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被当挡箭牌的知青(1)

  长宁这一世的身份,是一名即将下乡的知青。
  在她看来,知青,是年代世界里最尴尬的群体。
  一群城里孩子,撑死了会干点家务活,洗衣做饭打扫卫生。
  让他们去种地,那不是开玩笑吗?他们分得清庄稼和杂草吗?
  而且,一群十七八的孩子,心智根本就还不成熟,把他们放到陌生的环境里,去干自己从没干过的工作,吃自己以前从没吃过的苦,和一群陌生人生活在一起,被另一群陌生人围观指点,可能还会承受来自各方的恶意,这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大的考验?
  而且,除了极少数在家里非常受宠的孩子,很多知青在下乡之后,逐渐被原生家庭遗忘、放弃,他们收到的信和补贴越来越少。
  等他们熬过那几年艰苦岁月,好不容易回城了,家里已经没有他们的位置了。甚至连自己以前居住的房间可能都被新添的嫂子、弟妹、侄子、侄女占了。
  家,对他们来说,也成了一个融不进的地方。
  家人成了陌生人,看他们的眼神都带着警惕。这时候,他们不是兄弟姐妹,而是来争家产的混账玩意儿。
  天下之大,竟好似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处了。
  有的人受不了农村生活的苦,在那里成家。可是这种成家本身就带着投机的因素,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又有几个人,是真的因为感情呢?
  还有的人,和知青同伴搭伙过日子,一旦有了回城的机会,就立刻劳燕分飞。
  而现在,长宁,就即将成为这个尴尬群体的一员了。
  她这辈子,叫苗书莘,是个随母改嫁的“拖油瓶。”
  父母都是滋阳市皮鞋厂的职工。
  苗书莘的父亲苗远山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病逝了。那个时候,她才五岁多。没过多久,母亲唐桂花就带着她改嫁了。
  其实唐桂花并不想带着她,但是没办法,原主的父亲那边没人了,没有别人可以养育她。那么多双眼睛看着,又不能直接把她丢了。
  而且,继父朱胜利也带着两个“拖油瓶”,分别是比她大四岁的朱建国和比她大一岁的朱建英,所以他“大度”的表示,不介意多养一个孩子。
  就这样,原主成了这个重组家庭的小保姆。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样样都是她干。
  因为唐桂花总是说:“这个家,你是外人,如果你不好好干活,人家就会赶你走,妈妈的日子也会很难过。为了咱娘俩能在这个家好好过下去,你要听话,要懂事,要勤快。”
  一开始,原主其实是不信的。继父也带着两个孩子,她和他们俩的处境又有什么不同呢?
  但是后来,她发现,还是不一样的。
  继父会维护自己的两个孩子,而母亲不会维护她。每当她和朱建英有矛盾,母亲只会再打她一顿,来换取家庭的和谐安宁。
  继父虽然不动手,也不多话,但是原主只要少干一点,他就会沉着脸摔摔打打,指桑骂槐:“我养只狗还能看家护院呢,养个孩子有什么用?”
  她想要反驳,但是母亲捂住她的嘴,不让她说话。
  “莘莘,妈妈求你了,你听话吧,你非要闹得这个家散了吗?每次你不听话,妈妈在这个家就更难过一点。”
  年幼的原主既心疼母亲,又想尽量避免承受来自继父一家的各种暴力,所以,她放弃了反抗,努力帮忙干活,无声地讨好家里的每一个人。
  她看得出来,母亲在这个家,也是拘谨的。
  但是很快,唐桂花就接连生了两个儿子,朱建设和朱建军,在这个家站稳了脚跟,不再像以前一样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跟继兄继姐说话,也能挺直腰板了。
  但是,原主的处境却更加悲惨了。
  家里多了两个孩子,要干的活增加了,开销也增加了,唐桂花使唤惯了她,现在就更加变本加厉的使唤她。
  刚开始的软语劝说和哀求都没有了,只剩下了打骂斥责。
  原主不光要做家务,还要帮忙照顾孩子,空闲时间还要出门去捡垃圾。
  废瓶子、碎布头,这个时候都能卖钱。
  别人烧过的煤球,只要没烧彻底,原主也捡回来接着烧。
  她每天要走很远的路去捡垃圾,攒成一堆卖到废品收购站去,赚点零钱贴补家用。
  几乎每天都能有一毛钱的收入,一年下来,收入三四十是不成问题的。
  这些钱,她全都交给了妈妈,也换取了她在这个家的“安宁”。
  没有打骂、只有漠视的安宁。
  她9岁的时候,依然每天在家做事,很多邻居就问:“怎么不让书莘去上学呢?”
  城里孩子,到了年龄,基本上都会去上学。上到什么程度且不论,小学是肯定要去上的。不然就是文盲,以后不可能找得到工作。
  朱胜利和唐桂花为了自己的面子,让原主去上小学了。但是该干的活不能少干。
  即便这样,原主也很高兴。
  每天忙的跟个陀螺一样,晚上只能睡四五个小时,她依然很高兴。
  就这样,读完了小学,上了初中。
  现在是71年9月,苗书莘17岁,刚上初三。
  朱建英18岁,已经高中毕业了。
  刚毕业,没工作,正是下乡的好年华。
  于是,街道办就上门来做动员了,说是动员,其实就是通知,告诉你,你家该有个孩子下乡了。
  人家没有明确指名道姓让谁去。
  家家都有一本账,你家有一个符合条件必须下乡的,就必须走一个人,但是至于真正下乡的是不是这个“该去的”,他们并不管。
  朱建国高中毕业后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不用下乡了。
  苗书莘其实也不用下乡,说起来,她算是苗家的独生女。就算来动员,也动员不到她头上。
  但架不住朱建英不想下乡,鼓动朱胜利让原主替她去。
  朱胜利对她还有几分疼爱,唐桂花又不重视原主,用原主来换取家庭和谐,她一点也不带犹豫的,甚至充当起了逼迫原主下乡的排头兵。
  她直接拍板了:“就让莘莘替建英去吧。建英从小养的娇,没吃过苦,到了农村肯定适应不了。不像莘莘,在家干惯了活。”
  她这个表态得到了全家人的赞扬。除了苗书莘自己。
  亲妈一拍板,朱建英立刻就迫不及待的去给原主报了名,还领走了属于原主的下乡补贴。
  所以,再有两天,她就该下乡了。
  唐桂花已经亲自去学校帮她退了学。
  “这两天,你就在家里准备准备吧。”
  说是让她准备,可是唐桂花一分钱也没给。
  昨天晚上,原主问她要点钱票,想去买点东西。原主甚至都没有直接要那100块钱的补贴,只希望母亲给她个十几二十块的,让她买点生活必需品。
  然而,就是这样卑微的要求也没有得到满足。
  唐桂花大声斥责她:“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家里到处都是花钱的地方,哪儿还有钱票给你?你到了乡下,只要勤劳肯干,就不愁没饭吃,日子说不定比我们还好过。我本来还指望你在那边过好了,能接济一下家里呢,现在你问我要钱票?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不懂事儿的东西!”
  原主只说了一句话,换来了唐桂花长达一个小时的唠叨,换来了继父的冷脸,换来了朱建国、朱建英和两个弟弟的冷嘲热讽。
  苗书莘心寒了。她没再说什么,只是默默的决定,下乡以后就不再和这个家联系,以后也不会再回来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