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12章:立储?祥瑞之石,天然还是人工

  黎明时分,天空露出鱼肚白。
  旷野之上,血腥味甚是浓郁。
  经过长达三个时辰的鏖战,大宋五百龙羽军外加五百轻骑兵终于将西夏六百铁鹞军全歼。
  龙羽军统领徐莽坐在一处土坡上,大口大口喘着粗气。
  衣服上满是敌军的鲜血。
  就在这时。
  一名龙羽军士兵走到他的面前。
  “统领,我们共战亡五十二人,重伤三十七人,敌军全军覆没,无一人生还。”
  徐莽点了点头。
  此战不易。
  龙羽军胜在偷袭,若非偷袭,伤亡恐怕会更大。
  铁鹞军的配合与战力并不比龙羽军弱多少,甚至在肉搏战时,他们更阴狠,更难缠。
  接下来。
  身亡和重伤的士兵都会由后续跟进的后勤兵安置。
  战场也将由他们来打扫。
  死去和重伤的龙羽军士兵将会由随行的轻骑兵替补进来,一直保持五百之势。
  半个时辰后。
  徐莽骑在马上,朝着众将士高声道:“出发!”
  自战斗结束后,徐莽一直面无表情,因为他知晓接下来还有四场恶战要打。
  此次。
  必须将西夏的铁鹞军全歼,即使需要龙羽军拼到全部阵亡!
  ……
  三月份的最后一日。
  苏良赶回了汴京城,然后向赵祯与众相公汇报了当下河北禁军的情况。
  赵祯不由得大喜。
  满朝文武,唯有苏良能将事情做得如此漂亮。
  其实。
  朝廷早就内定下了河北禁军为收复燕云的主攻军。
  不然所有军功都被西军拿去,禁军内部会出大问题。
  ……
  四月初七,近午时。
  身在御史台的苏良得到消息。
  三日前,东瀛攻占高丽国都,高丽亡国。
  这比苏良的预计要早上半个月。
  待他看完完整情报后,才知晓,是耶律洪基参与了进去,导致两国之战提前结束。
  辽国大皇子耶律洪基亲至高丽,说服高丽国主,降可保高丽皇族不死。
  高丽国主是个软骨头,知道高丽已经必败无疑,故而选择投降。
  其宁愿被囚而苟活,也没有胆量再拼一拼。
  于是,全城投降,所有高丽人都成为了囚徒。
  紧接着。
  又一条情报传入汴京城。
  东瀛与辽国平分高丽之财,地归辽国。然后两国签订同盟契约,双方互称为:生死之盟。
  生死之盟。
  即国运相连,同生共死。
  此盟约显然是针对大宋的。
  东瀛曾秘密遣使,欲与宋联盟对付辽国,但大宋不屑与他们为伍。
  于是,他们趁此机会,便与辽国结成了同盟。
  放在往昔。
  辽国与东瀛结盟,且将中间的高丽连成一体,几乎垄断了大半個海域,大宋必然紧张。
  但是现在,朝廷根本不将其当作一回事儿。
  就连汴京城的百姓听到此消息,脸上都是不屑的表情。
  双方结盟后,高调宣扬。
  并且辽国在海上增加了上百艘商船与战船,意图垄断北海域的商贸。
  赵祯知晓此事后。
  当即命三司向海州市舶司支钱三十万贯,命后者打造两百艘海上战船。
  实力决定一切。
  这就是最好、最硬气的回复。
  ……
  又一日,天朗气清。
  汴京城的街道上,绿荫浓浓,车水马龙。
  御史台台院内,苏良将两腿放在一个条凳上,悠哉悠哉地看着近日的邸报。
  殿中侍御史范镇快步走过来。
  “中丞,我让你看个好物,看个好物!”范镇兴奋地说道。
  人未到而声先行。
  他走到苏良面前,从怀中拿出一片纸,然后迅速展开,放在桌子上。
  苏良定眼一瞧,是个拓片。
  上面歪歪扭扭地写了四个字,还有些模糊。
  所谓拓片。
  就是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物上面的文字或图案拓下来的纸片。
  “这不像官家的飞白书啊!说实话,写得不好,或是我欣赏不动吧!”苏良微微摇头。
  “不是,我不是要你评价书法,你看内容,好好看一看内容,念出来!”
