个侯爵,亏吗?
还有臓兵,从雪山往下打印度,臓兵出了多少力?
就说宫中,有多少佛兵拱卫皇帝?
苗瑶彝壮就别说了,他们是南征的主力军,多少人血染疆场,难道不该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吗?
大明西征,征召了多少维人、回人,杀得咸海一片白地。
蒙古诸部,为了大明死了几百万人。
难道蒙古人的皇帝,不该入祀吗?
应该!
大明不单单是汉人的大明,是天下各族,蒙古、维、回、臓、苗、瑶、彝、壮、索、朝、倭共同的大明,各族和汉人一样,都是华夏人,享有一样的权力。
景泰五十六年,倭国诞生第一个进士,虽然这个进士是汉人,但也是在倭国土地上长出来的汉人。
各族都有官员在朝中效力,都有兵卒在军中效力。
他们的历史,同属于华夏。
华夏这个概念,必须扩散到全球去,这才是华夏。
大明必须要祭祀。
不止在昆仑山搞祭祀。
皇帝打算封十大名山,每座名山,都要设下祭祀,增强国家认同感。
这十大名山,要散布整个大明,像朝鲜、倭国、缅暹、婆罗洲都要有,让当地人不能脱离大明。
只是第一次封而已,接下来就多封,世界都要封,弄个一百座名山,一百条江河,全世界一起祭祀。
文明不能断,根源不能丢。
为了文化根源。
皇帝还设定了特定节日,国庆、元旦,还有传统节日,皇帝让天下人都过,必须要过。
尤其是过年!
全体华夏40亿人,必须过同一天的除夕,同一天的大年初一!
景泰五十年,皇帝又规定了官方节日,强制放假,除夕和元宵,连放十五天。
清明、端午、中秋、国庆、元旦统一放三天。
像二月二、七夕等放一天。
也是为了促进旅游,也是为了让天下人铭记节日。
至于圣诞、万圣什么的,以及各国的节日,都不是法定节日,私下可以过,但不放假。
一切,都是为了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
“大侄子,换做你是你爷爷今天这般地位,能如他那般,过苦行僧一样的日子吗?”
朱见涯问他:“朝堂上,你爷爷一呼百应,你能如你爷爷那般克制自己,绝不滥用权力吗?”
“全世界,你爷爷一句话,能让全世界崩溃,这是绝对的权柄,换做谁能克制得住呢?”
闻言,朱佑榶微微一怔。
“看似你爷爷对藩国好,何尝不是担心,大明一家独大之后,朝堂昏庸,民间备懒,大好前程前功尽弃。”
“今天这番盛世,是你爷爷一力推动的。”
“他最害怕的,就是眼前盛世是泡沫,一触就破。”
“所以,他极力克制自己,绝不滥用权力,甚至到现在,他都不用权力了。”
“一位千古大帝,晚年能如你爷爷这般,为了天下,宁愿放弃自己,去做一个闲懒太上皇的有几个?”
“你跟你父亲秉政,你爷爷可曾指指点点?”
“别忘了,你爷爷是类于太祖、太宗皇帝那样的千古一帝呀,秦始皇晚年如何,汉武帝晚年如何,唐玄宗晚年又如何?”
“你爷爷的功绩,不比这些千古一帝差。”
“可他是怎么用权力的?”
“大侄子,你没发现,你爷爷一直在怕什么东西吗?正因为这种惧怕,所以他极力克制自己,让自己逐渐淡出朝堂,并扶持你父亲,做他的对手,让他免于昏庸无道。”
朱见涯面露悲凉:“你爷爷老了,他能克制自己,却担心你父亲不能,他登基之后,会不会自骄自满,将千古功业,毁于一旦?”
