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避暑山庄情意绵
宫殿区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占地10万平方米,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
在淅淅沥沥地雨中,4对男女正好心安理得地缩在雨伞下身贴身的行进。
时灵蕴说:“我们漫游在一个个着名景点之间,用身体感受着对方身子传来的热力无限,心里真希望雨一直下,让我们双方渐渐感到心在变化。”
接着我们撑着雨伞肩并肩地坐在船上,游览湖泊区。
在宫殿区的北面,湖泊中有8个小岛屿,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
曾淑贞看着雨中朦朦胧胧的几个小岛时隐时现。
不禁感叹道:“在绵绵细雨中远观‘烟雨楼’、‘如意洲’、‘月色江声’等景观,层次分明,洲岛错落,碧波荡漾,仿佛进入江南水乡。”
导游坐在船上说:“湖泊区东北角有清泉,即着名的热河泉,热河全长700多米,它是中国最短的河流。避暑山庄主要水源来自热河泉,热河泉冬季水温为8c。泉侧有巨石,刻“热河“两字。”
4把伞又来到西部绿草如茵的平原区。这里一派哈萨克斯坦草原风光。
平原区在湖区北面的山脚下,地势开阔。
平原区有万树园和试马埭,是一片碧草茵茵,林木茂盛,茫茫草原风光。
雨一直下,这里还可以看到雨中的东部山区,古木参天,绿木成片,在雨帘的阻隔下,朦胧密林显现出大兴安岭莽莽森林的氛围。
平原区最有意思的是在淅淅沥沥雨声中喝茶。
导游领大家来到平原区的西北角。这里是一个茶社,我们正走得口干舌燥,被从云南请来的专门的泡茶师请到一件别致的房间。
房间正中是一张长长的桌子,摆着茶具,泡茶师穿着傣族人穿的裙子。
她很文雅地讲着茶道,教大家如何泡茶,如何端茶,第几道茶最好,讲的是头头是道。
4对人肩靠肩好像听的是津津有味,实则,全部沉侵在爱河里窃窃私语。
到了亲自沏茶时刻,时灵蕴说:“我喜欢喝茶,是因为我有慢性咽炎,一次父亲的朋友送了一斤龙井茶,我喝了几杯,结果我的咽炎不发作了。
从此,我喝茶一发不可收,每天必沏茶喝。”
我们一边听茶道,一边品着宫廷名茶。
泡茶师一共让我们品了四种茶后,我最后选中功夫红这种茶叶,买下两盒,准备送给爱喝茶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
时灵蕴也买了一盒茶给母亲。
到了中午十二点我们正好走出避暑山庄。
我们来到离避暑山庄不远处的金桥满族八大碗饭店吃午饭。
午饭后稍事休息,大家坐公交前去游览着名的普陀宗乘之庙(小布达拉宫)和须弥福寿之庙(班禅行宫)。
两座寺庙很近,我们先去小布达拉宫。
没有去过xz的朋友尤其要去普陀宗乘之庙转一转,虽然它是模仿布达拉宫仿建的,但他们的风光和历史意义都具备其独特性。
而且这两座仿建的建筑群比原版的还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的普陀宗乘之庙位于避暑山庄正北,仿xz布达拉宫形制而建。
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故又有“小布达拉宫“之美誉。
此时,雨知趣地不再降下来,云也渐渐裂开,一道阳光照在依山势自然布局的小布达拉宫庙宇上,殿阁楼台前后错落争相辉映。
该寺的主体建筑“大红台“在一道彩虹的映衬下凸显出宏伟的气势。
“大红台“,台高42.5米,宽59.7米,屹立在山顶,它在大量白色建筑群烘托下,有城阁凌空之感。“大红台“是该庙主体建筑,气势宏伟。高大的墙壁呈深红色,开窗三层,每层13个。
红台中部是重檐四角攒尖鎏金瓦顶在阳光中烁烁发亮,向游客展示出“万法归一“般的殿宇。
我们不由得快马加鞭地走进大红台。大红台内部,围搂三层,共400余间,内置佛像。
围楼内西北角有木梯,可达围楼屋顶平台。
平台四角各建方顶小殿一座,南面两座殿脊是“孔雀吻”,北面两座是“双鹿吻”。
北边角殿后部为金贺堂、万法宗源组成的藏式院落。大红台北为吉祥法喜殿,由平台、群房与大红台群楼相连接。
大红台之东又有东红台,后面建有生欢喜心殿,生欢喜心殿前对联非常值得仔细咀嚼。:
上联‘龙象庄严,妙不可思议’
下联‘人天欢喜,普如是吉祥’
大红台正南为琉璃牌坊,琉璃牌坊之南为碑亭。
当你驻足于碑亭前,一定会被《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碑中记录的史实所震撼。
公元1771年,原厄鲁特哈萨克斯坦四部之一的土尔扈特部首领,年仅21岁的渥巴锡率众17万,从遥远的伏尔加河流域回归祖国。
在沙俄的阻截、饥饿和疾病的折磨中,他们用10万人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悲壮史诗。
来到转经轮处,我告诉大家经文钟必须要顺时针转才会灵验。不过可爱的女生还是弄错了,嘴里说着:顺时针,她们的手却全是逆时针转动转经轮。
可见俗话说的好,“坠入爱河的女人,要傻三年。”
游完普陀宗乘之庙出来后有摆渡车送我们到须弥福寿之庙去。
须弥福寿之庙又称班禅行宫。它位于山庄北、狮子沟北山坡上,占地面积3.79万平方米。
“须弥福寺”是“扎什伦布”的汉译,“扎什,意为“福寿”(吉祥),伦布是“须弥”(山)意为“多福多寿如吉祥的须弥山”。
班禅行宫寺庙的建筑布局因山就势,错落有致,主体突出,金瓦生辉,十分壮丽,充分显示了汉、藏两族文化交融的艺术成就。
寺庙整体平面呈长方形,周围石墙环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