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四个棒槌的潘家园之旅

  进来后,汪羽正要申请买票的事,马小春迎面来了句:“赢了吧?”顺着声音看过去,才看到他前面棋盘上正是摆的自己刚才那盘棋。汪羽笑着点点头,找到陈筑德汇报了自己要回家买火车票的事情。
  陈筑德:“买什么火车票,户口本带了吧?办护照,买飞机票要用。”
  “啊?”汪羽当然知道什么意思了,不过自己不是被淘汰了吗?
  房间里最心直口快的当属聂伟平:“傻了吧?朋友,实话跟你说,这次比赛晓光和铸九从一开始就不计算名额,他们只是抱着为擂台赛练兵目的参加,当然这事不能明说,说了你们下起棋来态度就不一样了。”
  “额,您是说他们不去对抗赛?”汪羽有点不敢信。
  陈筑德笑着解释道:“晓光是因为上次擂台赛成绩不好,这次发狠一定要拿出成绩来,他自己这两年的全国段位赛都没时间下,全准备去了。至于铸九,他要再铸辉煌,也是自己申请不参加全国段位赛和对抗赛的。”
  华裔刚跟着说:“对,这次对抗赛最后是八人大名单组团,伟平,小春,羽平,达元,加上你们选拔赛前四的香明,艿伟,振中和你,每人下一盘普通对局加上两次三番棋。由老陈带队。”
  聂伟平:“由于你没有专业段位,对外我们会说是把你放上去学习的,排最后一台,你的对手应该不会太强。但是根据你最近棋上展现的内容来看,对你的最低要求是普通对局必赢下,两次番棋赢下一次。有问题没?有就换人了。”
  王儒南也接着说:“你可是我们的秘密武器,这次我们把你带上就是奔着放大卫星去的。”
  天降豆包的事情汪羽当然不会放过,闻言立刻表态:“我就是怕一不小心,七盘全胜,让日方面子上不好看。”
  一席话逗得棋协各位领导哈哈大笑,汪羽九十度大鞠躬,赶紧回到寝室去拿户口本。
  两天后,参加1986年全国围棋团体赛的人员开拔苏州,整个国家集训队五楼空了一大半,汪羽寝室只留下了他一个人,再过几天,参加中日围棋擂台赛的人员组团去了上海,偌大的集训队只剩了4、5个人留守。由刘晓光组局,汪羽、姜铸九、刘晓光、徐东华四人开始组成循环赛开始下棋。
  “你这个棋型就不对,这样也能赢我是服气了。”徐东华是去年特批的新初段,棋力最弱,经常被汪羽的ai定式搞得手足无措。
  “嘿,这你就不知道了吧, 刚开始我也觉得这小子棋型挺怪的,跟他下久了我慢慢发现他的一些怪棋确实有一定道理,当然,有道理归有道理,你叫我这样下,我肯定是不会的,只能说这小子确实有他的门道。”刘晓光在旁边安慰徐东华。
  姜铸九伸个懒腰:“我说,要不出去走走吧,这两天棋下得还是挺累的。”
  汪羽立刻有了反应:“好啊好啊,我想去潘家园。”
  “潘家园?干什么的?”姜铸九愣住了。
  “卖古董的啊,大刘哥你知道不?”汪羽看向刘晓光。
  刘晓光挠头:“额,我只知道北京卖古玩的在琉璃厂,不过我也没去过。”也是,专业围棋运动员在这个年代和文玩八竿子打不着关系。
  徐东华接话:“潘家园我知道,离这儿不远,上次周末坐公共汽车路过过,就四站路。”
  “太好, 徐哥,带路。”汪羽满脸兴奋,包里还500多块钱,这个年代去说不定还能捡个漏什么的。
  徐东华瞪汪羽一眼:“那地儿外国人特别多,我们集训队保密条例,里面就有不和外国人单独接触。”
  “这什么封建思想。”汪羽腹诽,不过还是在做动员:“我们四个都去呗,跟你们说,从古玩上面感受历史气息,对棋境界的提升也有帮助,万一再捡个漏。而且我们四个人互相监督,坚决不和外国人接触好了。”
  “那去看看也成,互相监督。”姜铸九听汪羽说境界提升和捡漏,也来了兴趣。一边怂恿着。
  “那走啊,等什么呢。”刘晓光等不及了,大手一伸,直接把汪羽和徐东华的对局搅和碎了。
  “哎,我这棋.......”徐东华碍于前辈搅的,也不好发火。
  “棋什么棋,输飞了还不认。”刘晓光一把徐东华拉了起来。
  都图新鲜,回寝室拿上钱,四人浩浩荡荡的往潘家园出发。
  一小时不到,四人出现在了潘家园。汪羽定睛一看,好家伙,真的是只能说好家伙。
  一条街一两百米,全是各种地摊,热闹非凡。一眼望去,就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的魅力。琳琅满目的古玩摆满了各个摊位,有各种形态各异的瓷器,古色古香的书画,精致的玉器,充满岁月痕迹的佛像手串等等。四人都没来过,站门口跟刘姥姥逛大观园一样,傻了眼了。
  不过中国男人,骨子里对古玩的喜爱属于基因自带的,姜铸九面露喜色,一个劲表扬汪羽选了个好地方,几人步入街道开始逛了起来。
  汪羽心里面也是大受震惊,要知道他以前从没逛过这种地方,后世那些古玩市场只能算纪念品,文化品市场,这八十年代中期的潘家园,就算八成假二成真。也应该有不少好货吧。这时的汪羽只恨自己不像那些穿越小说里自带金手指或透视眼的,直接开启捡漏买买买模式。严格的说他基本可以算作这行当的棒槌。只能凭自己上一世的文化积淀还有察言观色的能力来分析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提问: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棒槌穿越回这个年代,他选择的目标是什么?
  嘴里哼着《青花瓷》的汪羽同学一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元青花上面。据说捡个漏几十年后就是几亿的价格,然而把眼看花了,他也分辨不出哪些是真品,哪些是赝品,那些大罐子,大盘子的动辄还五百,两千的老贵。看了半天他无奈放弃,不过路过一个地摊的时候,一个小物件印入了他眼帘,一个汝窑的青瓷笔洗,这东西第一眼看就好喜欢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