“所以,他在扶持藩王,扶持几个能和大明打擂台的藩国。”
“让大明永远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只有这样,大明才会诞生明君,才会将大明国祚永远传承下去。”
朱佑榶听完,整个人都傻了。
这一点,他从来没想过。
这个一门心思搞科研的四十一叔,竟看得比他还透彻,果然,他的叔叔们没有一个是庸才。
就连他爷爷一直瞧不上的老爹,其实在天下人眼里,也是个明君,是个很合格的太子。
朱佑榶深深一礼,谢叔父点拨之恩。
“大侄子,这宗主国皇帝不好干,藩国虎视眈眈,谁都想回祖地当皇上,叔叔也不例外。”
朱见涯笑道:“只要你不合格,你四十个叔叔,都可能回来抢你的皇位。”
“记着,做好宗主国的皇帝,这也是你爷爷的意思。”
朱佑榶明白了。
他爷爷最担心大明被异族占领,那么就把世界的异族统统消灭掉,同化成同类。
变成春秋战国,诸国争霸。
大明变成周天子,以后不管谁登上皇位,都是他朱祁钰的子孙,都是大明国祚。
明风不倒,汉祚不灭。
朱佑榶去养心殿领命,他跟老皇帝直说,是四十一叔提点他的。
“倒没想到,老幺不是个糊涂蛋。”
朱祁钰微微点头:“太孙,大明看似繁荣似锦,其实炽烈繁花,现在开放得多么娇艳,死得就会多惨。”
“想让大明这朵花盛开下去,需要朕,需要你,需要你的子孙,英明下去,和天下臣民一起,延续辉煌。”
朱佑榶叩服在地。
老四十一也是个聪明的,若把他放去欧洲,他能行吗?
在魏国。
魏王朱见濬也在为出海口发愁。
景泰五十四年,他从大明借来一块冻土,做北面的战略纵深,都是冻土,皇帝略微犹豫,便同意了。
以托木斯克做垂直线,北面的冻土,送给魏国。
其实皇帝不想给,但太子觉得没必要太吝啬,一块没什么用的冻土罢了,给了就给了。
所以借给魏国二百年,朱见淇签的字,老皇帝没签字。
朱见濬想在印度寻找一个海岛,作为魏国的一块飞地,然后魏国投资,修建一条诸国共管的铁路。
问题是,海岛都封出去了,都是宗室。
他们本来就对分到一块岛屿不满意,都在寻求陆地上的领土呢,哪里肯将自己的岛送给魏国啊。
朱见濬求到皇帝这边来,皇帝给他写信说,寻求飞地,不如和一个沿海国家结盟,利用他国水港便是。
能和魏国结盟的是许国和伊国。
许国占据巴基斯坦和印度卡奇湾的半岛,中间隔着布拉哈汗国、叶尔羌汗国,和一片土人聚集区,就是阿富汗。
阿富汗是大明西征的兵员集中地,这块名义上属于大明,其实是诸国共管。
伊国则是东伊朗,外加阿富汗一块地盘,土库曼,是伊国。
这几年,一直在休养生息。
准确地讲,在等待时机,扩充领土。
和他一样想法的是,封在印度北部的皇十七子宁王朱见淮,他的宁国,和大明乌斯贜接壤,占据尼泊尔,巴基斯坦东部,外加一块阿富汗地盘。
在景泰四十年时,四国达成秘密协议。
先梳理内部,等国力强盛后,就发兵攻打叶尔羌汗国和布拉哈汗国,三国平分两个汗国领土。
印度六王,其他四王,倒是没有北面领土的想法,都不想要一块飞地。
印度六王,除了宁国外,都有出海口,都愿意和大魏合作。
景泰五十六年。
起因是叶尔羌汗国君主萨亦德,在景泰五十五年,病死在行军途中,手下叛乱,萨亦德长子拉失德被杀死,汗国彻底内乱。
景泰五十六年,魏、伊、许、宁四国,分四路,攻打叶尔羌汗国。
叶尔羌汗国全靠萨亦德支撑。
萨亦德一死,汗国瞬间分崩离析。
根本架不住四国攻掠。
好在萨亦德这些年,刻意收拢和大明有仇的人,安置在叶尔羌汗国里。
如今奏效了。
闻听大明攻来,叶尔羌内部虽然内乱,但还是给予四国迎头痛击。
景泰五十六年七月,大明参战。
三个月后,叶尔羌汗国被瓜分殆尽,汗国彻底崩溃。
同时,五国刀锋指向仅存的布拉哈汗国。
布拉哈汗国可没有萨亦德这样的超级名将,以前不吃他,是担心萨亦德起兵反魏。
