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极热来了
不上工是担心顾家自己人的安全。
万一有个突发状况,顾佳他们留在外面不好照应。
一切发展的前提,都是以顾家人自己的安危为基础的。
搭上自己成全别人,顾迷表示她没这么伟大。
顾源也没出门,只在对讲机里和村长通了个气。
村长赶在大家还没上工之前,在村里广播通知了这个消息。
听得不上工还有钱拿,大家自是欢喜。
这一天,顾家人还是守在顾宅。
只有王老和岳老师,坚持要去实验室。
拗不过也就随他们了。
这一天的温度倒是在缓缓攀升,直到35度,后面又缓缓回落,直到16度。
就是太阳这次不霸占天空了,该走走,该来来。
连续3天,气温都没有再急速变换。
但寒冬,是真的过去了。
室外温度一直维持在15度以上,暖气停了,厚衣服脱了,也就晚上时穿个外套就行,平常只需要长袖长裤就足够。
外面的雪,经过3天的消融,已经化得差不多。
冰墙是在昨天夜里轰然倒塌的,吓得在地堡里的众人匆忙往地上跑,还以为地震了呢。
等了半天再没啥动静,用无人机一查看,才知道冰墙倒了。
就像那多骨诺米牌,一溜倒了个干净。
至于大铁门,早在两天前就倒了。
铁门太重,普通厚度的冰墙根本拽不住它,尤其这冰墙还是老弱病残型的。
这3天都没上工,还是工资照发。
第4天,早晨醒来,感觉又是和昨天一样,众人决定,生活继续。
上工的通知大早就回荡在村子上空,有人有点失落,毕竟带薪休假没够啊。
不过大多数人都很开心,只是答应了带薪休假,可没发工资呀。
还是上班了更踏实。
这一天,高温继续。
凤凰城就这么的,在一天之内,完成了冬夏的交替。
工作刚恢复正常,生活却被打破了。
顾源刚到村委会办公室,就听村长说,昨夜村里走了5位老人。
顾源:“嗯?”
“嗯,温度升太快,当天就有老人出现了胸闷气短的状况。这不坚持了3天,都走了。”
顾源愣神一瞬。
原来,不是说躲在屋里,就真的能完全躲过去的。
“出殡了吗?”顾源问。
“一早已经拉出去埋了。这天气,半点放不住啊。”村长语气唏嘘。
没有鼓乐,没有灵堂,就这么悄无声息的埋了。
办公室里的人一时都很悲伤,这吃人的世道呀,死亡是那么近。
只是悲伤过后,日子还得往下走。
这操蛋的老天爷又开始作妖了。
温度是不再突然爆表了,但短短20天,温度就持续升高到42度。
知道42度是什么概念吗?
空气温度在40度,地表的温度大概在70度,打个鸡蛋到沥青地面,一会儿便熟。
原本应该是早晚凉爽,中午才热的黄土高原上,现在早晚的温度足有30度。
顾迷觉得,极热,这是来了吗?
想想欧阳森给到的未来10年的气候预测,顾迷觉得真相了,极热来了。
这几日,人们的衣服已经从春秋款,直接更替成了夏装。
顾家人每人穿着恒温布做成的长衣长裤,连王老和岳老师都有。
银色的布料,阔腿裤,v领长袖衫,但凡出门,必然顶着恒温26度大黑伞。
恒温衣有效阻隔了热气侵略皮肤,大黑伞下的温度,也明显要比外面低。
顾迷觉得,伞下完全保持26度有点悬,但不超过30度还是能做到的。
除了老人,这些日子里,连续还有人死去。
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小孩,身体不好的年轻人也有。
原本已经适应了严冬的人们,就这么突兀地倒在了盛夏。
村里的卫生所每天都有人来求药。
“大夫,我妈胸闷,出不上气,该喝什么药?”买药的是一个年轻男子
“除了胸闷,还有其他症状吗?比如咳嗽,发烧?”大夫是村里的医生。
村里连续回来5个大夫,都被收到村卫生室了。
“没有,就是胸闷,其他都好好的。”
大夫听完,转身从身后的铁皮药柜里,拿出一盒药,抠出5颗,用纸袋子包了,递给男子。
“每天一颗就行,5天后就基本能痊愈。”
男子付了1积分,感谢着离开。
以前买药为治病,卖药为赚钱,大家都天经地义。
对大夫,有尊敬,但不至于小病小痛上感恩戴德。
现在看病是为救命,卖药也是为救命。
哪怕药是按颗卖的,但没人有怨言。
这让顾迷想到小时候,每次看病的时候,医生都会给个小纸包,纸包里是各色小药片。
原来时代是会轮回的。
凤凰村外的生活,不管是最先回来的人,还是后回来的人,大家都很清楚,很难。
现在村里虽说各方面都很艰苦,但病了有医生能给看,能有药吃,很好了。
所以就额外衍生出了感激之情。
在这一刻,医患之间的关系,意外的和谐。
但末世天灾下死亡是常态。
虽然不管落在谁家都是伤痛,但日子该过还得过。
从那三天带薪假期后,顾家的工厂就做了调整。
暖贴厂和暖水袋厂直接停产,工人暂时先并到了太阳能厂。
劳保服装厂的布料早就用完了,之前一直在进布料,这次假期后,也跟着停产了,直接做起了木屐。
就那种小本子国穿的木头鞋。
木屐
极热来了,空气温度但凡超过50度,地表温度就可能超过100度,到那时候,人是没办法在地面上自由行走的,木屐就很合适了。
同时也在做防晒服。
顾家那种恒温科技布,就不用想着量产了。
虽然当时把技术资料也一起零元购了回来,但之前没有量产,那说明那东西的成本定然很高。
不过顾迷把这资料复印了一份,该做处理的也做了处理,然后把资料给了王老。
至于怎么用,就看二老自己了。
毕竟科研人员离科研的距离会更近,希望真的有量产的那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