  一向稳重的范镇,甚是激动。
  仿佛发现了宝藏一般。
  苏良拿起纸片,仔细端详起来。
  稍倾,他喃喃道:“好像是“傳……傳……什么一……一了。”
  飞白书,结合整体还能猜出内容。
  但这四个字,不但模糊,而且字体甚是扭曲。
  苏良只认出了三个字,还不能确定对错。
  “不对,是傳位一子。”范镇道。
  “传位一子?什么意思?什么?传位一子!”苏良骤然提高声音,也明白了过来。
  整个大宋。
  可传位者,只有赵祯。
  而一子,自然是当下的大皇子赵暽。
  传位一子,即立大皇子赵暽为储君。
  “此字来自何处?是谁人所写?”苏良问道。
  这四个字,意义重大。
  除了赵祯敢言,群臣上奏敢言,私下讨论,乱写乱画乃是犯忌讳的。
  范镇道:“相州城南十里外的一处山林中,一名农户发现一块丈高大石,石上满是青苔,青苔里面,勾画着这四个字,似乎是天然形成。”
  “相州知州路文远汇禀中书,并将此石运往了汴京城,预计三日后,便可抵达汴京城。”
  地方如遇到祥瑞,第一时间就要将其送到汴京城。
  “此拓片从中书传出后,官员们纷纷呈递奏疏,请求官家立储,我们要不要跟上?”
  苏良看向拓片。
  “大皇子乃嫡长子,成为储君乃是早晚的事情,与有没有祥瑞无关。”
  “我建议再等一等,看一看那块大石头再说,不可妄言!”
  苏良作为御史台的台长,上奏向来都是讲究事实,从不主张风闻奏事。
  朝堂官员们如此积极,自然都是想要图一个从龙之功。
  并且如此多的官员上奏,谁若不上奏,倒显得对大皇子有意见。
  但苏良不在乎这个。
  朝堂官员议论纷纷,自然也就传到了汴京城的街头巷尾。
  “此乃天命所归,咱们大宋的储君本就应是大皇子,谁都抢不走!”
  “请立大皇子为皇太子,理所当然,此乃我大宋的大喜事啊!”
  “大皇子为储君,我大宋的江山就更加稳固了,也是时候立储了!”
  ……
  垂拱殿内。
  赵祯的御桌前,摆放着一摞摞请立太子的奏疏。
  除了御史台众官员和知开封府包拯,其他人都写了请立储君的奏疏。
  当下的御史台向来如此。
  百官都上奏的事情,他们基本都不会上奏。
  至于包拯,向来都有自己的主意。
  往昔。
  若御案上堆积如此多的奏疏,赵祯定然很生气,但今日却相当开心。
  与太祖太宗相比,他算得上“老来得子”。
  虽然生有两子,但依照祖训,大皇子赵暽乃是嫡长子,且品行德才都不错,立其为皇太子没有任何意外。
  赵祯想了想,朝着一旁的首相文彦博和次相富弼道:“文相、副相,朕欲将此祥瑞之石放置在大庆殿,与百官同观,待观摩之后,便正式下诏立储,然后大赦天下,你们觉得如何?”
  “臣以为此举甚好。”文彦博和富弼同时拱手。
  大宋君臣最喜“天命所归”之说法。
  有祥石衬托,会将立储之事变成一件流传后世的美谈。
  文彦博和富弼都是长呼一口气。
  待立了太子,赵祯再想着去外巡或御驾亲征,他们绝对不会再劝谏。
  ……
  三日后,清晨。
  相州知州路文远带着一个车队来到了汴京城外。
  车队中央放着一块用红布包裹的大石。
  正是那份祥瑞之石。
  路文远一行至汴京西水门后,将祥瑞之石放到了大船上,走汴河,过金梁桥,一路向东。
  石在水上,有祥瑞之意。
  并且运送此类大石,水运更顺畅。
  随后,船行至州桥而止,又改马车运送祥瑞之石,直到入宣德门,进大庆殿。
  这一趟路,从清晨走到了近午时。
  而此刻,苏良等文武百官已经在大庆殿内等候了。
  ……
  片刻后,大庆殿内。
  一块大石立于大殿中央,上面盖着一块红布,文武百官立于两侧,眼神都放在了大石上。
  相州知州路文远,站在大石的一边,拱手道:“官家,此瑞石乃相州一农户发现,他觉得是字,便汇禀了官府,我等发现此四字不一般后,便立即汇报给了朝廷,并将此石运送至京。”
  赵祯点了点头,高声道:“揭开红布!”
