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回杭州,杏花
冯老爷子的信从杭州府来了之后,又过了几日,许玥拜别万般不舍的许地主和其他家人,返回了杭州。
这一年日子过得极快。
不外乎苦读、写文章,听琴、打棋谱、吹箫、调香、练字等等。
关于吹箫,许玥从一位大家处得了个好法子:
——置一瓶黄豆在一旁,内约五六百粒,每吹奏箫曲一次,便取出一粒放入另一个瓷罐中。
这一瓶黄豆取完,便代表箫曲成了。
冯老爷子促狭,每次她学完一曲箫,就让人把黄豆泡了,或做成豆花、豆腐,或制了豆浆,给许玥吃下。
让人哭笑不得。
此外,无论寒暑,一日一个时辰的练武从不曾间断。
虽然所修习的内炼术迟迟不能突破第二层,但也够她成为武师心目中百年一遇的“武学奇才”。
冯老爷子时常去拜访友人,十次有八次会带上许玥,让她在一旁侍奉恭谨的听着就好,没人问就不要说话。
许玥从不违逆。
即便如此,有些人的光彩是无法遮掩的。
有老友和冯老爷子交谈的时候,曾经望着一旁如玉像一般的少年感慨:
“人如其名,明月辉光可横照万里,萤火岂能相较,这一辈人可难受了。”
想了想,又摇了摇头笑道:
“倒也不尽然,可有明月能追赶照耀,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纵观史书之中,有那些出众绝世的人物所属的时代,引起了多少后世人的倾羡,恨不得回到那时为这些精彩人物鞍前马后。
此类话不在少数。
又因冯老爷子的友人大多也有地位,说话的分量也重。
一传出去不知引起了多少人的好奇。
许玥深居简出,知己好友只有一二,寻常人也无从接触,自然有人不服。
奈何,她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
不说科考之上的“许三元”之名,最初的琉璃诗句惊艳一时,又有几次小圈子内的诗会,亦频频有佳句传出。
本就声名不斐,只是她不爱出风头而已。
这次一概都翻了出来,名声越发炽烈。
江南人爱诗词,也爱才子,最爱少年成名的才子。
许玥少与人互相交往,见过她的人极少,且真假难辨,不由引人越发好奇。
由此,各种人的拜帖如雪片一般往冯府递,都想把这位“明月”邀出来一见,是不是名副其实。
过了七八日,拜帖还不见少,冯老爷子唤了人来,把手中几张帖子给许玥看:
“堵不如疏,你如今也有了些自保之力了,挑几个帖子出去看一看也好,总不能一直被关在家里,那不成了深闺小姐?”
冯老爷子心性豁达,从前拘着许玥不出去是为了安全,如今嘛:
——上个月,他亲眼见到了玥哥儿一刻钟不到,就将武学上颇有名气的武师打倒在地……
这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如今许玥有文名在身,羽翼稍丰。
过盛的容貌于他是锦上添花而不再是怀璧其罪。
“冯公为学生操心了。”
许玥轻轻一笑,伸手接过拜帖,心中感怀,她也有了现于人前的意思,不单单是为了出风头。
造势虽然也是其中一环,但还在其次。
文人是有圈子的,往大了说是派系、结党,往小了说,是知己好友志同道合。
不和人交际来往,你就是孤家寡人,做什么事没有人声援。
举个例子,宋时苏轼名气大到皇室都是他的粉丝,却为何一贬再贬?
从京城一直贬到了海南,除了亲弟弟为他筹谋以外,少有人在朝中支持苏轼。
因为他头铁,新政党人得势的时候骂新政,旧党得势的时候怀念新政,两边都不待见他,被朝臣集体排斥。
听到她同意了,冯老爷子欣慰的点头道:
“就该如此,我少年时也是一心读书得功名,很多事只有少年时来做才有滋味,过了这时候就不对了。”
他拍着膝盖吟道:
“方年少,恨浮名误我,乐事输人。”
许玥一时神往,悠然一笑,竟抛下了半数考虑计算之心。
……
这几张拜帖是冯老爷子挑过的,选的都比较靠谱,至少不会过于放浪形骸。
第一个就是冯意的好友叶轩,在家中举办的花宴。
叶轩是江南名士,有举人功名在身,虽然没有赴京考进士,但文才被人称许,特别是诗词极有灵性。
此次说是赏花宴,其实是诗会,指花为诗,诗歌唱和。
知道许玥回了拜帖之后,他心中十分惊喜,但思考一会儿后,就将原本决定好的人数一再缩减。
只留下素日相交,人品不错的几位来。
许玥如约赴宴。
宴后,有与会者感叹:“人如其名,上天怕不真是将月中的星君投下了凡尘。”
冯老爷子什么也没问,只见她抱了几枝杏花回来,心中纳罕。
这去一趟,怎么还带了东西回来?
很快,他就明白了,大街小巷开始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一日之内,卖花人篮中尽为杏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