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4章 选贤举能 刘墉的思想政策

  </p>
  听到扶苏的话,众人都开怀大笑起来,不由自主地看向魏征。</p>
  也只有魏征有这样的胆识,敢于谏言。</p>
  就在扶苏开怀大笑的时候,小邓子突然走了上来。</p>
  “回禀大王,两位公子已经答题完毕”,小邓子低着头,说道。</p>
  “哦,让他们出来吧”,扶苏点了点头。</p>
  不一会,纪晓岚,刘墉从偏殿之中走了出来。</p>
  “拜见大王”,两个人再一次参见道。</p>
  “恩,将你们写的东西呈上来”,扶苏对着纪晓岚和刘墉说道。</p>
  “是”,刘墉和纪晓岚将自己书写的白纸交给小邓子,然后让其呈送上去。</p>
  扶苏从小邓子的手中接过白纸,然后仔细观看起来。</p>
  第一张纸上写的是刘墉的思想。</p>
  首先是在政治方面。</p>
  政治人才不谈政治,而去谈论其他,有点不现实。</p>
  政治方面,要注意选贤任能,听从百姓的意见,关注民生。</p>
  官员只见,需要吸取春秋战国时期各城池之间毁灭的教训。</p>
  不能太飞扬跋扈,更不能滥用自己的权利。</p>
  因而,官员需要经常告诫各下面的手下,要处理好官员与人民之间的关系。</p>
  另外一方面,官员还要重视人才选拔和发现人才。</p>
  刘墉心里清楚,扶苏是一个极其重视人才之人,从扶苏的行事之中,也可以看出一二。</p>
  多少人是扶苏从乡村之地提拔出来的。</p>
  又有多少人在扶苏的慧眼之下,一步登天,逐渐发达。</p>
  关羽,张辽,程咬金,李逵······</p>
  数不胜数。</p>
  深知为官之道的刘墉,当然要投其所好。</p>
  看到这里,扶苏不由点了点头,深以为然。</p>
  扶苏也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所以他一直将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大秦的头等大事来对待。</p>
  扶苏在以前的时候就给手下的官员强调过,要德才兼备,不避亲仇,注重品德。</p>
  当然,扶苏能够做到这种程度,与其他大臣的帮助也离不开。</p>
  就比如说,扶苏能够虚怀博纳,从谏如流,在这一方面,魏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p>
  魏征在谏臣中尤为突出,虽然扶苏十分地不耐烦,但是他经常对扶苏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p>
  可以说,魏征对于扶苏的作用,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p>
  虽然有时候,扶苏心里十分反感魏征。</p>
  但是不得不说,魏征对于扶苏,不可替代。</p>
  接着,扶苏再次向下看去。</p>
  在经济上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发展。</p>
  所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为了减轻农民负担,需要重视农业生产,积极推行一系列重农业的政策,轻徭薄赋。</p>
  当今天下,战乱频繁,人口稀少,需要一方面竭力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限制世族,豪强对土地的垄断和霸占,一方面鼓励农民迁往荒地开荒,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官员要以身作则,注意勤俭节约,清正廉明。</p>
  扶苏看到这里,再一次点了点头。</p>
  “不错”,没有哪个君王喜欢贪官的,扶苏也不例外,他也喜欢清正廉洁的官员。</p>
  虽然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但是如果贪官到了一定的程度,百姓就要遭殃了。</p>
  这个时候,君王的统治被推翻也不远了。</p>
  第三个方面是军事,在菌食上实行“寓兵于农”的兵制。</p>
  府兵制是建立于均田制基础上,府兵战时出征,平时在籍,春、夏、秋务农,冬季习武,兵农合一。</p>
  因为刘墉是文官的原因,所以对于兵制改革上不甚了解,所以他没有发言权。</p>
  刘墉就写了两句话,十分地简介。</p>
  避重就轻,十分地聪明。</p>
  第四方面是文化方面,锐意经史,倡导儒学。</p>
  君王深知“武以定邦、文以兴国”的道理,官员也不例外。</p>
  治理城池和治理国家一个道理。</p>
  要选贤举能,发展教育。</p>
  改革选拔人才的制度,采用全新的制度进行考核。</p>
  大兴教育,使黎民百姓都能有文化,有学识,这样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黎民才能够知荣辱,懂礼仪。</p>
  国家兴盛昌隆。</p>
  在国家方面,国家关系上采取“七国一体”等较为平等的怀柔政策,慎征伐,重安边,以亲和代替战争。</p>
  秦国人民和魏国人民的关系,是所有人都十分重视的。</p>
  需要通过比较开明的政策处理各国矛盾,改善各国关系。</p>
  对于那些被征服的以及主动来归附的他国人民,不强行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且任命他们原来的首领担任各级官职,管理本地区的人民。</p>
  ······</p>
  洋洋洒洒一大堆,让扶苏心里有认同的地方,同时也有不认同的地方。</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