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难产的装备(本章资料多不喜请跳过)

  和库兹涅佐夫的通话结束后,安德烈也是知道自己毕竟还没那个影响力,不过好在库兹涅佐夫还是听了自己的意见,而过了几天安德烈没想到八十八国际旅还给自己送了回礼是中国的地瓜烧,在他们眼里老大哥都好这一口,看着这三个坛子里封好的地瓜烧,安德烈也是笑了,虽然这副身体喝酒没问题但安德烈其实不是很喜欢酒精的,前世是这样,这一世作为一个内务人员其实也需要清醒的头脑。
  而接下来就得回莫斯科述职了,于是带着一份复杂的心情,安德烈踏上了前往莫斯科的路线,不过在汇报完工作出来时,安德烈遇见了一个自己真不想遇见的人,那就是乌斯季诺夫,原来安德烈因为自己其实不喜欢喝酒,所以为了打好人际关系就让人送给了乌斯季诺夫,可是乌斯季诺夫可是不想自己一个人喝闷酒于是就正好顺路遇见把安德烈给堵了,乌斯季诺夫笑呵呵的说道:“安德烈,这次你送来的酒可真不错,虽然现在是非常时期但现在没什么事,我们一起喝一点吧,再聊一聊!”
  乌斯季诺夫的样子简直就是灰太狼啊,安德烈心里可是苦坏,大名鼎鼎的乌斯季诺夫法则,他是不想去领教的啊,但这乌斯季诺夫可是不能得罪的,而且以后价值也很大啊,所以安德烈还是硬着头皮说道:“好啊,乌斯季诺夫同志,我们一起去喝吧,中国酒可是非常不错的喔!”
  和乌斯季诺夫一起来到了一处别墅,摆好下酒菜,揭开封尼,倒在杯子里,乌斯季诺夫直接拿起杯子就是一口直接喝干了,然后说道:“这酒真不错啊!”而安德烈也是痛快的拿起了就喝了下去,不得不说这个年代的纯粮食酒和后世的那种勾兑酒可是区别非常大的!乌斯季诺夫赶紧再斟酒,不过安德烈可是觉得这样下去是支持不住的,于是安德烈赶紧开始聊天了,安德烈说道:“乌斯季诺夫同志,新型的狙击步枪和坦克为什么一直没有办法装备部队啊?”而乌斯季诺夫看着安德烈苦笑道:“安德烈,我们工业的情况你应该有所了解吧!现在一些工艺上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啊,尤其是零件的精密度啊!”
  安德烈一听看来事实真是这样安德烈记得自己曾经看到过一个搞这方面的人在前世的网上给书友答疑就说过:
  以机床厂为代表的工业母机行业出现了。没有它们,其它工业厂可能就要无法维持生产和发展了。
  到底什么是工业母机呢?通俗的说,就是能够用机器制造机器,就是用来制造机器的机器。但是很遗憾的说,这个说法其实是错误的。
  经常看到有人说,我们从美、德处买来先进机床了,因此我们的工业母机水平提高了。架空文中说向列强购买工业母机,然后和列强争霸。看到这些,这一刻,我泪流满面。
  母机,顾名思义,就是会下蛋的母机。但是,工业母机下的蛋不是用来吃的,是用来孵出小鸡,孵出的鸡下的蛋才是用来吃的。这是第一层概念,很多人就是这么认识的。孵出的母机也能代替原有母机作为工业母机。这是第二层概念,水平高些的人是这么认识的。还有人认为,有了0.1mm精度的床子,再利用0.1mm精度的床子做出0.01mm精度的床子,这叫工业母机能力。这是第三层概念。
  但是,实际上工业母机是不存在的,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它只是一个形象的概念。
  事实上,工业母机这个词仅是用来形容机床行业相对于其它工业行业的重要性的,它本身没有其它含义。
  那么大家平时说的工业母机的意思呢?包含了工业的自升级能力、机床的水平、对机床行业的不了解(千万不要以为摆渡到机床行业相关的信息就明白机床行业了,如果这样谁都可以去当奥运冠军的师傅了)等等内容。
  大家要真正明白这个概念,就得明白到底工业是如何升级的,如何精度越来越高的,各方性能越来越好。
  由于工业的升级是个非常非常复杂的话题,我们就谈谈机床就可以了,大家就能明白一切到底有多么复杂,是怎么回事。到底怎么详细说呢,真伤脑筋呀。我们还是从机床的介绍开始说吧,但机床的种类实在是太多了,就说最具代表性的普通车床吧。
  简单说机床的组成分为:床身(含导轨)、动力系统、齿轮箱、主轴、刀具系统、控制系统、尾顶(正规名字记不清了)等。
  你有车床了,可以开工了,但是慢着,你的设备加工出来的精度是多少,总不能拿一个产品来测一下就说精度是这样吧。你的机床可是大批量生产用的,必须要有一个理论指标。
  什么?我的设备是买的,理论指标是厂家提供,我不管为什么有这个指标,如何提高也不是我的事。
  好了,好了,你是车床的使用方,你不懂这些也没关系,只要造好你的产品就行了。可一个机床厂,一个国家,如果连这都作不到,有什么工业升级能力呢?别忘了,其它工业需要的机床各种各样,千奇百怪,随时都有新的种类冒出来,没有机床的理论知识如何能满足要求呢?谈什么工业母机呢?被人一卡脖子就完蛋了。这还没完还有经验和手工加工也非常重要的
