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源头
</p>
“伯父人品高义,无需发这种誓,伯父伯母还有兄嫂,都是我所信任的亲长,有伯父的承诺,我此生也无憾。”李炤又朝着宁郡王下拜,面色郑重而认真。</p>
“不必如此不必如此,”宁郡王连忙扶起他,“今儿事太过繁杂,你想必也累极了,不如先回去休息,有什么事咱们以后一块儿商量,好不好?”</p>
今天的事不仅对李炤这个当事人是巨大冲击,就连宁郡王也是如遭雷劈,这之后恐怕还得缓好久才能恢复。</p>
将李炤劝回院子,宁郡王赶紧将书房的门紧紧合上,又注意倾听外头无什么蹊跷动静,才快步走回来,瞪着始作俑者李清平:</p>
“你闹得这叫什么事!这么多年以来,你就在外边儿跟些不三不四的人,干这种恶心倒灶的勾当?”</p>
什么拯救东宫遗孤,将好好的皇太孙养在乡间,编造出那种身世来,什么都不教导他,一到时候就赶鸭子上架,这算什么道理。</p>
就是耍猴也得要费一段功夫呢,你将李炤养得耿直率性,乍然将他推到台前,都不知道怎么死的。</p>
“要不是今天这么一回,你们打算什么时候告诉他真相?”</p>
李清平被兄长训斥,烦躁的抓一抓头发,“大哥你说话不要这般难听,我们当然是一片好意,说得好像我们故意要养废皇长孙一样,难道我们不是为着要保护他吗?”</p>
“前几年陛下耿耿于怀,余怒未消,又有魏王一众人虎视眈眈,若是贸然暴露在他们眼皮子底下,岂不是彻底断绝了东宫血脉。”</p>
“更不说十几年前我们的势力还未成气候,根本无力保护皇长孙,但如今好不容易我们有所积攒,才能够有底气将皇长孙接回来,现在一切的道路几乎都已经被铺好,皇长孙回来就能接管偌大基业,如何不好?”</p>
“再说几位帝王都是君威难测的天子,能换一副气象,对朝臣,对大周百姓,难道不是一件好事?”</p>
当年先太子原本就该是这样,成为仁慈君主,要不是突发变故,他们怎么还要推迟十几年,才能达成心愿。</p>
君臣相得是古往今来朝臣们的期望,谁不想百年之后,青史留名,记载他们为君为臣之间的佳话。</p>
那绝不是独断专行的君主能够做到的,所以他们才无比的希望,能够有一位待下谦和的仁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p>
“你的屁股到底是坐在哪边?”宁郡王忍不住戳着李清平的脑袋,几乎想要挖出来看看,是不是脑子空的,“咱们家和文臣是穿一条裤子吗?咱们是姓李!更是出不了几代的宗亲,你哪怕等再几十年后呢。”</p>
几十年后他们家被边缘化,彻底成为只有一个姓氏和皇家有关联的破落户,那时候再投靠文臣行列,倒也不算脑子坏掉。</p>
可如今他们能够在朝堂立足的原因,不是以为他们和文臣利益一致,而是因为他们与康元帝是上一代的堂亲。</p>
他们手中的权力和职务,几乎是康元帝从文臣清流手中给分过来给宁郡王府的,这个时候,李清平说什么要培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君主?</p>
“再说当年庆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结果庆朝末年内乱外患,皇帝为奸臣所胁迫,竟至于撞柱而死,难道你想要阿炤也落得那样的下场吗?”</p>
卧榻之侧从来都是不容他人酣睡,再者说任何人登上皇位之前,也不一定是什么独断专行之辈,只不过在其位,人总会谋其政,会变化,那是无可逆转的。</p>
就像当初的康元帝,他也曾听老郡王说过,年轻的时候,也是一派仁慈宽和的储君模样,但登上帝位,接踵而来的噩耗和威胁摆在面前,他不得不强硬,不得不为维护李氏的江山,殚精竭虑。</p>
李炤要是登上那个位置,也不能担保绝无变化,不忘初心,只是李炤这孩子有良心,不会变得冷血无情罢了。</p>
“你要是想入仕,我早说过,只消上一道折子,便能够让你人尽其才,咱们为宗室的,何必掺和进那种事情?”</p>
“就算你想要争权夺利,谋划扶持新君之事,也该将那孩子从小接到身边教养,起码体验京城的种种,或者放在世家大族教养,再不济,放在民间,但教导他一些帝王心术,文治武功。”</p>
“可阿炤在上京城之前,连字都写得狗刨似的,若不是这孩子肯下功夫一笔字写得有风骨,如今可还是要为京城那些势利眼所嘲笑的。”</p>
宁郡王突然有点庆幸,“你还看不上人家房大娘子,笑话,若非是阿炤对她倾心,怎会想起来要读书习字?”</p>
少年的心思,他倒是晓得一点,因为房妧是誉满京城的大家闺秀,倾慕者大都是世家郎君,不是才子便是勋贵,李炤想要自己能够更与之相配,自然会开始接触文武一道。</p>
要是没这茬,别说兵法谋略,就是经典也没读几本,李炤在战场上还能不能这样顺利,都不敢断定。</p>
“他一切都是天赋异禀,同那房氏女有什么关系。”李清平不服气,“当年东宫旧案,若不是那对奸夫淫妇在里面推波助澜,先太子夫妇何至于落到那般下场。”</p>
宁郡王摆摆手,“此中内情我一概不知,你也犯不着同我争辩,我更不想听。”</p>
当年的一笔烂账,就连康元帝都说不清楚,难道还是他一个郡王能够定论的,至于房妧的亲生父母究竟是谁,他也不感兴趣。</p>
东宫被陷害一案,里头涉及的势力必定不是一方所为,多方人马都在里面浑水摸鱼,添上一脚,如今想要追溯都是一笔烂账。</p>
那其中还有不少现在德高望重的高官名士,名声传扬天下,又如何因为多年前的政见之争,而让他们付出代价呢?</p>
最为重要的是,一手导致东宫之案的幕后之人康元帝,更是高坐在龙椅之上,只要康元帝不倒,这件事真相大白的可能微乎其微。</p>
一切的一切,不都是因为康元帝的猜疑,至于其他帮凶,只不过是帝王意志的附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