仅用一个月,布拉哈汗国崩溃。
中亚战争彻底落下帷幕。
三国重新划分地盘,魏国却将哈萨克斯坦的全境,都给吞进去,并且牢牢占据里海和咸海中间的土地。
魏国的霸道,让四国联军,瞬间分崩离析。
差一点,就彼此打起来了。
然后三国向皇帝上疏,求皇帝重新划分疆土。
也为四国战争,埋下伏笔。
中亚除了诸国共管的阿富汗外,已经没有异族了,全是大明藩王,怎么分阿富汗,也要成为议题。
隔壁大商。
大商已经吞并了克里米亚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完全占据高加索地区。
这期间,波兰寻求独立。
德国实在头疼这些人,只能划出一块地盘,让波兰独立,充当和大商的缓冲国。
也是大商太狠了,天天打他呀。
而波兰刚刚独立,就对大商吞并两个汗国比比个没完。
商、齐、赵三国联军,攻打波兰,第二次波兰战争打响。
齐王朱佑槮亲自领兵,仅用了一个月,就把刚刚成立的波兰给吞并了。
德国被迫出兵,但被风头正盛的齐王大败。
两国以罗兹为分界线。
赵王回师,攻打芬兰,芬兰也都是冻土,适宜居住的地方不多,卡马尔联盟又和大明站在了对面上,所以赵王攻打瑞典,顺理成章。
赵国爆发了第一次瑞典战争。
现在芬兰还隶属于瑞典。
明人和维京人掰腕子,是欧洲乐意见到的事情。
与此同时。
陈、楚联军,攻打英国本土,打出旗号,支持爱尔兰独立,英国是真操蛋了。
本来刚吞并爱尔兰没多久,爱尔兰上下都不服气英国。
果然,陈楚联军一来,英国是真怕。
德皇宣布,允许爱尔兰独立,让陈楚联军退兵。
但你是欧联体皇帝,我们是大明的藩属国,凭什么听你的呀!
陈楚联军,照样踏上了爱尔兰领土。
爱尔兰刚刚独立,就被陈楚联军给攻占了。
爱尔兰都懵逼了,不是说好,你们帮我独立的吗?我还没谢谢呢,我国家就没了!
朱佑樘坏呀,一边打人家,一边宣传解放爱尔兰。
最操蛋的是英国。
之所以英国独立于欧罗巴之外,那是因为爱尔兰掌握在英国手上,英国随时拿捏这个小弟。
可一旦爱尔兰被大明掌握,那么英国就操蛋了。
明人最擅长烧杀掳掠。
我以后天天防着本土算了,还扩张个屁啊。
英国现在冒出一个新想法,就是放弃本土,变成一个陆地国家。
只能苦一苦法国了。
法国可不干啊,法国不当东郭先生。
压力瞬间给了德皇。
欧罗巴就这么点地盘,像大明呢,找哪都能分封。
德皇还想要丹麦的地盘呢,丹麦给吗?
谁不想扩张啊?
就在德皇犹豫的时候,巴尔干半岛传来噩耗,匈牙利败了!
大明向欧罗巴宣战之后。
并没有一股脑地往奥斯曼投入大军,而是往巴尔干半岛和匈牙利也投入30万大军。
对巴尔干半岛最感兴趣的是大楚。
这次出兵最多。
欧罗巴各国也凑了十几万大军,帮助匈牙利防备大明。
谁能想到,战争开启几个月,大明竟然攻克了匈牙利大面积领土,匈牙利王室现在是惶惶不可终日。
请求欧罗巴增兵,保卫匈牙利。
德皇正烦心呢。
波兰刚建国就灭国了,爱尔兰刚独立也灭国了,瑞典遭到赵国的攻击。
现在匈牙利又败了。
可以说情势非常危及。
匈牙利非常重要,绝不能落入大明手中,德皇决定,增兵五十万,各国必须凑出来。
景泰五十七年,欧罗巴增兵五十万,保卫匈牙利。
大明也在投入大军,血战匈牙利。
而此时,一道诏书传来,封皇四十一子蔡王朱见涯,就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合并为蔡国。
皇帝最后一个儿子,分封出来了。
这个结果,大大超乎朱佑樘的预料。
朱佑樘本想在吞并巴尔干之后,谋求爱琴海霸主地位呢。
这个蔡国一来,怕是为了制衡楚国和商国,让他们中间加一个大国。
蔡国占据黑海和爱琴海,恐怕还会拿下奥斯曼一块地盘,这是做东欧列国的中转站。
可这位四十一叔,能担得起这重担吗?
