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震动
第149章震动
比起李晓慧主任的假说带来的那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惊讶感觉,唐庆隆更加在意的还是解决方案。
这个世界上令人毛骨悚然的东西多了去了,可不是每一件事情都需要一名四衔院士来细细琢磨。
想要证实李晓慧的假说,首先需要一大群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参与,其次需要长达数年乃至数十年的争论甚至互相攻讦,然后才能得出一个仿佛废话一样的声明,以及一堆足够搭上数万名人文学科研究者余生的谜团。
至于李晓慧主任的假说……那个时候早就没人会在意了。反正人文社科类的研究方式就是这么个黏黏糊糊的玩意——好多研究组就靠着这么一两个课题,慢慢悠悠一篇又一篇发着各种各样没营养的论文。一个课题,足够他们和徒子徒孙吃上好几个一辈子的。
关键是,人文社科类还不像是其他理工科项目。一份原始文件,几个考古发掘出的文物就能拦住其他同方向的研究组。人家根本就不担心其他研究组会领先自己,也不担心人文社科像是理工科一样开卷。
关键发现都在自己手里,谁能卷的动啊?
摇头哄散了脑子里对人文社科学系的刻板偏见和恶意后,唐庆隆重新把注意力放到了自己面前的屏幕里。
利用中央大学的超算,唐庆隆已经对几个比较容易想出来的结局方案进行了模拟验证。
比如在地球上建立成千上万台推进器,然后推着地球,追着三千四百光年的“富电子区”去寻找新的家园。或者按照现有的最高标准,制造大量移民飞船,向位于富电子区的类地星球大量发射移民船。反正传统科幻作品里的“王道方案”都被唐庆隆拿来算了一遍。
计算这种科幻方案其实是个非常辛苦,工程量极大的任务。光是对各个方案进行可行性测算,就足够让普通人头疼到举手投降。虽然资料数据库都是开放的,各种前沿技术的工程化生产所需资金费用也能有个大概估计。但……工程量还是太大。
比如地球推进器这种至少12.7毫米口径的脑洞,就得解决能源、推进介质、材料性能、地壳稳定性、甚至地球上的各种金属储备总量等等问题。而这还只是飞球计划的一小部分亟待解决的工程问题。
如何在地壳内建造稳定且具备良好气密性的庇护所,如何维持庇护所内的各种循环系统,如何控制地球的飞行方向,地球在宇宙中如何导航,导航过程中怎么解决地球远离太阳后,地壳结构的“重力失稳”现象等等等等……
唐庆隆自己在心里已经给这个方案判了死刑,但他还是让超算以及自己的科研ai狄拉克进行了一下可行性研究。
果不其然,屏幕里的狄拉克脸色铁青的向唐庆隆递来了两个“信封”。这位与某个伟大量子物理学家同名的科研ai非常严肃地向唐庆隆提出了抗议,“唐先生,我认为您可以把我们的时间放在更加有意义的问题上。这些愚蠢的问题甚至不需要严密详细的计算,您也应该能推断出它们不可能实现。”
“光靠自己的臆想去搞研究,那等待着我们的就只有荒谬的错误。”唐庆隆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了一句,然后点开看了看两份研究报告。
推着地球飞行的方案彻底没有了希望。按照现有的实验室科技水平同比例估算,就算要在半个地球上堆满无工质推进器,并且完全无视能源问题后全力工作五千年,地球的运行轨道也不会产生足以被人类感知到的变化。这个想法很浪漫,但是做不到。
飞船的念头就更没谱。哪怕用上根本不知道能不能成功的人体低温保存技术,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平也不可能制造出一艘足以穿越12光年广袤空间的化学能宇宙飞船。
离地球最近的类地行星(还不一定能支持人类生存)蒂加登b正巧在三千四百光年的范围之内,而它距离地球的距离正是12光年。
比较有成功可能的方案是,通过太阳帆携带上一堆人类基因样本,在宇宙中以慢速漂流瓶的形式寻找星球——通过舰载ai尽量寻找一个绿色和蓝色占比高,且大气温度合适的星球。
飞船落地后,利用定向培养的大脑、脑机接口和飞船里塞着的一批机械义体配合,或许能在降落之后,让这些诞生在外星球上的大脑接管机械躯体。然后为定向培养复制克隆人类做好准备。