  手工加工?工业革命的标志不就是用机器制造机器吗?很多童鞋会有这样的疑问。没错,工业革命相对于农业时代的手工作坊而言的确是机器加工机器。但手工加工从来没有退出过机械行业。在前面的章节中提到,好机床的导轨是人工铲出来的。还有一个列子,可能对大家的理解会更深刻,国朝曾从德国引进过一套柴油机生产线,投入生产后发现,我们的产品比德国原厂生产的噪音大,震动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我们的展示工作时要将它固定起来,否则就会移动,而德国的则无需固定。不仅如此,我们的还漏油!当时有人怀疑德国人将我们坑了,毕竟无商不奸,大鼻子鬼子也不列外,这可有很多前车之鉴的。可是最终发现,德国人在这事上很厚道,卖给我们的生产线和原厂的一模一样。问题就出在最后的工人手工对精密零件的处理和装配上,在德国原厂的生产线上,干这活的都是四五十岁的有经验的老师傅,而在我们的生产线上,全是一帮小年轻。
  到现在人由于智慧的存在,人手仍然是最灵活的,没有任何工具可以比的上。
  在车床应用中,有一个环节深刻的显示了这一点。我们知道,工件是要卡在抓盘中才可以加工,而由于经济等方面的考虑,这个零件先是在普通车床上粗加工,然后到精密车床上精加工。现在问题来了,这个零件是在夹具上装卸了两次,第二次装上去后和第一次的安装中心能重合吗?如果不重合,两次加工之间的待加工量就必须留大。还有更麻烦的,如果被夹住的部分也是要加工的话,如何保证两次加工的同心呢?那么在以前这些完全靠工人的手工来保证,工人师傅将工件安装在爪盘上后,先让车床低速转动,看是否同心,不同的话就停机用木榔头从侧面敲打工件,然后再开机低速转动,再检查。最后一直到人眼分辨不出不同心为止。当年学的时候,老师们反复强调尽量要减少加工中在夹具上的安装次数。当然,现在的加工中心已经相当程度解决了多次在夹具上安装带来的问题,有的已经做到只需一次安装就可加工完工件了。
  在安装机床的丝杆时,一般人安装的就是不合格,在走刀时动不动就有“涩”的现象,可在有经验的师傅手中,走刀从头到尾就轻松自如,这就是差别呀。
  轴承和轴之间的真正接触面积有多大?我们一般说两个平面接触,其实并不是整个平面都相接触了,其实只有一部分接触了,对于轴承和轴,也是这样。因此受力就不再是均匀的,这个问题严重影响着双方的受力、磨损、寿命等情况。所以在大载荷、高速的地方,轴承和轴用过盈配合来保证接触面积。那么怎么测这个接触面积呢?说起来很简单:在轴承的内圈涂上类似红药水的东西,再将轴承装在轴上,然后将轴承从轴上卸下,看轴上被染红的部分就知道了。当然,这个过程说起来很简单,可必须要有经验的老师傅来操作。
  很多小白一穿越,就大喊特喊标准化,以为标准化就可以极大提高产品生产率。究其原因,是因为今天的很多宣传上宣传标准化是极其重要的。他们孰不知这背后的深刻含义,简单的将标准化理解为工业化大生产的唯一条件。
  标准化,其本身的目标是:
  1、装配变简单,降低了对熟练工人的要求,从而提高了装配这个环节的生产效率。
  2、实现零部件的完全替换,产品的维护变简单,得到用户的欢迎。
  3、随着生产的社会分工,标准化对此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机床供应商和工艺人员来说,只需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制造更好的设备和加工工艺,从而提高设备的性能以及加工能力。
  标准化的实现,必须要随着加工设备的精度提高,测量设备具有快速测量能力等条件才可以在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中发挥优势,否则的话,代价太大,得不偿失。关于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决定性的因素是机床的性能,比如,一个工厂理论上最大的生产能力由加工设备来决定,和是否标准化无关。现代的各种加工过程的优化生产方式,如很多人嗨的不得了的流水线方式,只是充分利用加工设备,减少其它的人为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而已。
  在这里,加工设备主要是各种专业机床和后来的各种自动化机床及流水线,具体原因在下面说。
  测量设备主要是量规。因为用通用量具,测量对工人要求高,花的时间多,不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要求。而量规的种类是很多的,往往还要定做,不是买几个就行的。如果这两方面都保证不了,那就降低标准化的要求吧,采用按公差分组匹配的方法解决问题(零件和零件之间留下一定的间隙),这也是历史上长期采用的方法。如步枪直到美帝的M16出现后,才真正实现零部件的完全替换。
