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台谏与中书之争,为赵祯背锅的

  第135章台谏与中书之争,为赵祯背锅的陈执中
  樊楼,包间内。
  苏良将杯中茶水一饮而尽,道:“官家,臣有主意了,就一个字,拖!”
  “拖?”赵祯不解其意。
  “官家,如今已是七月底,皇后应该在十月初临产,可对?”
  赵祯点了点头。
  曹皇后乃是在二月二日晚上查出身孕。
  当时已怀孕两个月,按照周期是在十月初临产。
  “官家可先令中书拟诏,任命张……张通判为宣徽南院使,判河南府,而后不出意外的话,台谏、包学士、欧阳学士必然会反对,臣也会反对。这时,官家可令中书留此诏而不发,但也不撤回。”
  “先拖着,臣恳请官家,无论台谏、包学士、欧阳学士如何反对,官家都莫要动怒,可让中书顶着,只需拖着,拖到皇后临产!若有必要,可多交待陈相几句。”
  “若皇后生下男丁,此诏可撤,毕竟官家如此宠幸张美人,对皇后而言确实有所不公。”
  “若皇后生下女儿,那皇子的重任依旧担在张美人和苗昭仪身上,而那时张美人身孕已五个月,正值关键时期。”
  “官家若强势一些,称是为稳张美人心绪而擢升其伯父,臣等应该不敢相激,大概率会让官家下发此诏。”
  “至于过程中的具体细节与意外,臣只能尽可能在其中周旋了,是否能成功,臣实在不能保证。”
  赵祯点了点头,也只能如此。
  他也不想因后宫之事而使得自己与朝堂官员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苏良想了想,又说道:“官家,臣只能做到这里了,以张尧佐之才,实在不能再往上走了,他若回京入职,臣定当第一个反对。”
  这是苏良的底限。
  外戚掌权,百害而无一利。
  张尧佐若回京任要职,那将是对当下政事的最大迫害。
  “朕明白了!”
  苏良长呼一口气,心中喃喃道:人无完人,张美人误朝政,但又是官家心头之爱,做臣子的,只能迁就迁就了!
  ……
  翌日。
  赵祯先是令内侍省为张美人和苗昭仪送去了许多礼物。
  苗昭仪之母乃是赵祯乳母,父亲早逝,对外没有亲人,便收下了礼物。
  但张美人则依照赵祯所言,演起了戏。
  其婉拒了赵祯的礼物,称其伯父在南方多病,恳请北调。
  而后,赵祯才令中书拟旨,称张美人贤良淑德,不要厚赏,故封赐张美人的伯父为宣徽南院使,判河南府。
  中书三相公都觉得此举理所应当。
  后宫立功,外戚受益,乃是历来不成文的规矩。
  宣徽南院使是个虚衔,张尧佐也影响不了朝堂,故而都没有出言反对。
  但此消息一出。
  欧阳修、包拯、台谏官们都纷纷上书,表示反对。
  众人反对的原因都一样。
  对外戚,要防微杜渐。
  张美人已数次在官家面前吹耳边风,令张尧佐走后门擢升。
  张尧佐无才无德,心胸狭窄,若张美人真生下龙种,张尧佐必定入两府。
  到那时,若张美人之子成了太子,将更难钳制住张家之势。
  为防外戚专权,大家才出言反对。
  赵祯将众官员的反对奏疏皆留中不发。
  统统冷处理。
  而首相陈执中依据赵祯的旨意,也并未将此诏书正式下发,而是停诏不发。
  这种情况已经不是一次了,乃是赵祯和中书的常用套路。
  待反对者不再群情激愤,诏书便会再次下发。
  得知停诏不发后,欧阳修和包拯便不再发言了。
  二人深知赵祯的性格,且当下张尧佐依旧是地方官,便没有再上书。
  但是,御史中丞唐介则是认了死理。
  他深知外戚之害,必须要掐死在苗头,唐介再次上书,但依旧还是被赵祯留中不发。
  这时,唐介恰好遇到了首相陈执中。
  唐介质问陈执中,官家如此做将有可能引发外戚之乱,中书为何没有提出质疑。
  陈执中说了一句轻飘飘的话语。
  “补外不足争。”
  意思是张尧佐依旧是个地方官,此事根本无需争议。
  语气中,觉得唐介有小题大做之嫌。
  此话,将唐介彻底惹怒了。
  他回了一句:宣徽次二府,不计内外。
  然后,拂袖离去。
  宣徽院使总领内诸司及三班内侍,几乎算得上隐相。
  张尧佐虽只是顶了一个荣誉头衔,但一旦入汴京,那就有可能是实实在在的大肥差了。
  ……
  御史台内。
  暴怒的唐介分别前往台院、殿院、察院。
  其高喊道:“请全台入政事堂!”
  听到此话,苏良不由得喃喃道:“此事要闹大了!”
  全台入政事堂,乃是台谏对中书宰执甚是不满,台长要求所有御史前往中书论辩。
  很快。
  殿中侍御史范镇,监察御史苏良,监察御史里行周元和吕诲,全都集结在了御史台门口。
  就连侍御史兼知杂事高若讷也来了,他也是反对擢升张尧佐的。
  “诸位,外戚当权,危及国本,中书失责,不敢谏君,我等台谏官理应与他们论辩一番,以正朝纲!”
  当即,台谏官们便朝着中书省走去。
  苏良一脸无奈,心中骂了陈执中数百遍。
  陈执中若说一句“中书正在商议中”而非“补外不足争”,唐介怎会如此恼火。
  片刻后。
  御史台官一行来到了政事堂大厅内。
  气势汹汹。
  陈执中、吴育、张方平三人纷纷站起身来。
  陈执中看向唐介,道:“唐子方,你领御史台全员来政事堂,是要作甚?”
  唐介直声道:“外戚张尧佐,有何功绩,竟然擢升至宣徽南院使,判河南府?中书若反对,可上书反对,而今拟定诏令,却又停诏不发,是何道理?”
  陈执中朝前走了两步。
  “唐子方,本相不是说过了吗?补外不足争,此举并无大问题,你莫在这里吹毛求疵,故显清高!”
  不久前。
  赵祯交待了陈执中数句,陈执中知晓赵祯心意后,自然底气甚足。
  这一次,即使引得整个御史台骂他,他也要为官家背锅。
  他的做官原则就是:在官家看得到的地方疯狂努力。
  如此才能保住首相之位。
  “张尧佐何德何能,有何贡献,可任宣徽南院使,判河南府?我等御史皆不服,请三位相公给一个交待!”
  “中书做事,岂能处处令你们御史台满意!”陈执中瞪眼说道。
  这时,张方平站了出来。
  “诸位,当下停诏未发,此事便是还未有定论,诸位莫急,你们的想法我们都清楚。但是你们也要考虑实际问题,官家自有官家的难处!”
  听到此话,唐介的心情平和了一些,道:“张相所言,才算得上是宰执之言。”
  陈执中听到此话,扭脸就坐回了自己的位置,显然是有了脾气,准备任由张方平与吴育和御史台交涉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