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成立陶业监察会,原就是夏瑛在任时曾数次提出的利民举措,这一点复再提起,不突兀不贸然,没有任何问题。
  其次,百采新政多项举措实施后,瓷业新风有目共睹,那么这里面最关键的一项举措,势必民心所向。即便极大动摇三窑九会的根本,也阻挡不了悠悠之口的拥趸。
  这一名目非但名正言顺合情合理,还有助于安十九重塑民心,一改往日大贪官的形象。
  再者,安十九直接受命于皇帝,此令可跃过江西直达天听。皇帝若知晓他整顿瓷业的决心,只会大加赞许,绝不会阻挠,是以他们可理直气壮地问朝廷要钱,不需动用三窑九会的命根子,如此也能少些地方上的阻力。
  有了银钱,冬令瓷就好办了。反正陶业监察会和三窑九会“外形”相似,一应办公用度皆可取自三窑九会,只需将原先招牌撤下,换个新的招牌,再将人员打散重新洗牌,一一纳入符合章程的监察人员。
  隐形费用上面多做做文章,还能向朝廷多要点拨款。
  这绝对是目前唯一且最好的办法。
  安十九在初时听到此谏言后下意识勃然而起,在屋内一阵打砸,引发巨响,尔后愤怒平息,再次长久地沉默下去。
  他的沉默更像是一种不得已为之的妥协,因他知道目下情况有多紧急,容不得他挑三拣四。
  可一旦采取此法,他先前借着万寿瓷屡次制止夏瑛行监察之责的决心将不攻自破,这便是他的逆鳞所在,也是他晦于人前的自尊在作祟。
  任凭皇城里如何猪狗不如,都已是前尘往事,出了京到了地方海阔天空,曾经伴随着自己前半生甚至一度以为终身无法摆脱的屈辱时刻,照见内心至暗之处,绝不容许尊严再受到一丝一毫的冒犯。
  是以,即便明知前路艰难,错得离谱,安十九也绝不可能收回主张,自己打自己的脸。然而生死时刻,梁佩秋的建议却是迫得他不得不“回心转意”,直面前程。
  就不说打脸了,原先逢年过节都会给他上供好处的九会成员哪里肯干?利益受损,麻烦事成堆。况且,皇帝高兴并不代表内务府高兴,国库有没有银子再行拨款尚且不知,万一没有,离弦之箭将如何收回?
  安十九不得不冷静下来,再三斟酌其中利害。梁佩秋在一旁垂首等待,端就比安十九耐心和稳重千百的姿态,似乎已有了万全的应对。
  忽而,安十九开了口:“你先前说周齐光提出再议此事,可有下文?”
  梁佩秋没想到震怒之后的安十九,首先提起的竟是那茬事,什么意思,莫非他起了疑心?想他在县衙必有耳目,这事瞒不过去,她脑袋飞速旋转,很快有了应答。
  “我按照大人所说,先将此事拖着了,周大人日前再度问询,我便言明此中有您的主意,他便没有多言。不知他可曾私下找过大人?”
  安十九故作沉吟:“倒还没来催促我。依你看,他对此事态度如何?是否坚决?”
  梁佩秋谨慎回禀:“周大人看到新政后百态复苏,窑业兴旺,或以为成立陶业监察会于瓷业有利,才重提此案。既然多日不曾来找大人,想必没有非此不可的念头。”
  “哦?那倒是我多虑了。你也这么认为吗?”
  这已是安十九今夜第三次坐直身体,笔直地朝向梁佩秋,“成立陶业监察会于瓷业有利,那么于我如何?”
  梁佩秋事前已深思熟虑过,此时却佯作眉头深锁,开口时带着些小心的试探:“大人,方才我已列举其中二三点好处,想必大人胸有成算。大人想听的,或许是我那不敢妄议的肺腑之言吧?”
  安十九发出一声嗤笑。
  梁佩秋当他是被识破后默许的态度,“那小人就僭越直言了。于大人您而言,民心一项不可谓不重要。毕竟瓷业仰赖于民和匠,而景德镇最大的民生根本就是陶瓷,各行各业息息相关,有任何一个关节出了问题,其他关节都会跟着出问题,是以景德镇瓷业的民心,如那万金油,比名利更好用。若他们忠心不二地拥戴大人,想必您在朝堂的地位也会更加巩固,日后步步高升,青云直上也未可知。”
  说完这话,梁佩秋微微抬眼,观察安十九的脸色,见其端坐榻上岿然不动,面容不悲不喜,看不出情绪,稍定了定心,继续道,“自古以来政权更迭都讲究师出有名,一味靠强权压制并非长久之计。景德镇素来民风剽悍,历史上数次因压榨过度而引发哗变,这对历任督陶官而言都是一道坎,大人也不想成为潘相之二吧?”
