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较量不只是战场
,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瓦西里的预料并没有错,德军的狙击手确实就在远处了。二战初期,快速闪击的德军根本就不认为有使用狙击手的必要。现在,活跃在东线的红军狙击手让德国人重新意识到狙击的重要性,德军恢复设立了狙击手学校以应付战事。
其中,德军最主要的狙击手训练基地是图普塞塔尔艾普狙击手学校。比较著名的还有佐森国防军狙击学校、柏林狙击学校。
这些狙击手现在被国防军派遣到了斯大林格勒来应对苏军的狙击战术,刚才炮击时,德军的狙击手来到了这里,4名狙击手,做好了准备,任何一次狙杀都是智慧和勇气相结合的产物,而狙击手之间的对决更是如此,俄国人的狙击手已经出手了,那他们必须应战,不过另他们失望的是,俄国人的狙击手并没有露头,接下来德军立即发动了第二轮炮击,炸得浓烟四起,但苏军狙击手依旧没有露头,这让德军非常奇怪了,等到下午德军的指挥官实在忍受不了这没完没了的等待了,他命令坦克远程掩护,大批的德军气势汹汹的冲向了废墟,由于瓦西里的狙击枪上有消焰器所以,德军也只能向所有的可疑目标火力覆盖了,火焰喷射器,手榴弹,一切能用的东西都用上了,结果连个影子都没找到,利用火力间歇,瓦西里他们三十六计走为上了。
而此时在师部,安德烈也知道了各个小组的报告,德军也开始派出狙击手来到斯大林格勒了,但这一点也是没有办法啊,要是己方的狙击手能装备后世的狙击枪就好了,说起来,据安德烈所知,库西宁工程师就曾经试制了一批SVD出来,但是居然精度根本就不好,完全达不到后世的要求,要知道后世的SVD虽然被诟病,但精度也是很棒的啊,后面总算找到了原因虽然试制的狙击枪零件大小尺寸都跟svd一模一样,但工业水平不一样这造出来的东西就是有差距,比如这枪管冷热的问题……枪管是会热胀冷缩的,而枪管的热胀冷缩又会直接影响枪管内的膛线之间的距离之类的,进而影响到射击精度。
所以一把专业的狙击枪的枪管应该要经过特殊处理减少热胀冷缩的系数,否则的话……连着打个几发子弹枪管热了就打不准了。
关键问题是工业水平啊,现在是40年代,SVD是1967年才装备的武器,狙击枪和突击步枪可不一样啊,所以SVD恐怕是不能在卫国战争中使用了。
对了工业,安德烈突然想起,这会苏联可看不上美英的坦克、大炮和步枪。卡车、机械车床倒是有多少要多少——后方工厂需要大量的工业设备。
车床不足,但这会又有部分工厂由于没有足够的技术人员操做而无法进行全力生产,不得不把大量的妇女、老人、少年甚至是残疾军人都送进工厂来充当技工。不过即便如此,苏联在这会的在职工人总数也仅有1000万人左右,只相当于1940年时的水平。而现在德国大概控制着大约近1000万人(其中德国人大约为837万人)的能够全力生产地技工,但这不包括占领区内的工厂人员。而且这会很多情况下是拼凑起来的苏联技工在人员素质上平均水平上,比那些体格强壮且技能熟练的德国技工普遍都一定距离。
不过苏联也有自己的办法——把兔子逼急了都能咬人!自己的工人技术差水平低了些。那就简化武器的生产工艺。让武器的结构简单到连傻瓜都会生产地地步:最简单地例子就是“转盘机枪”;而ak47的生产工艺就是个学徒工都能很快掌握。
自己地工人效率低人数少,那就大幅延长工人们的劳动时间:德国人一天干8小时苏联人就干14个小时!
“劳动量”上去了。还要解决工业产量的问题。
红色大炮兵主义地终极体现,这需要机床和钢铁做后盾——苏联能够有如此强大的火力配置,必然会消耗掉大量的弹药。也正因为如此,苏联成为历史上二战中弹药耗费量最高的国家:大约用掉了整整1000万吨,比德国高220万吨,比美国更是高了340万吨!
这就出现个问题,要让红军保持让美国人都汗颜的“大炮兵主义”那恐怖的火力,这优质钢钢产量就必须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上:在通常的情况下弹药地实际生产量一般都会比实际使用量高出部分,这是因为在实战中谁都不会把自己的弹药彻底打光,总会保留一部分作为备份。所以苏联的弹药实际用量如果是1000万吨的话,那后方就要生产出比1000万吨更多的弹药才行!
保守推推算,苏联仅弹药生产这一项就耗费了国家超过三分之一的钢铁!——都赶上装甲部队建设的钢铁消耗量!
还有就是需要高质量汽油:苏联不缺石油,可是缺高质量汽油!更不可思议的是:红军这会能够得到地成品燃油数量不比自己的对手多多少!这乍一看简直不可思议!
为什么?
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煤不够!
拥有庞大机械化部队的苏联,历史上卫国战争中战时的年均油耗量也只有400~500万吨,在最高峰地1944年也只达到了560万吨(这里包括了飞机,汽车……等装备的用油量),而德国在1943年获得的液态燃料包括煤制油在内总共就有1000万吨。如果不是遭到盟军轰炸的话,其煤制油部分还有继续增产地潜力!
苏联国土辽阔,资源丰富,人民又是吃苦耐劳,可是钢铁产量就是追不上德国——还是缺煤!其实缺煤这个问题早在卫国战争爆发之前就已经存在。苏联每年为了弥补煤炭上的不足都要以石油做交换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煤。
这缺煤的问题在战争结束前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苏联煤炭的缺口实在太大,要是想靠进口来缓解供需矛盾。按照煤炭部门地最新统计,每年至少需要进口4000万吨左右才能恢复到战前水平!