通过违反几乎所有联合政府设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发射大约两万艘类似的漂流瓶后,这个方案有不超过2%的成功率,能够实现人类物种在其他星球上的繁衍和生存。
而以目前的联合政府科技水平,这两万个漂流瓶得用至少一百年才能全部完成发射。如此高频率长时间的火箭发射,甚至可能对大气层造成极其严重的损伤。
根据狄拉克的计算,当发射持续到三十年后,地球大气层就会开始重新出现臭氧层空洞,并且导致地面皮肤癌发病率快速上升。但这是也没有办法的事情——发射效率最快的方案就是用高污染的大推力化学火箭。清洁燃料推进火箭的成本太高,发射推力又太弱。保护大气,那就意味着发射要持续到三百年以上。
在大崩溃和量子释能综合症的威胁下,人类文明能不能再挺过五十年都得打个大大的问号。在这种条件下,进行一场持续三百年的发射任务,成功率不超过2%……这项计划与其说是在拯救人类物种和文明,倒不如说是一个拥有一定技术水平的文明在即将灭亡之际,绝望地、最后地挣扎罢了。
总之,科幻小说的设定乍一看似乎还有些道理,但只要稍微认真算一算就会发现,这些工程任务都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天方夜谭。
也难怪狄拉克会生气到直接开始阴阳怪气,换成唐庆隆是科研助理ai,发现自己居然还需要认真对待并且仔细计算回答这种问题,他也得生气。
地球目前还没有彻底脱离蟹云脉冲星的辐射范围,只是身处于辐射圈的边缘稀薄地带而已。人类还有一点时间,但不会太多。
狄拉克进行过计算,但是由于基础数据不够充分,它只能粗劣的给出估计——地球大约会在三年后完全离开辐射圈。但这个估计的可靠性不太高,毕竟在此之前没有人会关心地球遭到的电子射电暴有多少是来自于蟹云脉冲星,又有多少属于宇宙中的其他天体。由于缺乏足够多且精准的统计,狄拉克缺乏具体的计算参数。他只能根据地球科研系统最近五个月统计到的射电暴频率和强度进行估计。
不过有一点到是可以算清楚明白,由于轨道位置影响,火星会比地球更先离开辐射区。提前的幅度大约在40天到60天左右。
唐庆隆又开始叹气了,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火星载人任务目前已经进行到了中间关键步骤,幸存的三艘载人飞船正在进行机动变轨和减速。比宇航员们更早出发的无人货运舱段已经在火星轨道上等着他们签收了——只要等宇航员们进入轨道,正式登陆行动就能够在四十八小时内完成。
这种“高效”是航天总局的工程师们紧急优化流程后,制定出的最快速方案。很显然,他们也担心宇航员会在火星轨道或者地表上炸成一朵灿烂的烟花。但登陆火星任务实在是太过重要,联合政府的巨额投资打水漂了都不要紧,可它所代表的人类探索宇宙的动力无论如何也不能辜负。
航天总局最后决定尽量简化登陆行动,原定的“两组登陆工作,两组轨道轮休”的任务方针被直接改成了没有轮休直接开始。火星表面的任务时间也被压缩到了二十五天而非原本计划的两个月。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载人登陆火星任务几乎放弃了九成的科学任务,大家现在只求能够让宇航员们安全抵达火星,然后再安全回家。
就算这次探索被批评是虎头蛇尾也没关系,至少不能因为量子释能综合征彻底阻吓住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勇气。
唐庆隆忽然一愣——这事儿好像不太对劲。
联合政府和学术委员会一起强行推进火星载人登陆计划,是因为“科技发展的长期缓慢”可能是大崩溃的触发条件。而现在,大崩溃的发病机制已经基本被确定为量子传染病……那为什么还要继续强行推进火星登陆计划?
唐庆隆看着自己桌上的一系列计算报告,然后深吸了一口气。
不要什么事儿都往阴谋论上去带。他这么告诫着自己,火星载人登陆计划已经投了这么多钱进去,就算是往水里扔,至少也得听个响吧?
火星轨道和地球轨道有角速度差,不登陆火星直接转头回地球,可能比登陆二十五天再返航耗时更久。
唐庆隆这么说服着自己,然后重新把注意力放在了面前的资料上。
就在他开始看着物理所磁场加速器最近两次实验数据的参数对比图时,唐庆隆的院士包忽然振动了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