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郭嵩焘游记(上)

  第117章 郭嵩焘游记(上)
  安海镇迎宾馆,穿戴整齐的郭嵩焘起身拉开了房间的门,如夫人梁氏恭敬的送相公出门。
  郭嵩焘其人在清国算是一个奇人,他五十七岁之前只能算是中规中矩的清国官员。
  自从他被慈禧赶鸭子上架担任驻英公使后,他的人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切只因为他率先睁眼看清了世界,呼吁大清朝野能够放下“天朝大国”的傲慢,认真学习欧美强国。
  自此,他成了大清国官场公敌,成了被全体官员“网暴”的对象。
  一直到了现在都没有缓过来,直至他1891年驾鹤西去,也没有改变他被官场唾弃的命运。
  至交好友李鸿章李中堂,本想为他请封谥号并立人物传记,却被慈禧拒绝。
  其人一辈子的命运,可悲可叹。
  ……
  “郭先生早啊,昨晚休息的好吗?”
  站在门外问好的是蔡绍基,作为南华公司的教育专员,没想到自己会有被抓壮丁的一天。
  石文远通知他的时候,他正在陪着家人在四海饭店吃饭。
  得知要去陪同前来的清国大人物郭嵩焘,他心里激动是很正常的。
  今天一大早,蔡绍基穿戴齐备后,率先赶到了迎宾馆,恭候这位清国重臣起床。
  郭嵩焘脸色红润,气色良好。
  他对于蔡绍基的恭候并不意外,觉得这边的小辈还算是懂礼。
  “你是?”
  “晚辈广东香山蔡绍基,现下忝为南华公司教育专员。”
  “教育专员,你们公司的石锦堂呢?”
  “抱歉,石总他还有公务要处理,是以今天我会陪您在安海镇这边考察一番,等石总有空了再同您见面。”
  听闻对方公务繁忙,郭嵩焘有些不悦,他能来这边完全是美国的容闳给他写了信。
  容闳自从留美幼童被强制遣送回国后,就一直在美国侨居。
  从侄子容揆处得知,昔日学生石锦堂已在非洲开创殖民地,并且挖了大清的墙角。
  他震惊之余又发现这位胆大包天的学生,还资助了许多留学生留下来继续完成学业。
  这些事迹让容闳十分苦恼,矛盾。
  聪明睿智的石锦堂,宁愿选择去非洲开荒,也不愿回大清报效国家,由此可见大清的问题多么严重!
  朝堂诸公为何就不能清醒一点呢?
  ……
  后来他同郭嵩焘通信时,得知这位前辈的内心苦闷。
  是以他就建议郭嵩焘去西南非洲看看,顺便散散心。
  郭嵩焘本没有在意,但是他卸任这么久了,朝堂上对他的非议一直没停过,心中的苦闷难以宣泄,不得不借诗酒遣怀。
  今年(光绪九年即1883年)大年初一,他还曾写过“眼前万事随云变,镜里衰颜借酒温。身世苍茫成感喟,盛衰反复与谁论?”
  拳拳报国之心无人赏识,苦闷愤慨之余,他再次想起容闳的建议,遂起了游兴。
  于是主动联系了容闳,容闳又通过容揆联系到了西南非洲这边。
  石锦堂得知消息后,对于这位“革新派”人物有点兴趣,所以就交代了钟文耀行船到魔都时,顺便接上郭嵩焘。
  昨天到港后,钟文耀把这位老先生送到了安海镇迎宾馆后就离去了。
  ……
  既然对方已经安排好了,郭嵩焘也不好推却,他如今的心气已经低落许多。
  对于石锦堂的轻慢也释然了,自己只是一个白丁老者,对方乃是英国人殖民地的首领,安排人接待自己已经算是很大的面子了。
  若是再不识趣,只怕会自取其辱。
  于是一行人出了迎宾馆,登上了一架马车。
  “你们要带老夫去看什么?”