  还有,要实现标准化,必须作大量的实验,从而编制出合理的公差表,否则就会对生产造成极大的困扰。举个列子,枪械的加工中长期使用按公差分组匹配的方法,但到底什么样的公差分组才能将枪匹配的好呢?如果公差分组不当,装配出来的枪自然有的好有的差,无法实现公差分组的目标,反而会给自己造成极大的麻烦。
  所以说,标准化是必要的,但必须要有相关的其它方面配合,否则反而会降低生产效率。因此,直到一战前,标准化才开始真正进入工业化大生产。
  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机床的一条明确发展路线是:效率更高、生产成本更低。而在我们前面提到的以车床为代表的通用机床,在很长时间中加工效率增长是很低的,除非无限增加工人和设备,产量是上不去的。那么,人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这一点,如果有人去过工厂,就明白了,大批量生产的工厂所用大部分机床是专用机床,不是我们常说的通用机床(这里说的专用机床是相对概念,并不是说它只能加工某样不能做任何改变的东西)。比如,螺栓等标准件,历史上一开始是用普通车床加工出来,但加工效率低(想想工人要多次切削,每次都要仔细对刀)、成本高(将一根圆棒夹在上面,最后切削出一个小小的螺栓,材料浪费极大,而且加工中对工人要求也高),于是美国人就研制出了专用的机床和工艺,虽然要多个机床才能完成全部加工,可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对工人的要求也降低了。工业化大生产这样开始初步显现它的威力,而不是像以前一样靠人数去完成大规模生产。在南北战争中,美帝靠此初步具备了爆后膛连珠枪海的能力,而所需人员和国家的负担比这在以前的历史上的任何时代都小。工业母机,在这方面初步发挥出了它的巨大威力。德国人看到这一点,在19世纪开始了它的追赶。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对大批量的生产要求越来越高,终于,机械时代的最伟大标志出现了,这就是小白们嗨得不得了的流水线。我们先看看小白们最喜欢谈的福特T型车:
  1913年,福特应用创新理念和反向思维逻辑提出在汽车组装中,汽车底盘在传送带上以一定速度从一端向另一端前行。前行中,逐步装上发动机,操空系统,车厢,方向盘,仪表,车灯,车窗玻璃、车轮等。第一条流水线使每辆T型汽车的组装时间由原来的12小时28分钟缩短至10秒钟,生产效率提高了4488倍!
  但这里请大家注意两个问题:
  1、10秒是流水线上下来两辆汽车的间隔时间,而不是一辆汽车装配所需的完整时间,一辆汽车装配所需的完整时间(从流水线的这一头进去到那一头出来的时间)并没有降低多少,或者说流水线的分工并行方式并不能降低这个时间多少。也就是说,分工并行的生产方式本身并没有提高多少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而分工并行的生产方式本身历史是很悠久的,并不是福特的发明。流水线是分工并行的生产方式的一个极好应用。很多小白作者往往将分工并行的生产方式等同于流水线,这是完全错误的。分工并行的生产方式人类有生产以来一直都是,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统筹法,宋代的丁谓(原来写成沈括,在此感谢范公公的指正,如果你能出宫就更好了)在修理皇宫时将这个方法用的非常好,上了教科书。但从在此之前从没有人将这个方法用到像福特这个地步,这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水平达不到,无法实施。
  2、为了降低这个完整时间,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福特研究了很多方法,如:把装配汽车的零件装在敞口箱里,放在输送带上,送到技工面前,工人只需站在输送带两边,节省了来往取零件的时间。而且装配底盘时,让工人拖着底盘通过预先排列好的一堆零件,负责装配的工人只需安装,这样装配速度自然加快了。再后来,又将工人的动作加以标准化,研究降低每一步工序的时间,即管理人员用秒表测量工人完成这个加工工序的各种动作的时间,找出最快的动作,以后这个工序的工人只能用这个动作去工作,厂方也按这个时间来安排工作流程。这个方式在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中有很好的表现。什么?你没看过?那你写什么2战的架空文,去爆什么海?
