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协约国会议和同盟国会议(求月票!

  第303章 协约国会议和同盟国会议(求月票!)
  澳大拉西亚的的内阁政府选举结束之后,国内再次恢复了平静,进入了以往的发展建设环境之中。
  但此时的欧洲可不平静,意土战争正打得不可开交,巴尔干地区的火药桶似乎也马上爆炸,让欧洲原本晴朗的天空多了几分乌云,仿佛一场大风雨即将来临。
  1911年10月27日,阿瑟刚刚和新一届内阁政府举行了内阁会议,就收到了来自英国的邀请,参加伦敦的大型聚会。
  这场聚会英国邀请的国家多达十多个,大多都是和英国交好的国家,其中也不乏法国和俄国这样直接和英国签订协约的国家。
  当然,这也代表着像德国,奥匈帝国这样的和英国对立的国家不在邀请之列。因此,这场会议也可以看作是协约国内部和偏向协约国国家的大型聚会。
  其实这也代表着澳大拉西亚受到了英国和法国以及俄国的看好,毕竟澳大拉西亚远在大洋洲,能够参加这样的协约国会议,代表着澳大拉西亚的实力受到了协约国的认可。
  但这样的邀请却让阿瑟很是头疼。如果直接参加,难免会被看作加入协约国阵营。
  这对于阿瑟所想的前期中立卖军火,后期加入有优势的一方大相庭径。
  但毕竟是英国老大哥的要求,不去的话又难免不给面子,伤了和英国政府以及英国民众的感情。
  经过慎重思考之后,阿瑟选择让肯特首相前往。肯特首相是阿瑟的心腹,一定程度上是能代表阿瑟的。再加上肯特是澳大拉西亚新任首相,也能代表目前澳大拉西亚的政府。
  因此,肯特首相也是除了阿瑟之外比较合适的人选。
  在肯特出发之前,阿瑟特意嘱咐,让肯特在会议中多看,少问,少参与。
  了解一下目前欧洲各国对于协约国的支持度还是很有必要的,但直接加入协约国还是大可不必。
  毕竟一战对于协约国的消耗十分巨大,早加入战争一天,也就代表着早消耗澳大拉西亚的底蕴一天。
  如果这场会议对于阿瑟来说是两难选择,那么对于以威廉二世为代表的同盟国势力来说,这就是一次光明正大的针对了。
  不过可惜的是,虽然这场会议的时间和参与者是公开的,但会议的内容却是极端保密。
  哪怕德国情报组织为此耗费了大量功夫,也只是清楚这场会议针对的就是同盟国,至于会议到底商议了什么,达成了什么目的,德国一概不知。
  不过,这并不代表着德国就没有任何反对的手段了。
  肯特管家刚刚抵达伦敦没多久,协约国会议刚刚召开的第二天,也就是1911年11月30日,德国也针锋相对的表示要在柏林召开会议,并且会议的参与国家也都是同盟国成员和偏向同盟国的欧洲国家。
  让阿瑟头疼的是,哪怕德国明知道阿瑟派遣了肯特参加协约国会议,德国政府仍然光明正大的邀请澳大拉西亚参加同盟国会议。
  虽然澳大拉西亚确实和两边关系都不错,但在战争之前这么光明正大的墙头草行为,不仅会让澳大拉西亚的面子受损,同样也会两不讨好。
  因此,1911年12月1日,阿瑟代表澳大拉西亚政府公开宣称,澳大拉西亚是一个和平友好的国家,暂时不愿意加入欧洲的争端。
  但为了世界和平和全世界人类,澳大拉西亚愿意在任何时候向欧洲提供应有的医疗和物资支持,来确保欧洲民众不会受到欧洲争端的影响。
  同时,阿瑟还强调,澳大拉西亚暂时不会直接加入协约国或者同盟国,除非国家和国民的利益遭受损失。
  鉴于英国和德国与澳大拉西亚的良好关系,以及双方之间的血缘关系,阿瑟诚恳的劝告,希望双方能够保持理智,在谈判桌上解决争端。
  不管怎么说,先把中立的牌坊立起来再说。要不然像这样两难的抉择还有很多,稍有不慎就会给澳大拉西亚安上一个墙头草的名声。
  为了表达自己确实想要中立的态度,从12月开始,阿瑟要求政府在国际上尽量保持低调,避免更多的目光注意到澳大拉西亚。
  1911年12月中旬,同盟国会议正式在柏林召开,参与的有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同盟国的成员,以及几个交好于德国的欧洲小国家。
  虽然双方的会议内容都是对外严格保密,但欧洲人能够看出来,欧洲的火药味极其浓烈,似乎一点就炸。
  1912年1月,随着肯特返回了澳大拉西亚,阿瑟也终于明白了协约国会议到底商谈了什么内容。
  事实上,肯特也只是听到了一些风声而已。真正核心的协约国会议,参加的只有英,法,俄三国而已。
  而其他小国家,也只是能够听到一些风声,所能听到的也只是英国人愿意被听到的。
