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师徒谈话

  其实吴烨来找赵芹借车的时候,赵芹也是刚刚回家,她干嘛去了,这两天听到的消息,抓紧找张老师汇报一下,毕竟万一国家不知道呢。结果国家不仅门清,甚至连处理意见都已经讨论过了,首先国家不会妥协,其次这些组织者有一个算一个,通通处理,现在民心已经向着国家了,已经不是过去几个所谓的意见领袖,所谓的大师就能动摇民心的时候了。直接让他们利用大学生的计划,全部落空。
  至于这些不明是非的大学生,国家采用了另外的方法,让团里组织一下,把他们分散到各个老区,接受老区人民再教育,让他们去这些地方,接触一下,让他们真正明白一下什么是爱国。这也算是一些人给的启发了。
  怎么呢,55年,京城有三百来人,也可能就是觉得京城工作不好找,也可能是真的是爱国情怀,奉献精神,主动组织申请去了开发北大荒,形成了大名鼎鼎的京城村。团里报道了这件事儿之后,申城不服气了,也组织了八九十个人,而且比京城进步的是,他们有二十五个女生,去往赣省下乡。
  要说影响,相比去北大荒开荒种地的京城队来说,申城这些人影响更大,因为他们去了之后,迅速在广阔农村开启了他们自己的事业,扫盲,充当临时医生,进行宣传等等,可以说是把作为知识青年的用处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也就成了知青下乡的两大出路,并不单单是下乡种地。拖拉机手,机修工,兽医,医生,老师,甚至是农业工作者都有,甚至这些人成了大队集体产业或公社集体产业的领导,技术员等等。但是京城队也不单单只是种地,他们在那里试验出了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模式,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庄稼的种植技术。
  也正是有了知青,我们在改开之后才能快速崛起,成为世界工厂,因为那些接受过这些知青培训的中学生,成为了优质工人的来源。另外也正是由于知青的原因,以杂交和嫁接为代表的所谓先进农业技术,得到了大幅推广。同时也是这些人,为后来蓬勃的乡镇企业,提供了初始动力。(我刚知道的时候,也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我姐妹说的,这就是狗咬人,而知青和当地老百姓发生了冲突,那是人咬狗,所以才能上新闻。真正在农村天地,大有作为的人,可能被表彰,但是没有讨论性,大家看看就行了。)
  在这两波之后,各地在五八年之前也陆续组织了几波,但是有几波的纯粹性很有问题,有些老板,买办,看着行情对他们不利,早早地就把孩子送去下乡了,这叫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另外一群人,则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所以选择下乡去搏一把,给自己增添一些资历。总之,或好或坏,各有说法的知青插队,上山下乡,在55年就已经开始了。
  但是这事有一个小小的后果,对京城人来说,那就是他们很难体现这个就近原则了,为了保持优秀,就变成了哪里需要去哪,哪里困难去哪。
  知道这件事超不出掌握的赵芹,也好心的把黄家的事给张教授说了一下。“你说这孩子太多粮食不够吃的问题,不怎么好处理,但是国家也有了一个办法,目前还不知道好用不好用,我给你卖个关子,到时候你就知道了。至于你说这孩子的问题,是真没好办法,一个村里都帮忙瞒着,你就是上边都知道,也不一定能处理,这里面牵扯的事儿太多了,农村工作,比城里要麻烦一百倍。国家也在想办法,但是农村的宗族,是真的不好办。”
  而赵鑫,也骑着车去了韩工家里,韩工就是赵鑫的带教老师,但是韩工让她研究生毕业之后再叫他老师,现在还是和别人一样叫韩工就行,这是为了防止工业学院把他算成他们的老师,但是赵鑫叫他的夫人师娘。这一次赵鑫在后座绑了一个大大的筐子,里面放了一些赵芹专门做的小点心。
  “哎呀,你说你来就来吧,还拿东西干嘛,这些东西你师娘想吃就去街上买去,我又不是买不起。”
  “那哪行啊,这可是我们娘俩的心意,就这份心,你在街上买的也没有不是,这里面可有我的帮忙呢!”赵鑫恬不知耻的说道。
  “行行行,说不过你,昨天部里给我拿来一块火腿,走得时候,让你师娘给你切上一半。”