朱佑樘立刻打希腊的主意。
可听皇帝亲笔信的意思是,这块地,他打算赏给奥斯曼战争中,战果最大的藩国,从该国王室中挑出一个佼佼者,在希腊继藩。
信号释放出来,沿线所有国家,牟足了劲儿,为大明征战。
那是一个封国啊。
明奥战争,打得很激烈,一时间看不到胜负,大明还在源源不断投入战兵,投入军械。
景泰五十七年,魏国协同三个藩国,增派大军。
就是想得到塞浦路斯,做大魏一块飞地。
陈楚两国拿下爱尔兰后,打算南北拆分,各自封一个儿子过去,做藩王。
其实最头疼的是维京人。
维京人本就是海盗,当朋友时候还好,当了敌人,才是真的倒霉。
他们无时无刻都会攻入本土,烧杀掳掠。
你也可以和他们换土,但他们都是冻土,他们大不了往森林里一钻,零下几十度就那么忍着,谁也抓不到他们。
最遭殃的是陈国。
陈国这地方,没有战争时候是天选之地,战争一来,这就是块顶级烂地。
维京人天天攻打西葡地区,全是沿海,大楚守住海峡就行,陈国无处可守,只能被人家蹂躏。
朱见溽可不是个吃亏的性子。
你丫烧杀掳掠我,我打不着你们这些野人,那我们就打英国和荷兰,要死大家一起死。
法国交给楚国。
然后三国就倒了血霉了。
陈国化身强盗,天天登陆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英国还好点,毕竟底子厚,沿海地区被干了就干了,还有核心地区呢。
荷兰不行啊,我就这么一块烂地,还是个烂泥塘,泡在水里的国家,靠着填海造陆,一点点获得的土地。
就这么个烂地,天天被登陆。
海上马车夫也没用了。
大明断了和荷兰的联系,只要欧洲任何船支出没,都会被击沉,沿海各国都在打击欧罗巴商船。
国际贸易断了,荷兰就变成个彻头彻尾的农业国,不,他们连肚子都填不饱,只能一点点填海造陆,泡在水泡子里勉强活着。
还得被陈国人袭扰呢。
不大点的地盘,天天被蹂躏,几个月后,荷兰人就躺平了。
国内什么都没有了,都被烧光了。
大批大批人钻进烂泥塘里,眼看着农作物被烧,房屋被烧,除了咒骂荷兰皇帝外,没有别的办法。
为什么要打仗?
荷兰人发出怒吼,为什么要和大明发动战争?
以前我们是海上马车夫,赚大明的钱,他不香吗?
为什么要和大明开战,为什么要加入什么欧联体?为什么啊!
荷兰人发疯了。
荷兰政府也躺平了。
德皇担心明人耍赖,他们开始防备沿海。
法国也倒霉啊。
法国丢掉了地中海领土,地处大西洋的比斯开湾领土还在呢,那么大的地盘,成了大楚的后花园。
德皇也不管啊,德皇只守自己家门口。
路易十二只能派人去和大楚讲和,大楚使臣说,要求维京人停止劫掠,否则各国都没好。
德皇一听是这个条件,立刻下旨,让维京人消停点。
然而,维京人天生强盗,你断他们的财路,他们立刻背弃欧联体,居然来抢德国沿海。
德国人布置的陷阱,都送给维京人了。
维京人的装备远远无法和文明社会相比,真的操蛋了。
维京人恨死德国了。
英法荷同时倡议,要求把维京人踢出欧联体。
现在德国看维京人也是咬牙切齿的。
因为维京人发现个好处,明人也打不着他们,他们不怕冷,也不怕恶劣的自然环境。
那么维京人凭什么听狗屁德皇的,你们都是我们的奶酪,我们想吃的时候,就下山来吃,不想吃的时候就回去。
卡马尔联盟元首特罗勒,居然自封为皇帝了。
和德皇平起平坐。
甚至,还给德皇下旨,对欧联体指指点点的。
把德皇气炸了肺了。
卡皇也不管国内分裂在即,也不管别人怎么看,反正我就是皇帝,我就是牛鼻。
陈国百姓管北欧海盗叫维寇,和倭寇差不多。
欧联体刚成立一年,就分裂出去一个。
但欧联体本身实力并没有下降多少,看看明匈战争就知道,德皇增兵五十万后,胜利的天平渐渐向欧联体倾斜。
朱见溽将自己二儿子朱佑枬分封去丹麦,专门去和维京人掰腕子。
朱佑枬是朱见溽儿子中最有军事天赋的一个,也是陈国中最能抵挡维京人的王子。
封去丹麦,也是给德国佬找麻烦,一举双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