  当即,路文远扯动红布。
  “哗啦!”
  巨石完全显露在众人面前。
  赵祯面带好奇,从龙椅上走下来。
  这一刻。
  整个大庆殿都弥漫着一抹潮湿的青苔味道。
  赵祯看向大石上方,正是那四个大字:傳位一子。
  虽字体潦草,但是越看越像。
  字体的痕迹有风化的痕迹,显然是生成许久了。
  赵祯面带兴奋,看了片刻后,道:“确实是传位一子,此乃天命所归啊!”
  “众卿,你们都来瞧一瞧!”赵祯招手道。
  当即。
  以文彦博和富弼为首的相公们率先走过来,观摩起来。
  之后。
  苏良、包拯等人也大步走了过去。
  苏良走到大石前,望着这四个字,喃喃道:“确实是那四个字,看外在,不像是人为,但即使是人为,想必也没有什么恶意。”
  而苏良身后的包拯听到此话,则是皱眉摇了摇头。
  众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全都是赞美之词。
  此等祥瑞,是能让无数百姓相信大宋江山将会永固不朽的。
  赵祯坐在上面,也是满脸喜悦。
  此乃大宋之大喜事。
  约小半个时辰后,群臣观赏完毕。
  赵祯笑着说道:“看来这真是天命所归!朕也确实该立太子了。”
  “待立储礼仪结束,此石可先放在宣德门前令百姓瞻仰七日,然后再放在天章阁,供皇族瞻仰!”
  “官家圣明!”群臣高呼。
  旋即,赵祯看向一旁的内侍。
  一名内侍当即从一旁拿出中书早就草拟好的立储诏书。
  他正要念。
  包拯突然来到了大殿中央。
  “官家,臣不建议此刻立储!”包拯高声说道。
  顿时。
  所有人都看向包拯,颇感意外,不知包拯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包卿,为何反对?”
  包拯拱手道:“臣亦认同册立大皇子为储君,但对这块石头的真伪持怀疑态度,此石上的四字有可能为假,臣建议查探清楚后,官家再做定夺。”
  这时,一名馆阁的官员忍不住站了出来。
  “包学士,请立大皇子为太子乃是早晚的事情,如今此祥瑞发生,喜上加喜,若你判别错了,岂不扫兴!”
  多位官员纷纷点头。
  他们的理由是:真假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这种情况下立储,喜上加喜,证明了君权神授,有助于大宋江山稳固。
  包拯正色道:“真就是真,假就是假,臣担心有人靠着立储之事,达成自己的目的。”
  “有何目的?难道大皇子不值得成为我大宋储君吗?”
  “包学士,你这是搅了大家的好心情!”
  ……
  官员们纷纷出面指责包拯。
  包拯不为所动,朝前走了一步,道:“官家,请给臣半日时间,将此石运往开封府,而后调用百家学院的石匠,进行检验。”
  听到此话,赵祯微微撇嘴。
  一旦检验,就到了下午,下午立储乃是非常不吉利的。
  就只能拖到明日了。
  在他眼里,此石即使为假,他也愿意将其当真,因为此乃一个好兆头,也是流传后世的一方美谈。
  “请官家允许臣之所请!”包拯再次拱手。
  这时,苏良站了出来。
  “官家,臣以为确实应该警惕一些,今日我们轻信了这块石头,如果以后此块石头上写得不是这四个字呢?其会误导天下百姓的。”
  苏良说完后,王安石站了出来。
  “官家,臣附议。”
  王安石一站出来,官员们便知晓他说什么。
  他向来不相信天命。
  苏良、包拯和王安石乃是当朝的三大犟人。
  不过三人的犟。
  往往却总能证明真理掌握在他们手中。
  这三人同时说话,官员们若辩论,至少能论半日,且还不一定能赢。
  赵祯想了想。
  “确实该谨慎一些,包卿,明日清晨前给朕一个答复,若检查不出是假的,便不可再阻拦立储。”
  “臣遵命!”包拯拱手道,一旁的苏良和王安石也重重拱手。
  苏良力挺包拯,纯粹是相信包拯,而王安石附议,纯粹是相信苏良。
  当下。
  需要这三人共同去证明石上之字的真伪了,以及会不会有阴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