  “行,我就收着了,谢谢韩老师。”赵鑫也没假客气,等驴肉卤好了,再给韩工带一块就是了,两家都不是缺嘴的人。
  “我就喜欢你的干脆劲,有些小子天天给我装客气,哈喇子都快出来了,还在那说吃不习惯呢。”这活说的是谁赵鑫也知道,说的是另一个刘师兄,现在去了晋省的工厂,担任工程师,这些都是他听金师兄说的,两个人不对付,也是化学三厂人尽皆知的事,所以金师兄的话不可全信。据说是因为刘师兄水平比金师兄高,所以刘师兄才能外派。但是韩工说过,刘师兄水平确实是比金师兄强点,但是他选择外派的原因是,刘师兄老家就是晋省的,人家这是回老家了。
  “对了,过会去和你师娘说几句话,来我书房,我有事交代你。”
  “嗯!”赵鑫和韩师母也没说几句话,韩师母也知道,他们师徒俩有要事,所以直接把赵鑫赶了出来。
  韩工住的是一个大院中的小院,一个没有倒座房的三合院,正房自然是他们老两口的房子,西厢房是他的全能勤务员秦办事员的家,为啥叫全能呢,他承包了韩工的勤务,警卫,司机等工作,他媳妇则是韩工的保姆。
  东厢则是书房,比张教授的家要大的多。毕竟两个人性格不一样,张教授属于那种能对付就行,好点差点都无所谓,钱要花在刀刃上。韩工可不一样,他追求的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怎么舒服怎么来,搞研究是一个很费脑力的活,要是再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容易死的快。说句不好听的,韩工的书房比张教授的家都大,但是这两个人是实实在在的平级。
  赵鑫一进书房的大门,一眼就看到了桌上的一张简化示意图,这东西她认识,就是当初她画的那张硝,氨两用生产设计示意图,这玩意不涉密,因为里面没啥机密。就几个罐子和几根管子。而且,这个图是描图员重新画过得,甚至比赵鑫的原图更优秀一点。“韩老师,怎么把它拿出来了。”
  “这事儿,我本来准备明天让小秦去找你一趟的,正好你今天来了,我给你说一下,你的那套设备,所有的零部件都已经到了,而且这几天,锅炉厂的工人师傅加班已经给你装起来了,段厂长也验收过了,符合你的设计要求,初二咱们正式开工,咱们爷俩再亲自检查一遍,确定没问题了,正式开始试生产。争取五一之前,确保氨气和硝酸的平稳产出。然后进行大型化攻坚,争取在年底之前完成,我要求也不高,年底之前,落户十万吨不成问题吧?”
  十万吨是一个定量,重化工在最终成品上,主要有三个分类,一是以氨气为代表的氮化工,也叫无机化工,主要发展方向上化肥,含能材料等等。另一个是以乙烯为代表的碳化工,也叫有机化工,主要是橡胶,塑料,纤维,尼龙等等。另一个是其他。所以对于产量的标称就是多少吨代表物,比如你生产尿素化肥,年产十万吨并不是说生产了十万吨尿素,而是生产了十万吨氨气能生产的尿素。碳化工也一样,就是以乙烯为标记物。以后会根据不同行业进行区分,比如八十万吨大化肥,就是一年生产八十万吨尿素,而不在用氨气定量。
  但是现在不是刚刚起步吗,大家都是一专多能的,统一叫法,也能让大家更清楚的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韩工说的话,在这一次不实用,因为他说的就是要年产十万吨氨气,而硝酸则是它的副产物。
  “韩工,就咱们那条小生产线,年产十万吨都问题不大,但是我说的那事得引起重视这玩意可是耗电大户,它一旦正式启动起来,那再停机,都是要大修大检的时候了,一两年都不一定停一次,停机成本很高的。”
  “没事儿,咱们厂有发电机,大不了其他的线都先停一下,咱们验证结束再说。另外,由于咱们不用氨气生产硝酸,到时候咱们试试能不能在后面加一套尿素吸收设备,直接生产尿素。”
  “尿素?”赵鑫都被这个说法给惊呆了,要知道现在最应该做氮肥主力的是碳酸氢铵,尿素现在在全世界都不是主流。尿素生产可比硝酸铵还要麻烦,更别说碳酸氢铵了,而且生产过程对管道设备的腐蚀远大于碳酸氢铵,最后就是尿素里面有缩二脲,这对作物来说可不是好东西。但是国内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穷,什么化肥都没见过,所以推广难度没有国外那么大。
  主要是尿素起步太晚了,关键技术到53年才初步解决,又因为里面还有农民的排斥,以及变更设备所需的巨大资金,所以国外尿素逐步取代碳酸氢铵的过程非常艰难。国内也不容易,因为尿素贵。但是起步就用尿素,就没有这么多事儿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