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对象的标准
老二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个女人嫁到王家来受苦的。
是的,是那个女人受苦。
大哥是一个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超强的男人。
思维很跳跃。
一大家子的人聊天的时候,很可能前一秒在说这件事。
下一秒就已经跳到了下一件事情。
在这种环境下长期生活,如果跟不上节奏的话,其实会很压抑。
王兴汉多年后见过许多家庭。
特别是那种高知家庭成长的子女。
他们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因为信息差异化,让他们的认知可能是最少一批走在前面的人(单指七五后,九五前这两代人中的某一部分)。
加上家里的特殊背景。
让他们的成长路线本来就属于特例。
在择偶上面,这些人自身可能跟普通人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在没有遇到真爱的时候,总说:要门当户对,要三观一致,怎么样怎么样……
这些设置的门槛在他们自己认为遇到了对的人的那一刻,形同虚设。
可能旁人都会以为这些人的家人可能会极力反对。
但是就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父母虽反对,但是在态度上总会表现出一副“我把后果告诉你,你要自己承担后果”的样子。
条件好的女孩子嫁给了疯狂追求的男孩子,发现生活节奏不对劲了。
不是她想象的生活。
前期丈还能宠,后来闷声不吭。
婆家早期百依百顺,后来一些日常交流,在女孩子听来变成了阴阳怪气。
鸡飞狗跳成为日常。
条件好的男孩子把女人娶回了家。
她原本以为是要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才发现条件好的家庭根本不养闲人。
不是让她干活。
是她想干活,发现无活可干。
日常生活有保姆 ,养孩子有育儿嫂。
公婆有自己的生活,对夫妻的生活并不指手划脚。
丈夫工作很忙,她想关心,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于是,她说丈夫不关心她。
是不是觉得无理取闹?事实是的确不够关心,因为他们的节奏太快了。
快到让一些原本不属于这个圈子的人进来后,很快就无所适从。
她的闲,不是主动的闲,是她根本找不到下手的地方。
王兴汉想起二三十年后,部分人嘲笑那些硕士博士女结了婚居然全职。
嘲笑她们拿文凭当敲开豪门的敲门砖。
这些人大概不知道不说高门大阀,就是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每天的事情有多少。
孩子还装在肚子里,幼儿园就已经排上号了。
孩子刚读小班,就开始在研究小学……
许多人到头来,连k9,k12是个什么鬼都不知道。
只会一句,“读得的,始终是读得的,在哪读都读得;读不得的,始终……(不想打字了)”
这只是孩子。
丈夫的工作是哪个方面,普通人专业不对口,或者没念太多的书,她没办法去理解,去学习,甚至去帮助。
而这一部门高学历的,接受能力就是要强。
她不会参合丈夫的工作,但是可以做到理解。
可以清楚地知晓工作安排,聚会礼仪,在家属聚会的时候,中规中矩,不出风头,但也不至于被人嘲讽。
然后便是合理的时间规划。
与家人的聚会。
全家的出游计划。
自己的兴趣爱好安排。
孩子的兴趣爱好安排等等一切工作……
最重要的是,家庭的资产要呈一个增涨趋势,并不只是靠男人的收入。
还得会理财。
一部分定期,一部分保险,一部分基金,一部分股票,还有房产等……
除开八小时的睡眠时间,剩下的时间几乎排满。
这样的生活,有几个人能一边工作一边过得井井有条的。
丈夫在外面累得一批,甚至可能还要受一些鸟气。
回到家的时候,不需要再有一点负担和压力。
毫不夸张地讲,王耀祖要娶的女人,她要么思维能跟得上,要么行动能跟得上。
他不需要一头干活的牛,更不需要一头野牛来家里耗死全家。
那有人会问,你爹就不一定跟得上你妈的思维,那为什么不把你爹赶出去?
拜托,老书记在特殊的年代,完成的是特殊的历史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规划。
英雄迟暮,那也是英雄啊!
王兴汉跟大哥说,已经拖住了老爸。
老大才说,“下次直接说重点。”
在老大的表情当中,王兴汉看到了大哥觉得自己被当种猪的惊惧。
老大缓了缓,和王兴汉讲了讲昨天遇贵人的经过。
王兴汉问,“那位罗警官说要送你回来,这么方便,你为啥不回来?”
王耀祖说,“镇长跟书记都车坐,我从市里坐辆警车回来?”
“我的面子比镇长和书记还大?”
“我无所谓!”
“他们以后怎么对你。”
这街道这么烂,人们的衣衫那么旧……
王兴汉却觉得没有白来这一趟。
“大哥,你放心,你一能找到屁股比脸大的婆娘。”
“屁话!”王耀祖骂,“你脸比屁股大?”
哈哈哈……
兄弟俩笑了一阵。
王兴汉去了镇公所。
大哥把事情办了,不能这么悄无声息的。
事事得有个回音。
他一个电话摇到了省农科院,“请问胡馨月在吗?”
“我是胡馨月,你哪位?”
王兴汉说,“胡老师你好,我是涪州市三川县平桥镇河庙嘴大队的王兴汉。”
胡馨月在电话里笑,“兴汉,这才分开没几天,你不用报家门报得这么详细。”
王兴汉说,“就是怕你忘了,所以前缀加长一点,省得大家尴尬。”
胡馨月说,“那你考虑得还挺周到,是碰到什么麻烦了?”
王兴汉说,“就是跟河西水产育苗场已经取得联系,过几天,就送鱼过来。”
“所以特地打电话告知一声,顺便道一声谢。”
“这次真是谢谢胡老师了。”
胡馨月琢磨片刻,“王兴汉,谢谢人只凭一张嘴?”
不靠嘴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