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第 61 章

  刘启不知道的是,比起晁错的“农民过得很可怜,一家五口都没钱”和刘瑞的“黔首们都在负债生活”的论调,原本会在武帝时获得重用的董仲舒对颇受赞誉的“文景之治”骂的更狠,直说在文景之治下的黔首们过得与乞丐无疑。
  而从后世的角度来看,文景之治的经济情况确实挺魔幻的。即便是快干死西方经济学的土耳其经济学都不会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还不民众增加收入,而文景之时……
  说句扎心的话,西汉这一代代的换了四个皇帝,结果还是临朝称制的吕后有点经济常识,做到了“耕者有其田”和促进商业发展,甚至在建国之初就敏锐察觉到了土地兼并的苗头,对豪强乡绅的地产进行限制,避免他们侵占农田用以筑宅。
  如果不是匈奴的趁机打劫和刘吕两家的权力之争导致吕后搞出偷工减料的八铢钱,兴许文景之治下的黔首们还能做到收支平衡,至少得到武帝前期才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
  所以在西汉的15位皇帝里,武帝治下的黔首们过得最惨,宣帝治下的黔首们过得相对好,这也算是历史给刘彻开的一大玩笑吧!
  刘瑞知道,跟上头的人说“农民很穷,赚不到钱”是毫无意义的,他们只会嘴上说着“我知道”,然后将其抛之脑后。只有触及到他们的核心利益,触及到以后能不能拿到钱,黔首会不会像推翻桀纣子婴那样推翻他们。
  因为刘瑞的口才很好,描述得很真实,而且还对未来进行了很唬人的预判,所以从刘启到三公都不觉得刘瑞是在开玩笑,因为只要看过少府内史的汇报就会明白刘瑞说得不无道理。
  《二年律令》里规定了黔首拥有一顷地,也就是240亩(汉制一顷相当于现在的4.2公顷),并且在《二年律令》出台前,高祖就在西汉五年五月的诏书里对军吏士兵进行赏赐;让躲避战乱的人回归故里,恢复先前拥有的爵位田地;宣布之前因饥荒卖身为奴的人获得庶民身份,有资格参与接下来的授田。
  按理说,这两道猛药下去就是私人也会有些膝跳反应,而西汉呢!
  反应是有的,但能持续反应就算我输。
  “而和自耕农的土地流失一样严重的是黑户数量。”刘瑞犹嫌不够地给了刘启一激:“虽然匈奴还是定期骚扰大汉的边境,可是自诸吕之乱到父皇当政也有二三十年的平静日子,敢问这段时期里的人口数量上涨了多少?即便减去内忧外患下的兵源损耗和天灾**,朝廷在这段时期上涨的人口也就只有……一千三百万。”
  “这也不少啊!”一旁的申屠嘉忍不住道。
  最后还是晁错解答了老丞相的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仅用八年的时间就将人口从两千万上涨到了三千万,期间还对南疆发动了几次战争。”
  相较于秦朝,文景二帝完全称得上与民生息。税收那是一减再减,徭役更是一削再削,甚至连连都有生育政策。
  在此情况下,西汉这二十年里上涨的人口居然只比对外征战,重税重徭的秦朝多出三百万,这让上座的刘启破口大骂道:“那帮畜生……”
  即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即便晁错找了几个典型杀鸡儆猴,即便关中定期会将各地豪强迁徙别地,然后对各地藩王彻侯进行突击检查,也不能让他们收敛一二。
  那些搞代持的还有点节操,该交的田税和人头税也老实在交。
  相较之下,强收自耕农田地并将其谎报为荒地,将流民搞成黑户进行奴隶式劳作的……就算被腰斩于市也完全不冤。
  刘启知道不仅是藩王彻侯,就连呆在他眼皮子底下的关中勋贵都或多或少地强购了黔首的土地,然后把流民锁在偏远地区的田地上像奴隶一样拼命劳作。
  不过碍于先帝是个白莲
  花,当太子时被张释之捉了几次的刘启是个突袭爱好者,所以关中的彻侯们也不敢做的太过分,大多遥控自己的狗腿子或庶子在封地里暗箱操作。
  如果不是刘瑞将其正大光明地捅了出来,而且还用秦朝做了个让人不悦的对比,刘启才对黑户的数量有个清晰认识,于是看向过来议事的几人。无论是历经五朝的申屠嘉还是刘启的心腹晁错,都在接到皇帝的目光后跪下认罪:“臣等无能,没有为陛下排忧解难。”
  刘启的目光一一扫过底下的重臣,摇摇头道:“你们不是没有为朕排忧解难,你们是看不到这些,或是不能说,不敢说。”
  因为是彻侯,所以不能说。
  因为树敌太多又有削藩之事在前,所以不敢说。
  但刘瑞不同。
  他不是彻侯,不是孤臣,而是刘启的儿子,所以敢把现在的问题翻开来说。
  毕竟豪强隐瞒田地,拘禁流民的行径无疑是从国库里抢钱,最终侵|犯的还是刘启父子的利益。
  “真是朕的好臣子啊!”刘启抬手鼓掌道:“好啊!好啊!一个个地从朕的国库里抢钱,从朕的眼皮子底下抢人,然后还瞒着朕……”
  刘启的语气很平静,这对一个暴躁又小心眼的人而言,无疑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让在场的人都一阵哆嗦,生怕遭到突如其来的台风。
  “瑞儿先回去,这段时间都老实呆在椒房殿里,没事别出来碍眼。”刘启挪开刀子般的视线,然后给宦官令使了个眼色,后者立刻谄媚地上前扶起跪地的刘瑞,将其带离宣室殿的龙潭虎穴。
  送走儿子的刘启扭了扭脖子,目光再次落到额头抵地的臣子身上,这次却放缓了语气,哀戚道:“朕不是个好皇帝,也不像先帝那样生于忧患,长于战乱,但是朕也……一直希望自己能做个好皇帝,并且像先帝那样有一群贤臣辅助自己,纠正自己,所以对卿等寄予厚望。”
  “而卿等已经效忠于朕,又以致君尧舜为信念,所以为何如此失职?居然需要朕的儿子来替你们说出不能说的话。”
  “难道是天下黔首的分量不够重,不值得你们做出一丁点的努力?”