  这场会议之后,能够预料到的三国协约将变得更加紧密。
  之前的三国协约是在法俄协约的基础上,新增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而建立的。
  但这样的协约主要约定还是法俄对抗德国,英国援助法俄。
  但随着这一次的会议,这样的局势也不复存在,英国也要承担军事责任。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如果英国不承担军事责任,俄国人对于协约的态度就有些捉摸不定。
  总不能靠着法国人去抵抗德国吧,这样的结果在几十年前早已经看到了,德国人可是硬踩着法国人登顶大陆之巅的。
  如果英国人不承担一定的军事责任,恐怕导致协约国成立的英法,英俄协约可以直接作废。
  协约国不复存在之后,可就真的没有势力能够阻挡德意志帝国的崛起了。
  根据肯特的消息,英,法,俄三国重新签订了一份三国协约,这份协约取代了之前松散的英法,英俄,法俄协约,真正的将缔结协约的三个国家团结到一起。
  虽然不清楚这份新的协约带给协约国什么变化,但明显能够感受到的是,法国人和俄国人对于协约的态度有了不小的转变,对于抵抗德国的态度也坚定了起来。
  除了这份新的协约之外,三个国家还新签订了一份海军条约。这份海军条约对于参加会议的小国家也是公开的,但也要求他们不能对外公布。
  根据这份海军条约,英国人将保护法国在大西洋沿岸的利益和地区,法国人将保护英国人在地中海殖民地的利益。
  同时,如果战争打响,俄国的黑海舰队和法国的地中海舰队要第一时间封锁奥特朗托海峡,阻止同盟国海军汇合。
  奥特朗托海峡位于意大利和阿尔巴尼亚之间,是奥匈帝国海军进入海洋的唯一通道。
  将奥特朗托海峡封锁之后,奥匈帝国的海军也就丧失了作用,只能困在近海内。
  仔细看同盟国三个国家,德国的公海舰队,意大利的海军和奥匈帝国的海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三个国家的海军都被限制在某个海洋,进入到大西洋的出口极容易被封锁。
  奥匈帝国就不用说了,奥特朗托海峡足以让奥匈帝国的海军成为翁中之鳖。
  而意大利的海军虽然位于地中海这个巨大的海洋,但西侧有直布罗陀海峡,东侧有苏伊士运河,都是英国人的占领区域。
  这也代表着意大利的舰队如果不能战胜英国的舰队,他们的海军也只能在地中海傲游,根本出不去大西洋或者印度洋。
  最后就是德国人的海军。在修建基尔运河之前,德国的东西海航需要绕过丹麦,不仅增加了许多行程,也将海航要道拱手让给丹麦。
  德国人修建基尔运河之后,将北海和波罗的海成功连通,不仅大幅度缩短了东西海航的距离,同样也让联通北海和波罗的海的交通要道掌握在自己手中。
  但这不代表问题就消失了。波罗的海自然不用多说,除了通过丹麦之外,也就只有基尔运河能让波罗的海连通到外界的海洋。
  但问题是,波罗的海往外还有北海,北海通往大西洋的两种方式是走英国和法国交界的英吉利海峡以及英国和挪威交界的北海北部。
  这两个地区同样处在大英帝国海军的掌控之下,这也代表着同盟国三个国家的海军想要汇合在一起,必须突破法国和英国的海军才行。
  但问题也就在这里。大英帝国是目前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海军强国,同盟国单个国家的海军根本不可能和大英帝国海军抗衡。
  同盟国三个国家的海军如果不汇合,对英国的海军威胁就没有那么大。
  但如果没有挑战英国海军的实力,同盟国三个国家的海军也基本不可能汇合在一起。
  这仿佛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哪怕同盟国三个国家已经在大力的发展海军,目前仍然没有追上大英帝国海军的趋势。
  更重要的是,大英帝国拥有广泛的殖民地和大量的人口,底蕴是要比德国更加雄厚的。
  海军竞赛更加吃亏的其实是德国,这也让同盟国海军超过协约国海军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
  30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持!
  今天日万,已更7000/10000,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