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7章 那还租啥?

  回到酒店把东西放好,几个人休息了一下松松脚。
  张凤毕竟穿的鞋有点跟,确实也是累了,在外面走还感觉不出来什么,进了层鞋一脱就感觉脚掌都要不是自己的了。
  张铁军给她打了热水来泡脚,坐在那又捏又揉的摆弄了半天。
  张凤可享受这个了,躺在那眼睛就开始融化,总忍不住想动一动,就感觉空的慌。
  “我这是纯绿色服务啊,请这位客人你正经点儿,收一收。”
  张凤也不说话,就把晨衣往上拽了拽,在那用手指头慢慢整理杂乱……
  ……
  中午就在饭店吃了点东西,下午溜达着去了圆明园路。
  走到路口,张铁军往东指了指:“友谊商店,去不去逛逛?”
  张凤往那边看了看:“还买啥?友谊商店又不是没去过,现在不都开放了吗?就是个商场呗。”
  “还是不太一样,还是有一些挺独特的商品,好东西确实比外面商店多,就是贵点。”
  友谊商店是八九年全面开放的,到这会儿也不过就是四年多时间,很多东西都还没来得及改变,和普通商场的差别还在。
  八九年以前这个地方国人禁入,警戒森严,是专门为外国人服务的地方。这么说吧,七十年代的服务质量就超过了二零二三年绝大多数的服务行业。
  那是相当细致到位无微不至,把外国人就是上帝的服务意识贯彻进了方方面面。
  贴身…不是,贴心服务的同时,还会有各种追加,什么船员打折月,相扑活动日,绞尽脑汁换着花样的来。不计损耗。
  一说到这些,当年的那些经理营业员马上就来了精神,滔滔不绝,自豪之色溢于言表,满脸的骄傲。外国人都夸我们。
  不过话说回来,里面的商品确实好,而且全,全世界的东西基本上都有,而且都是最好的。
  七十年代国人谁懂化妆?这里面就有cd彩妆盒了。
  在这地方上班的那鼻子都得长在脑门上,不是一般的牛逼。
  唯一能和这里比较的也就是海员俱乐部了,那边主要是花花,小电影和那一比啥也不是。
  哪怕是全面开放以后,里面的营业员一样嘎嘎牛逼,除了外国人谁也见不到个好脸色。最烦这些土老冒了,有钱吗就进。
  “那进去转转吧,反正来都来了。”张凤就抬脚走了过去。
  张铁军指了指商店对面的楼:“你看看这楼漂亮不?”
  张凤回头看了看,又看了看,眼睛嗖的就变成了心形:“好看。太有味道了。”
  “我跟你说,”张铁军小声说:“商店后面这一片,包括商店和这栋楼,你可以和市里谈一下打包,咱们可以在这建个豪华酒店。”
  “能行吗?”
  “问题不大。商店这栋楼是后来建的,原来是在后面的领事馆里后搬过来的,到时候拆了重建,只要不碰前面那两栋就行了。
  那边现在是空着的,管理上很差,一直是亏损状态,这边直接把人迁走就行了。”
  “那,友谊商店呢?”
  “不行就一起买了呗,咱们又不是没有商场,不比它高级?”
  张凤啾了啾嘴:“这都说要买多少楼了?妈哟,真要打算把这边都买啦?人家能卖才算。我感觉不可能,再说弄这么些有啥用啊?”
  “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呗,咱们又不亏啥,买东西不还得讲讲价?”
  张凤搓了搓下巴:“要的越多结果越好呗?”
  “那肯定的,要两个和想要二十个结果能一样吗?又不是买不起。是不?”
  “嘿嘿,我感觉我让你忽悠了,但是我有点琢磨不明白。先逛商店,看看有没有什么能买的。”
  几个人说着话进了友谊商店。
  这会儿友谊商店就显得有点冷清,营业员比顾客多多了,里面设施什么的也有点陈旧的感觉,反正就是没啥活力。
  东西贵,距离南京东路又近,人流都被那边吸引过去了。主要还是游客少,本地人哪个来这嘛。
  这里面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扶梯,这东西原来是独一份儿,大多数人都没见过,刚开放那会儿每天到是都有那么些人特意跑过来坐坐体验一下。
  没错,七十年代,这里就已经装上扶梯了。
  逛了一圈儿,营业员也就是眼皮撩一下就漠视了,没有心情搭理谁。
  也没有什么好买的,家里实在也是没什么缺的东西,几个女人又都不化妆,不过张铁军还是每人给买了一支口红。
  这里也有名表,不过价钱比亨得利要贵那么一点点,每只多个一万几千的。
  最后张铁军又买了些珠宝首饰。这里的玉和翡翠是好东西,可以放心大胆的买,不用担心以次充好什么的,水头都相当不错。
  可惜就是没有任何折扣,买多买少都一样。主要还是肤色问题,外国人最多可以打到三点五折。
  从店里出来,张凤问张铁军:“你说,是不是把这个店买下来,这里面的东西就也全归咱们了?”
