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两朵奇葩,假撞柱官和真血谏官

  第47章两朵奇葩,假撞柱官和真血谏官
  午后,御史台。
  天气炎热,槐树上的乌鸦叫个不停。
  苏良和周元抱着一摞文书,刚路过殿院,便见门口围了许多吏员。
  其中,书写人老洪也在其中。
  老洪踮着脚尖、探着脑袋,不断朝着里面张望。
  “老洪!”苏良喊道。
  老洪扭脸,看到是苏良和周元,不由得快步走了过来,脸上甚是兴奋。
  “这……这是看什么呢?”苏良问道。
  老洪未说先笑,小声道:“殿中侍御史刘湜写血书谏君,写了一百多个字,因失血过多,昏厥过去了!”
  “血书谏君?危及性命否?”周元问道。
  “已被医官抢救回来了,现在两名医官在盯着他,以防他咬破手指继续写!”
  说罢,老洪看向苏良和周元。
  “二位,刚才其中一位医官可说了,若要写血书,最好不要超百字,超百字易昏厥,若超三百字,便会有性命之危了!”
  苏良笑着说道:“这是常识。自古以来,写血书者大多都是写个口号或留个遗言,最多几十字而已,谁还能长篇大论?”
  “里面这位估计就是要长篇大论呢,这是在瓦子里听忠臣谏君的故事听多了!”一旁的周元打趣道。
  这位殿中侍御史刘湜,向来都是以写长文见长。
  “哈哈哈哈……”
  三人忍不住都笑出声来。
  殿中侍御史刘湜血书谏君的搞笑程度,丝毫不亚于右正言钱明逸的“撞柱谏”。
  很快,此事便在各个衙门传开了。
  有好事者也为刘湜起了个外号:真血谏官。
  此外号与钱明逸的“假撞柱官”遥相呼应,二人俨然成了台谏中的两朵奇葩。
  ……
  与此同时。
  真血谏官和假撞柱官联合署名的《武将死战论》,彻底引爆了百姓们的情绪。
  武将当死战。
  这一点,百姓们还是有这个觉悟的。
  但那句“我大宋兵丁若为战而死,死得其所。若因败偷生,不若狗彘”,实在是不将士兵们当人看。
  将士大夫官员的优越感展现的淋漓尽致,令人作呕。
  百姓回怼最多的一句话便是:怎么不让你儿去死!
  百姓的嘴,无形的碑。
  大宋官员最惧的不是台谏官的弹劾,而是百姓戳脊梁骨。
  一时间,民情汹汹,怨愤越来越大。
  大宋禁军虽然地位较低,但也容不得如此被侮辱。
  一些武将也终于忍不住,纷纷上奏,表示受到了侮辱。
  垂拱殿内。
  皇帝赵祯坐于上方。
  首相杜衍、副相陈执中、吴育,还有枢密使贾昌朝与枢密副使丁度、庞籍,都坐在下方。
  “官家,《武将死战论》语辞偏颇,已惹众怒,若此文章传至边境,恐怕会造成动乱,望官家对石元孙之事早下定论,以安抚民心!”吴育率先开口道。
  赵祯想了想道:“石元孙战败被俘,是败将而非降将,斩首则刑重,不加罪则刑轻。这样吧,剥夺其所有敕封,因其受封赏的子孙,皆取消恩泽。让石元孙去许州,做个文官吧!”
  赵祯说完后,众臣都没有提出异议。
  当下民间怨气甚重,安抚民心比如何处置石元孙更重要。
  “那如何处置刘湜和钱明逸呢?”杜衍问道。
  听到这二人,赵祯便感觉到胸口疼。
  刘湜写血书谏君昏厥之事,赵祯已经听说了。
  他不但没有感觉到一丝谏官的耿直勇敢,反而觉得刘湜的脑袋是被驴踢了。
  “此二人,导致民怨沸腾,实乃愚蠢至极。将他们外放到青州军营,磨练半年,让他们体验体验士兵们的辛苦!”赵祯气愤地说道。
  赵祯此话刚落。
  枢密副使丁度便站了出来。
  “官家,万万不可!此惩罚有违祖宗之法,台谏官风闻言事,不必对言行负责,此二人的本意也并非利己,只是话语偏激了一些,实在不应如此惩戒!”
  祖宗之法,四个字,一下子将赵祯整得没有脾气了。
  所谓祖宗之法。
  其实是大宋历代皇帝在执政时定下的一系列政策。
  比如:限制宗室、外戚、宦官权力;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言事朝臣;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等。
  丁度认为,钱明逸和刘湜只是在尽台谏官的职责,并无大错,故而不能贬谪。
  赵祯无可奈何,说道:“那……那二人各罚一季薪俸,总可以了吧!”
  丁度点了点头。
  这时,贾昌朝站了出来。
  “官家,如此做,恐怕难以压住汹汹民意,百姓会以为,那篇文章是官家的意思。”
  “朕的意思?朕有那么愚蠢吗?会撺掇着自己的士兵去死!”
  赵祯想到这里就生气。
  这时,杜衍缓缓出列。
  “官家,臣以为,可再寻一人,写一篇文章,驳斥《武将死战论》,只要笔锋尖锐,言之有据,言之有气势,定然能盖住《武将死战论》带来的戾气!”
  听到此话,众臣不由得眼前一亮。
  这确实是个好办法。
  百姓们大多都是随风倒,只要言之凿凿,定然改变风气。
  “臣举荐翰林学士欧阳修!”吴育率先开口道。
  其话音刚落。
  陈执中、贾昌朝、丁度、庞籍四人全都站了出来,显然要提出反对。
  陈执中道:“不可,欧阳永叔受甥舅案影响极大,名声有损,不适合写这种文章!”
  “臣附议!”
  贾昌朝、丁度、庞籍三人同时拱手。
  “臣推荐知谏院包拯!”吴育有开口道。
  贾昌朝想了想,道:“臣举荐御史中丞王拱辰。”
  此事乃是个美差,做好了,对仕途大有裨益。
  赵祯略带嫌弃地摇了摇头。
  “王拱辰笔锋犀利,但气势略显不足,且不够了解百姓。”
  “而包希仁,气势倒足,也了解百姓,但……但朕恐怕他写出来,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将矛盾激活,引发更大的事故!”
  包拯若下笔,那绝对能骂得刘湜和钱明逸这辈子都在朝堂都抬不起脸来。
  就在这时,赵祯脑海里出现一人。
  “苏良如何?”他看向堂下众臣。
  杜衍不由得兴奋地说道:“臣以为可行!”
  “臣附议!”丁度、吴育、庞籍三人同时说道。
  陈执中和贾昌朝想了想,虽然有些不情愿,但压根想不出更好的人选,当即也拱手道:“臣附议!”
  感谢书友可口的冰瓜投手、星星的追寻者的打赏,非常感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