  对于板着脸的老者,蔡绍基微笑以对,“根据石总的指示,我今天先带您去安海镇农场参观,然后再去兵工厂。”
  听到蔡绍基说到兵工厂,郭嵩焘登时来了兴趣,“直接去兵工厂吧,农场有什么看头?”
  蔡绍基仍旧微笑对应,“不好意思,石总下达的命令,我们必须得遵守。”
  郭嵩焘闻言脸色一滞,敷衍道:“好吧,快点出发。”
  马车启动,道路平坦宽阔,路上的行人并不多。
  郭嵩焘举目四望发现镇子并不大,建筑高矮不一,没什么新意,比之欧美名城差太多了。
  蔡绍基笑着开始介绍,“咱们眼下这座小镇名叫安海镇,乃是三年前才开始兴建的。
  当时这里还只是一片荒漠,如今不仅通上了火车还开辟了万亩良田。”
  听完了蔡绍基的介绍,郭嵩焘紧绷的脸颊松弛了,之前的鄙夷消散了。
  “三年就建成这样,确实不容易!”
  蔡绍基听到对方口吻松动心中暗喜,然后指着不远处倒伏的稻田道:“这些水稻都是从清国引进的稻种种植的,我们这边开办了农学会,专门研究如何能够多收粮食的新种。
  您眼前看到的就是用来实验高产育种的稻田,若是研究成功了,日后单靠水稻我们都能养活千千万万的人。”
  郭嵩焘呵呵一笑,泼冷水道:“千年以来,稻麦产量恒定,除了祥瑞,未闻有何地实现增产,真是胡吹大气!”
  蔡绍基不以为意,继续介绍道:“再往西走,我们就能看到采用滴灌技术的实验田了。”
  “滴灌技术?”
  对于郭嵩焘的反应,蔡绍基尽收眼底,对方终于感兴趣了。
  “这是我们石总教授的新技术,因为咱们这边的安海水库容量有限。
  为了能够耕种更多的土地,所以石总提出以竹竿作为灌水工具。
  每日固定时间滴灌水滴,精准施水,就能达到以少量水种植大片地的目标。”
  郭嵩焘听完之后,好奇心大涨,若是真如这个年轻人所说的话,这个“滴灌技术”当真是栽种良法,应该大力推广才是。
  “实验一季下来,成效显著,我们打算下一季大力推广,安海镇以及整个滨海区和静海区都可以尝试这种新式栽种良法。”
  郭嵩焘听完,也跟着赞同的点头,他现在十分好奇所谓的“滴灌技术”到底是什么样的,眼见为实嘛。
  马车行了将近两刻钟,路过了大片的菜地,辣椒、白菜萝卜以及茄子,品种十分丰富。
  过了这些菜地后,他们到了一大片绿油油的沙地果园中。
  蔡绍基小心的搀扶郭嵩焘下车,然后他们缓步走入葡萄园之中。
  郭嵩焘入眼看去发现这片果园地中排满了毛竹竿,根据串联的样式很容易看出,这些毛竹竿充当了水渠的作用。
  所谓“滴灌技术”就是绑在每颗葡萄树根处的毛竹都被钻了细孔。
  充当主水渠的粗毛竹竿来水了,小毛竹竿中的水自然滴下。
  长久滴灌保证果树能有水源滋润根部,无缺水之虞果树也就能够茁壮生长。
  看完了葡萄树,再看苹果树以及桔子树,大同小异。
  无一例外,这些果树在沙地中都被养护的绿意繁盛。
  初看不以为然,仔细思虑一番,这样操作确实精妙。
  不愧是栽种良方,此种方法若是用在清国西北地区,应该还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求追读,收藏,推荐票、投资,
  另感谢书友20230130207、书友20190613220608414、书友20230128989-ec、jin72、书友201905131207596886、书友20230123212618252、胖支的月票支持!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