  张铁军看了看张凤:“那就要看你是买商店还是买楼了,如果连店带楼一起买那东西肯定就全归你了呗。”
  张凤认真的琢磨了一下,摇了摇头:“连店一起买这些人没法安排,我一个也不想要,总不能都辞退了吧?还是算了。”
  张铁军点了点头。这是实话,有些东西是刻在骨头上了的,不是你说改就能改得了的,就比如这里的风气和服务态度。
  外国人要买火腿,他们能马上发动人力找遍全申城,还细心的给收拾打理好精心的重新包装过,换成中国人,就只会收到两个飞到天际的大白眼。
  渣打和汇丰都是九一年获准恢复申城分行名称和全部外币业务的。
  不过两家银行仍然一起挤在狭仄的兰心大楼里,这对难兄难弟已经在这栋大楼里做了四十多年的邻居。
  另外两家存续的东亚和华侨银行因为是华人开设的,待遇上有所不同,驻址是在四川中路东亚旧址。
  而且这两家银行的业务也基本都保留着,包括人民币存储,不过原来一直是挂着人民银行的牌牌,八四年以后改挂中行。
  在九二年东亚已经获准恢复营业了。
  至于新加坡华侨银行更早,六十年代就开始和国家合作,一直做着海外华侨和大陆之间的纽带,尤其改开以后,积极推动着海外人士回来投资。
  张铁军和张凤参观了一下渣打的办公环境,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了慰问,这才来到曾景旋的临时办公室。
  黄文芳也暂时在这里办公。
  两个人挤在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相当简陋。这栋楼是原来英国领事馆的员工宿舍,条件相当一般,房间也小。
  不过这都是暂时的,马上就都好起来了。
  “铁军,”黄文芳给张铁军和张凤倒了茶水,坐下来说:“我和凯瑟琳商量了一下,一致认为现在的原址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办公需求。”
  “那你们的意思是什么?”张铁军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没品出来是什么茶。
  “我们认为应该在对岸选址重新建一栋自己的办公大楼,一方面更符合我们的形象,另外就是能够满足现在的办公需要。
  现在已经是计算机的时代,对办公环境的要求也和以前完全不同,人员也要多很多,这边不但要成立总行,也要全面恢复分行。”
  “我们计算了一下,原址可能连分行都放不进去,还需要另外选址才行。”曾景旋接了一句:“比如营业部,放在这边已经不合适了。”
  张铁军点了点头,这说的是现实,这事儿他也考虑到了。买回十八号旧址其实也不是就非要把银行迁回去,重新建造总部是必然的事情。
  不过这中间需要一个过渡,大楼也不是想建马上就能建好的。
  “这件事我同意,具体的你们商量,中间这段时间可以把营业部放到旧址过渡一下,至于你们这边就委屈一段时间,还要继续在这里办公。”
  兰心大楼也不是给他们白用的,要收租金,这地方应该是国内最早最早的写字楼出租了,价格还相当感人。一年几十万。
  “这个没有问题,营业部搬走可以腾出来一部分房间,不用像现在这么挤。扩充人手的问题暂时可以压后。”
  张铁军想了想,摇了摇头:“扩充人手不能压后,可以考虑先租用一栋大楼,现在申城需要大笔资金进行路桥和城市建设,这个问题应该不难解决。”
  黄文芳和曾景旋想了想,点头同意张铁军的意见。
  “现在这边有大楼出租吗?”
  “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嘛,有还是有的,不过原来的机制不太一样,可以做为条件和市里提一下,没什么问题。”
  国内原来是没有办公楼出租这个概念的,都是自有自建。
  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八五八六年的时候,第一波下海潮产生,经商成为了社会热点,对办公楼的需求市场就此产生并日益壮大。
  刚开始是租用民居,或者公家单位的闲置房产,这让不少拥有房产的单位看到了机会,开始有意的组织出租资源。
  八五年,写字楼的概念正式从香港进入内地,从沿海到内陆的发达城市都先后盖起了专门用来出租的办公大楼。
  就此全国上下开始了楼宇资源的整合优化,写字楼正式成为了一种资源,一桩大生意。
  申城在这方面是走在前面的,八五年就建了联谊大厦。联谊嘛,租给外国人。
  不过怎么说呢?虽然已经经过了几年的发展,但还不是很成熟,市场明显的供小于求,所以才说需要市里来给协调。
  申城决定迁移市府其实也是有这一方面的考虑,想把外滩这边的建筑腾退出来换取建设资金,不过不大成功。
  从九二年起,申城这边就一直打算把外滩这一片的老楼进行销售处理,也接触了一些有意向的外资,就包括汇丰银行。
  但价格上落差太大,始终也没能谈成,最后还是内部消化了,握在手里成了资产。
  不过怎么说呢?这个时候有多失望,十年后就有多么惊喜,这个时候没有人能想得到十年以后这里会成为商家一掷千金的地方。
  只是一个租金就让申城赚的盆满钵满,而且一年更比一年高。
  “就刚才咱们去的那里,”张凤捅了捅张铁军:“那个大楼行不行?就是,工部局对面那栋。”
  “福州大楼?不好说,总不能因为咱们要租就把里面的租户都赶走吧?我感觉希望不大,那栋楼出租的时间太早了。
  我到是感觉在这一面想想办法,腾退两栋居民楼出来还挺有希望的,大不了出点钱。”
  “那还租啥?直接掏钱买呗,反正你也不在乎多花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