  安十九再次嗤笑:“徐稚柳以身蹈火后,民间就盛传他是童宾转世,受我欺压太过,被迫自焚以警示众人。我看这股邪风,指不定哪天吹起来,狐狸大王就变成潘恶人了。”
  这种话梁佩秋纵有十个胆子也不敢乱接,万一一语成谶,她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安十九见她“妄议”到不敢再有半点动静,似乎山穷水尽,便不为难,双手撑在膝上,五指缓缓收紧,攥握成拳,猛一起身,高声喊道:“周元!”
  周元闻声而入。
  他是安十九的幕僚,为安大人分忧是他的职责,今夜这场谈话他本应在场,此时受召入内,时间不早不晚,有点像被昏君遗弃在冷宫的旧人。
  为免尴尬和以示安抚,安十九亲自将始末一一道来。
  周元自随侍安十九身旁,两年来可谓受尽折磨和冷遇,早已刀枪不入,快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可即便如此,在听到要借陶业监察会之名向朝廷索要拨款援助冬令瓷时,他还是不免一个哆嗦。
  良久,他不动声色地扫了眼梁佩秋,将疑虑咽回肚子,也表示了支持。
  毕竟,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见周元也没辙,看来丢人是免不了的了,既如此,这张脸不要也罢,总得赌一把!
  安十九当即让人准备纸墨,欲写奏章上呈皇帝,让周元和梁佩秋帮忙推敲措辞。梁佩秋暗自松口气,正为今晚一搏窃喜时,忽听得外间急声传报,道是县令大人来了。
  并且不等通传,人已随声出现在门口。
  屋内三道视线齐刷刷望去,对上徐稚柳和吴寅不乏震惊的面孔。
  这……
  看着不像出了急事呀?
  这倒不是暗影的错。先前梁佩秋提出成立陶业监察会时,安十九确实怒不可遏,一番打砸后未及收拾,现在屋内还是一盘狼藉。
  就在书案前,几张矮几翻得翻倒得倒,砚台笔架花瓶摆件等更不用说,碎得难见其形貌。
  暗影看不到情况,光听声音定然以为出事,急声传令吴寅询问下一步行动。吴寅哪里知道?以为徐稚柳不会管。
  况且,这不正是他期待的场面吗?狗咬狗什么的,岂不痛快?
  谁知那人闻讯后在天井不住地踱步,踱步,再未有片刻宁静。纵然他不说,也能预见此刻心绪的波澜,必然掀起了不小的水花。
  没有多久,吴寅听到那人自说自话般嘀咕几句还不是时候,一边说就一边夺门而出,他立刻跟上。
  徐稚柳不擅长骑术,多年以来他的时间精力都挥洒在案头,出行几乎都靠小厮驾车,是以他少有骑马的时候。然而这一晚,吴寅莫名觉得晃神,暗道徐稚柳是否背着自己偷偷练习了马术?否则那策马狂奔身影,岂会如电般驰骋自如?
  一眨眼的功夫,他们就穿街而过到了御窑厂。
  灯火通明的殿内,安十九正坐在长案后,周元和梁佩秋各执一边站立着,似在讨论什么。徐稚柳扫过一圈,心下了然,上前一步道:“安兄,突然造访可有打扰到你?”
  安十九将写了一半的奏章合上,绕过桌案迎上前去:“无妨无妨,一些小事罢了,周兄找我何事?”
  又对小厮骂道,“你怎么通传的?竟比大人走得还慢!”
  小厮想要解释,被吴寅一把推开,示意他先离去。周齐光知道这话是说给自己的听的,面有讪讪,解释道:“方夜观天象,得一巧思,急着道与安兄,一时匆忙没等得及通传,还请安兄见谅。”
  安十九浮夸地拔高音量:“周兄竟还懂这个?走走,我们去院中说话。”一边走一边吩咐后面,“你等随我一道来听听周大人高见。”
  梁佩秋心有不甘地盯着墨迹未干的奏章,又看一眼走在前面的周齐光,学着王云仙在心里骂了句娘。
  徐稚柳似有所察,余光瞥向身后,又快速收回,仰面望天。他闲适的姿态仿佛当真只是闲来无事夜观天象,又恰如其分地观察到了什么,急急忙忙跑来通知一个本不相熟或许也不必在意的人。
  安十九随着他的手指仔细张望,天际上确有一颗极为明亮的星,且听他道,“子时入庙,禄存闪耀,即天禄有功,边境即将告捷,此乃大吉之兆。我欲上书呈表陛下,修建珠山之巅的文昌阁以示文运昌盛,国运昌隆,安兄可要一道?”
