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接驾

  所谓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朱元璋是怕老婆的。准确的说,他对马皇后是又爱又敬又怕,当了皇帝也没有一丝丝改变。
  “儿子当然不会乱嚼舌根。”朱标爱莫能助的看着朱元璋道:“可是父皇,宫里的事情能瞒得过母后?”
  “唉,咱也知道瞒不过。”朱元璋讪讪的笑道:“但你别告状,事儿就不大。要是能替爹说几句好话,那事儿就更小了。”
  “看吧。”朱标撇撇嘴,敷衍道。
  美得你!
  ~~
  十月初五天还漆黑,紫禁城上下便忙活起来。
  小火者们在大太监的指挥下,用长钩将一盏盏白纱灯笼挑下,换成了平日的红纱灯笼。
  又将自午门通往坤宁宫的必经之路上,那些素缟黑纱、纸马挽幛统统撤走。
  就连他们自己身上,也脱下了孝服,换上了平日穿的青贴里或红贴里。
  为了迎接皇后返京,六宫娘娘们也除下素裙,换回了宫装,重新涂脂抹粉,穿金戴银。
  殿下们同样穿回了衮龙袍。
  总之,上上下下瞬间从贵妃薨逝的‘悲伤’状态走出来,转入到皇后回宫的‘喜悦’状态。
  这回,朱元璋一点意见都没有,完全不见了之前谁不戴孝,就喊打喊杀的嚣张。
  卯时,长长的仪仗护卫队伍,簇拥着大明朝的千岁们出了紫禁城,浩浩荡荡朝着水西门行去。
  看热闹的百姓蜂拥而至,把长街两侧挤得没处插脚。应天府和亲军都尉府的官差严阵以待,排成两行人墙,将长长的皇家队伍与百姓分隔开来,以免有人趁机捣乱。
  “会有人捣乱吗?会吗?”
  充妃娘娘凤舆上,胡充妃跪坐在内侧长凳上,手扒着着窗框,目光透过窗缝,贪婪的看着车窗外活生生的南都繁会图。
  “娘,恁能想点好吗?”朱桢和她腚对着腚,保持同样的姿势,也在目不转睛看着窗外。
  这还是他头一回出宫看外头呢。
  “娘这一身功夫,不就有用武之地了吗?”胡充妃理所当然道。
  “那也轮不到你个千岁娘娘出手。”朱桢毫不留情打破了胡充妃的幻想。
  “呃,也是……”胡充妃登时泄了气。“以你父皇的脾气,肯定明里暗里,不知在这南京城中,安排了多少人手。”
  “知道就好。”朱桢点点头,也收回了目光。
  说来真有些羞耻,原先他还不知道,这会儿南京就叫南京了呢。他还以为得等到四哥迁都之后呢……
  当然,这会儿他已经知道了。现在大明朝有三个都城,南京北京和中都。
  南京就是南京,但北京却不是北京,而是开封。后世的北京现在叫北平。
  至于中都,则是他们老朱家的老家凤阳。
  以他浅薄的历史知识。好吧,主要还是看电视剧里说,好像朱老板虽然在南京龙兴,但对这里一直不满意,认为在这里建都偏安一隅,难以统治天下万方。
  而且他这种白手起家的大老板,素来都很迷信,对之前南京六朝‘国祚不永’也颇为忌讳。
  所以他想在效仿历代,在中原建都,然而元末战乱以来,中原满目疮痍、民生凋敝,已是贫弱之际,难以供养一座百万人口的都城。
  于是便有了折中之选——在江淮建都凤阳。
  他问过大哥,目前三个建都方案都有拥趸,三方争得很厉害。朱标告诉他,这也不是父皇能一个人决定的事,最后到底哪里成为京师,目前尚未可知。
  朱桢能看出大哥为此很苦恼,也没法告诉他结果是南京赢了。但南京也没笑到最后,最后让个不相干的地儿捡了便宜。
  这也让他很苦恼,因为他更没法告诉大哥,最后迁都的不是你,也不是你儿,而是四哥……
  偏偏两個哥哥都对他极好极好,叫他左右为难。
  唉,要是完全不知道历史多好,那就不会为将来的事情烦恼了。
  或者要是知道历史全貌也行,那样可以帮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最糟糕的就是自己这种,只知道一点点,而且来源还很不可靠的。
  完全不足以支持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反而会干扰自己的判断。非但于事无补,纯粹徒增烦恼好吗?
  见十岁的儿子一脸忧心忡忡,胡充妃把他揽到了怀里。
  “咋啦,儿子,你怕娘再惹事儿?”
  朱桢一愣,这才想起之前的话头。他想要挣脱母妃的怀抱,胡充妃却搂着不放。
  “别扑棱。儿子眼看长大了,再不搂搂,以后都搂不着喽。”
  朱桢只好不动了。
  “放心,为了你,娘以后能忍不能忍的,都会忍的。”胡充妃把面颊贴在他的头顶,自以为是的给他吃定心丸道:“娘再也不会让你一个人担惊受怕了。”
  “呃,好。”朱桢点点头,能让自己少操心,总是极好的。
  “再说了,皇后娘娘回来了,宫里也就太平了。”胡充妃如释重负的说着,手臂却更加用力的抱着儿子,就像担心他被人抢走一般。
  朱桢似乎感受到母妃的伤感,想要安慰几句,却不知该怎么说,只好也紧紧抱住她的胳膊。
  ~~
  但很快,楚王殿下就不愿顾忌母妃的心情了,因为他感觉自己快要被勒死了……
  好在,队伍一出水西门,外头便传来四哥的吆喝声。
  “老六,下车了,下车了!”
  “娘,我下去步行了。”朱桢趁机挣脱了母妃的怀抱,跳下车大口喘气。
  之前便说过,朱元璋秉承‘再富也得苦孩子’的原则,不许皇子在宫里乘车坐轿。
  离宫出远门时,也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路程步行。
  所以接下来一直到江边码头的十里路,兄弟们便要改步行了。
  但年轻的皇子们,实在求之不得呢。
  天空碧蓝,空气清冽,一眼可以看到老远。正好可以当成秋游,一路上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一点都不累,不知不觉便到了江边码头。
  当然,一瘸一拐的老七除外……
  ~~
  在码头一直等到中午,皇后娘娘的船队终于出现在大江之上。
  又过了足足一个时辰,皇后娘娘的座船才在栈桥边停稳,恭候多时的亲军都尉府官兵,赶紧架设起两丈多高的楼梯,以供上下。
  因为那船的甲板,比栈桥足足高出两丈……
  仰望着巨大的楼船,皇子们都露出震撼的神情。
  朱桢也被震撼到了,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木头船呢。
  但一想,这也很合理。大明的造船水平要是没这么高,怎么能造出郑和宝船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