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四十四章 牺牲也是爱
君王也是人,在华阳夫人眼里,嬴政只是个还没长大的孩子。对于房中之事,根本放不开,怎么可能让撰写起居录的史官去任意记录。
所以钟离和芈润的问题,只能让她们自己去理解,那样的事情,连周朝公主阿房女都不好意思细说。毕竟昨夜是晨曦侍寝,她们都还没有与嬴政圆房,最起码的女人矜持,还是要保留了。
见胡姬听的微笑点头,华阳夫人明白了,不是没有人懂,而是有的人懂了,却聪明的不说。想到胡姬的血脉,仿佛看到当年的宣太后,仔细想了想,有些话要对她说清楚,免得以后犯错。
“关上殿门。”华阳夫人抬手威严地说着。
老香走到带着几个小太监,将华阳宫的大门关上。
华阳夫人又言道:“全部退下,哀家不需要你等伺候,老香、毛毛、微澜也退下,把守各个位置,谨防下人们偷听。谁敢窃听,直接杖毙。”
三人习惯性地带人退下。
阿房女、华嬴、林叶、芈润并不觉得什么,这样的事情她们见的多了。可胡姬心里却揪了下,后宫之主一旦发威,很轻易地就可以置人于死地。记得晨曦跟她说过,不希望嬴政变得好杀,可宫里上下规矩甚多,一不小心就会走错路、说错话。
华阳夫人能坐上这个位置,经历过众多的内斗打压,其中杀了不少人,也得罪了许多人。想要在宫里生存,不杀人能行吗?胡姬想的很多,嬴政的女人很多,大家都不是一条心,以后谁不小心得罪了彼此,难道也要杀吗?
华阳夫人言道:“晨曦说了四个故事,哀家也说个故事,希望小钟能够明白,这也是一种情。”
在华阳夫人的口中,仿佛看到秦国波涛汹涌的开拓大时代,其中有死有活,每个人物都与那个女人有关。
从前楚国有个女人,只是大楚长公主的随嫁品,嫁入秦王室。她很谨慎,进入秦宫以后,从不与任何妃子争宠,小心做人。但是事与愿违,因为不是正妃,宫里的岁月寂寞难熬,时常出宫在民间走动。
某次出宫游玩,在弟弟魏然那里救了一个人,那个人告诉她,只要想办法让他与秦王见上一面,就能够让秦王册封她一个妃位。她很心动,在宫里没有妃位,地位很不稳固,时间久了,很容易被人打杀,所以一口答应。
她很聪明,巧妙地使用一计,让秦王与那个人见面。秦王与他畅谈一宵,大感此人有才,没过多久,就提升他为丞相。他就是著名的张仪,张仪也不负她所望,秦王果然宠幸了她,并且第二年就诞下了皇子。
这就出现了一个麻烦,诞下子嗣,就有继承权,从此以后,她就成了那位正妃的眼中钉、肉中刺。两人性格都很好胜,谁也不服谁,让宫闱内斗不止,一直到秦王驾崩,都没有停息。
秦王去了,正妃的儿子做了大王,位置更稳固,所以流放了她。
那个时候,秦国并不怎么强大,经常受各国欺压。这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手上无兵,权位再大也是枉然。所以让弟弟魏然多与军方联系,将白起提拔了起来。
正妃在宫里大肆使权的时候,她却在雍城以北,边关动荡之时,主动结交了义渠王,并且与义渠王生下两个孩子。
故事说到这里,所有人都懂了,华阳夫人说的是宣太后的故事。
华阳夫人言道:“许多人都在问,宣太后不顾皇族的劝诫,生下了两个孩子,难道真的违背祖宗规定,外嫁他人而让皇族蒙羞吗?我倒不觉得那是错的。”
“要知道那时候秦国并不强大,如果宣太后没有义渠的支持,怎么敢回来与正妃斗?宣太后与义渠王的故事,两人应该是真有情,如果一点感情也没有,义渠王怎么会让义渠依附秦国?”
“那时候义渠从犬戎分裂出来,直接消除了边关之患。义渠王很强大,正妃的地位受到了影响,使用一计,逼的宣太后杀了自己的男人,又将宣太后的儿子送去赵国为质。”
“也是天不亡她,在赵国结交了赵武灵王、燕王等人,就算秦王嬴荡不死,宣太后也有办法回归。宣太后结交了许多江湖豪杰,那些人都仰慕她,愿意为她而死。所以秦王嬴荡死了,在周室举鼎之时,被九鼎压死。”
“房女告诉我,九鼎能压死人吗?”
阿房女疑惑道:“应该压不死人吧?当年秦王本身就有大成境界,就算被九鼎砸一下,也不可能真的被砸死。这些我们做晚辈的不敢妄加揣摩,应该还有其他原因,因为秦王天生神力,也太不小心了。”
华阳夫人笑道:“是的,确实太不小心了,但是他毕竟死了。从那以后,宣太后回归,先王嬴稷登位,直接打杀了那位正妃。后宫争斗,无所不用其极,那两位的争斗,让秦国上下动荡不安。”
“我还未嫁入大秦之时,一直是夏姬姐姐最得宠,当我来了以后,宣太后秘密地告诉我,希望我不要走她当年的老路,让后宫不宁。姐姐比我做的好,什么事都不争的,换来了诸多的好处。”
“宣太后的私兵给了姐姐,后宫大权给了我,这才归去。她是大秦最豪放的女子,与民间豪杰多有接触,面首无数。她是个多情之人,却为了先王嬴稷牺牲了很多。”
“有一种爱,叫做牺牲,为了巩固皇室的地位,君王的权威,她亲手杀了义渠王、逼死了张仪、遣走了魏然,启用了范雎,让先王大权在握,自己却老死在宫中。”
牺牲也叫爱?钟离糊涂了,如果两个人不能在一起,这样的爱值得吗?她真的想不明白了。
想到追杀嬴政的那些日子,为了完成任务,跳崖追杀,算是牺牲自我,但不能称之为爱。后来的种种生死考验,有哪些算做是爱?
钟离想不通,但有些人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