  。。。。。
  想起这些,安德烈算是明白了,为什么当年斯大林不要德国赔黄金而是要了一大堆的设备,这工业化之路真是万分难走啊!那么苏联是怎么爆出T34海的呢?答案就是—-以组合机床为代表的专业自动化机床(含凸轮轴控制的机械化自动机床)!!!
  没错数控机床之前就有了自动化机床?没错,不要以为没有计算机就不能自动化生产了,凡是一听到自动化就和计算机联系在一起的请多看点书吧!
  组合机床是以通用部件为基础,配以按工件特定形状和加工工艺设计的专用部件和夹具,组成的半自动或自动专用机床。一般它采用多轴、多刀、多工序、多面或多工位同时加工的方式,生产效率比通用机床高几倍至上百倍,在大批、大量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可用以组成自动生产线。组合机床一般用于加工箱体类或特殊形状的零件。加工时,工件一般不旋转,由刀具的旋转运动和刀具与工件的相对进给运动,来实现钻孔、扩孔、锪孔、铰孔、镗孔、铣削平面、切削内外螺纹以及加工外圆和端面等。有的组合机床采用车削头夹持工件使之旋转,由刀具作进给运动,也可实现某些回转体类零件(如飞轮、汽车后桥半轴等)的外圆和端面加工。
  最早的组合机床是1911年在美国的格林里公司创制,用于加工汽车零件。1926年,美国在组合机床的基础上建成第一条自动生产线(加工汽车底盘)。当然了,这样的组合机床技术是很难的,制造要求是很高的。
  将多台组合机床用流水线的方式组成自动生产线,终于,大规模标准化、工业化生产的大门彻底打开了。
  在数控时代真正进入工业化大生产之前,以组合机床为代表的自动化机床和生产线就是加工行业大规模生产的皇冠上的明珠,难度是极高的,花费是极大的,没有掌握这个技术并应用的国家,是没有资格去争霸世界的。
  机床行业生产的机床种类之多、要求之高是让人瞠目结舌的。想靠进口来解决这个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就算有钱去买东西,如同当年的大清国,即使去买来世界上的各种机床,但如果不能乘此吸收掌握机床能力,产品一旦更新,很多专业机床就没用了,买来的工业化如同沙滩上的城堡一样轰然倒塌。有句老话形象的说明了这一点:辛辛苦苦5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在架空文中,一个想争霸世界的大国,如果没有一个掌握完整机床设计制造能力的机床行业,想爆什么XX海,完全是个笑话。你可以买来很多机床,但你能改进设计制造这些机床吗?能够在其它工业部门提出新的要求后就能提供所需的机床吗?如果不能,在机械时代的战争中完全是个FC,只能被别人爆的XX海淹没。
  在这方面,2战的倭国就是典型。它虽然是列强,在很多方面开始去追赶美、苏、德、英、法等列强,虽然造出了大和、零战等让人吃惊的武器,但工业是落后的,基本看不到像美、苏一样的半/自动化生产线(不要给我提当时的中国,相对于倭国的工业那就是乞丐),即工业母机不能为其它工业行业提供出符合机械时代要求的产品,只能在美帝爆的P51、B29、埃塞克斯级航母海前泪流满面,最后被钢人同志的T34海给彻底打跨了最后的斗志。有很多人将倭国的失败归根于资源的制约,但倭国战争前期不是抢到了资源吗,可由于它的工业母机不行,需要它爆各种武器海时,就爆不出来了,最后就只能被别人**了。
  当然,这个皇冠上的明珠有个极大的缺点,那就是太钢性化,产品要定型了才能这么干,如果产品一旦改动,机床就要改动或更换,生产线就的调整,甚至整条生产线完全报废。而这样的生产线太昂贵,故而中小批量生产时是不可能采用这个方法的。这个问题直等到数控时代的来临,才得以解决。
  安德烈就把这些记忆改吧改吧对乌斯季诺夫说了,而乌斯季诺夫一下子就觉得遇见知音了啊,于是高兴的说道:“安德烈来咱们干了这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