进口靠不上,苏联要是真的靠进口煤炭来弥补缺口的话,那苏联的铁路和港口就甭干别的事,天天就拉煤算了!
现在是美国人一听说苏联缺煤,就立即提出要给苏联援助,可苏联只能说:“谢谢!不用了,因为我这里的铁路和港口根本就负担不起这么大的运输量。”
美国又说:“那我就给你钢材吧。运钢可比运煤要容易多了”。
苏联又说:“太谢谢了!可是也不必了,因为你就算是把钢材运来了我也没有那么多的电力来加工它。”
电力地不足严重限制了苏联工厂地加工能力,还是因为缺煤!这使苏联就是能够得到充足的原料也无法迅速将其加工成为所需要地武器。苏联要想解决这个难题除了靠自己努力以外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唯一能够替代煤炭用于发电的东西就只剩下石油!
可是,用石油来发电的成本太高,与煤炭相比,差不多发出去的每一度电都是“高价”电,但是这会苏联别无选择。
蒙古那有一个世界顶级的露天煤矿啊,这个时代还没有发现,说起来也正常西伯利亚的不少金矿都是战后才发现的啊,苏联这么大连自己的地方都没搞清楚,还管得了蒙古什么事啊!于是他把蒙古有一个大型露天煤矿的消息报告了莫斯科。
安德烈不知道的是
在莫斯科的秘密研究基地,库西宁也向军工的大管家乌斯季诺夫介绍了SVD的情况:“苏联军队在1963年选中了由叶夫根尼?费奥多罗维奇?德拉贡诺夫设计的半自动狙击步枪,用以代替莫辛-纳甘狙击步枪。通过进一步的改进后,在1967年开始装备部队。德拉贡诺夫狙击步枪是世界上第一支为其用途而专门制造的精确射手步枪。SVD一种新的改进型,采用新的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枪托和护木,以及新弹匣,在弹匣入口前方有安装两脚架的螺纹孔。
在苏联军队中,每个班配备一支SVD。装备SVD的士兵接受针对该武器的专门训练。装备SVD的射手和整个班一齐行动并延伸整个班的有效射程至600米或更远(AK-47精度受限制)。由于其设计是出于延伸班射程的简单目的,SVD是一支坚固耐用的步枪。刺刀座和在瞄准镜损坏情况下用于瞄准的机械瞄具更加表明了这个事实。SVD的可靠性仍然是公认的),这使SVD被长期而广泛的使用。”
而乌斯季诺夫问道:“库西宁同志,这个设计师现在在那啊,如果找到他能不能解决现在狙击枪生产的问题?”库西宁说道:“不能,1920年2月20日,叶夫根尼?费奥多罗维奇?德拉贡诺夫出生于伊热夫斯克这个以制造轻武器出名的城市,他的祖父过去就一直在伊热夫斯克兵工厂工作,作为家庭传统,他在伊热夫斯克工业学院学习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毕业后便进入到他祖父在沙皇时期就已经工作着的同一家工厂工作,他的第一个项目就是要改进莫辛-纳甘M1891/30步枪刺刀的加工技术。在1939年,他应征入伍参加苏联红军,担任团部的枪炮工。
在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时,他晋升为军械长,在那段时间里,他对于苏联和敌人的各种武器都有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德拉贡诺夫本身又是一个热爱射击运动的人,经常参加各种射击比赛,而且还取得很好的成绩,他甚至还是一名持有证书的射击教员。这些特长及经验对他以后从事轻武器设计有极大的帮助。”
接着,库西宁说道:“现在他还是一个普通的军械长,这不是图纸的问题而是工业技术的问题啊,我们现在的加工工艺无法与后世相比啊!”
不少库西宁提供图纸制作出来的武器都有这个问题,除了AK47因为出现的时间和现在隔得不远,加工上比较容易外,所有的后世的苏联经典武器都是造出来没法和当初比较,达不到设计的要求的
而做为主管军工的头号人物乌斯季诺夫当然知道,苏联现在的工业到底是个什么情况,苏联当年的快速工业化确实是一个奇迹啊,但作为重要的参与者,乌斯季诺夫也是心里有数,现在的苏联是一个工业大国,但在技术上还是落后的啊,苏联工业胜过德国的地方就是产量和工业潜力,但技术上不可否认面前落后一点啊,对战争经济最关键的机床储备上,德国拥有130万对40万的绝对数量优势,在质量上德国的机床更是遥遥领先,和德国相比,苏联的总体工业能力还是处于劣势,二五计划的最后一年,苏联的钢产量最多也就是德国的三分之二。他非常清楚苏联的家底。技术工人队伍的情况,这些年虽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技术工人。目前也还不到德国人拥有技术工人的一半,所以苏联选择了以产量取胜的办法,同时简化生产的工艺,苏联红空军不少的飞机都是木头制作的,而且现在重要的一些物资像装甲钢这些还需要美国的援助,而且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煤炭不足啊,是的,谁都知道苏联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矿产资源可以自给的国家,苏联的煤炭储量当然很大,可是现在乌克兰丢了,顿巴斯的煤田现在在德国人手里啊,西伯利亚的煤矿开采难度大,产量一直提不上来啊!
工业部门的苦还是大啊,不过远在斯大林格勒的安德烈却给了乌斯季诺夫一个大礼包,蒙古有一个露天煤矿的消息,来到了莫斯科,在得到内务部的消息后,乌斯季诺夫简直是差点跳起来啊,可是很快,他就想到一个问题没有铁路,这挖出来的煤怎么运啊,总不能背到乌拉尔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