  “还是说朕太失职,你们已经有逃离之心,才会如此敷衍于朕。”
  “臣惶恐。”
  底下的人都不敢回答刘启的话,只能听着刘启继续说道:“朕很失望。”
  “失望于曾经要斩邓通的丞相变得利欲熏心。”
  “写出《论粟贵疏》的内史并没有想到那样关爱农民,甚至为了自己的前程而对沦为黑户的农民视而不见。”
  刘启的话很诛心,但是对这些良心未泯的人来说效果正好,方便刘启pua后顺理成章地提出些“过分”的建议,然后让偷他钱的明白什么叫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
  …………
  ……
  “公子,您怎么……”呆在殿外的李三不停搓手,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跺跺脚,避免自己冻僵。
  宦官令躬着腰将刘瑞送出,满脸笑容道:“陛下虽说让公子呆在椒房殿里别出来,但是只要长信宫那边明示一二,公子大可去长信宫与太皇太后叙旧。”
  简而言之就是虽然让你老实呆着,但也许你联络别人。
  刘瑞冲着宦官令点了点头,然后瞥了眼李三,后者立刻心领神会地侧身掏出一张布绢:“劳烦公为殿下筹谋……”
  “哎哟,公子可折煞奴婢欸!”宦官令推脱了几句,但却双手接受李三递来的布绢,然后将其郑重放进怀里:“近期不太平静,所以陛下为了确保公子的安全,才会让您暂时不要随便出去。”
  宦官令作为比皇后太后还要了解刘启的人非常清楚公子瑞的前途有多么光明璀璨。
  说句比较扎心的话,
  几年前有“皇太孙”之势的刘荣跟刘瑞一比,不说是成后爹养的,但也差不了多少。
  如果不是真的看重,就不会在商量大事时还让瓜娃子的刘瑞一起听着,甚至还在重臣发言后询问刘瑞的建议。
  就这态度,估计今年就会册立太子,组建北宫。
  “那公也赶快回去吧!不要让父皇身边无人。”刘瑞明白阿父的别扭性格,所以只在心里吐槽对方真是小气得要死,好歹私下给点奖励啊!
  李三听着宦官令的话总感觉哪里不对,但又觉得公子这么聪明的人总不会吃亏,所以也就装聋作哑地呆在一旁,然后将刘瑞扶上马车。
  因为藩王入京的事,长乐宫那儿立刻缩紧了进出宫廷的管制,即便是目中无人的栗姬咒骂不停,薄姬和窦太后也没有理会,甚至警告栗姬要是再不消停会儿就等着搬去永巷,这才让凤凰殿变得安静起来。
  薄皇后是个没心眼的,并且明白刘瑞这孩子早慧,所以一向不问刘启召他去做什么。
  相较之下,大长秋显得有心眼的多,但也不敢去做刘瑞的主。
  “信乡和十一弟都还好吗?”
  “赵女史看着呢!也定期带他们去长寿殿里见见两位公主。”大长秋知道王氏姐妹已经活不成了,如今不过是事情太多,皇帝好面,所以才留着二人苟延残喘。
  两位公主被抱到长寿殿时哭也哭过,闹也闹过,可窦太后又不是她们的生母,更对两个见面过少的庶出孙女没啥感情,所以直接不耐烦地表示她们要是不喜欢长寿殿就随便挑个宫殿搬出去。索性长乐宫里的空房间还很多,她窦漪房也不缺孙子孙女,没必要在眼前摆两个讨厌鬼。
  这话一出,满腹委屈的公主也不敢闹腾。
  阳信公主今年十岁,沁水公主今年八岁,都不是懵懂无知的孩子,更是经历过母亲失宠后的待遇骤降,所以清楚要是窦太后将她们赶了出去,那这宫里大大小小的奴婢便会争先恐后地欺辱她们,甚至在成年后也不会获得父亲的妥善安排。
  “两位公主已经习惯了长寿殿里的生活,并且希望公子也能过去一聚。”
  “找机会吧!近期这里事情太多,你也约束下椒房殿的奴婢,让他们别瞎跑,否则冲撞了哪位叔叔,哪位伯父,我可救不了他们。”
  “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