  照周齐光的意思,浮梁县衙,御窑厂和巡检司为景德镇地方的综合官属,一起上表更能彰显诚意,也能最大体现“锦上添花”的好兆头。
  这话把吴寅也带了进去,顺带不着痕迹地解释了吴寅同在的原因。
  安十九望望吴寅。
  吴寅摆出死人脸,略点头示意。
  安十九便道:“如此好事,怎能少得了我!何况周兄深夜造访,便是想第一时间分享给我,我如何能不领受?”
  月正中天,启明星闪闪发光,安十九一概不知,只亲近地同周齐光把臂言欢。
  两人客套一阵,周齐光道时辰不早,要回去写奏表,赶在战事大捷前送往京城。
  安十九看他言状笃定,不似作假,不禁慌了:“周兄,非我不信你的天官术数,只边关战事非同小可,万一、万一……”
  周齐光声音一沉:“安兄,你想反悔?”
  “我不是,我没有!”
  “那就这么办!”
  周齐光一句话盖棺定论,颇有几分唬人的架势,连一向不怎么买账的世家子弟吴寅都效仿行事,想必有什么过人之处。
  安十九一边安慰自己,一边盘算着若预测不准,触怒皇帝该如何是好?
  是以,送走人后,在梁佩秋的好心提醒之下,安十九连夜写好奏折,交给亲选护卫,要求他三百里加急,务必赶在周齐光之前送到皇帝手中。
  旁的先不管了,要钱要紧!
  这一番乱拳之下,安十九自没心思想别的,战战兢兢等待京中消息。好在护卫曾是军中历练过的好手,快马加鞭一路猛赶,月余带回了好消息。
  皇帝应了。
  拨款也能到位。
  安十九嘴咧到一半才要开怀大笑,护卫又补了一句:“不过中间出了个小小的岔子。”
  国库没钱,内务府哭穷,安乾当然要帮着自家人,于是在旁边煽风点火。
  朝堂上吵了几日,最后还是一御史台的言官扒拉各通鉴史书,指出此举乃地方政令,惠及地方经济,应让地方出钱。相应的,也应该给地方足够的自主权,譬如对陶瓷制品价值的估算与核销。
  项上经费理应由正项钱粮冲算,或由江西布政使司拨给钱粮开销,如此一来,经费上有了非经国库的地方保障,也能更大程度调动地方创收的积极性。
  皇帝一听,这法子好。不仅景德镇要这么做,其他有类似民生经济的市镇皆要效仿,和景德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安十九有如此觉悟,当然备受嘉许,随护卫一道回来的还有皇帝亲自颁发的诏书。但是,正如安十九所料,皇帝高兴并不代表其他衙署单位会跟着高兴。
  尤其内务府一通捣乱,把锅甩了出去,而背锅的江西布政使司第一时间响应皇命,亲自派了人来景德镇。
  还是先前那位妙人参政,无比慈祥地请安十九去饶州府走一趟,孙旻要见他。
  安十九自知躲不过去,硬着头皮去了。
  车驾驶出城门时,不远处的斜坡上两道身影,缓缓驱马现身。其中一人看着马蹄卷起的滚滚烟尘,好奇道:“大人当真写了奏疏上表朝廷,贺边疆大捷?”
  “我既开口,就不作假。”
  “大人如何得知?”
  徐稚柳转脸望向身旁的女子。
  不知不觉间,早秋来了,坡地风大,她淡青色的衣氅迎风而上,似与青山苍野融为一体。
  方才一路狂奔,身为北地名驹的踏雪身形矫健,扬蹄起落有如平地,而驱策它的主人未有分毫逊色,手持缰绳,精神专注,盯着前方有如利剑出销,寒光零落。
  此时此刻的她有着一种别样的沉着,让徐稚柳几乎不敢相认。这还是从前那个只会跟在他身后、甘为他影子的小梁吗?
  他久而不能言语,再开口时,是两人都有些惊讶的不平声线。
  “不如你先告诉我,以监察之名,所要调查的是什么?”
  陡然间梁佩秋心绪翻涌,不可置信地问道:“大人究竟是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