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4章施里芬计划

  1870年,普法战争中,普鲁士人在战斗中摧毁了法军,然后长驱直入。包围和攻陷了巴黎,为了消除任何未来的法事威胁,新统1的德国并吞了阿尔萨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内的洛林的1部分,使法国暴露于未来的入侵前面。
  于是法国工程师以沿着1百5十英里法德边界的4个城市为中心,构筑了1系列堡垒。东南从瑞士的坚不可摧的屏障阿尔卑斯山开始。坚固的混凝土堡垒从贝耳福、厄比纳尔、土尔和凡尔登伸展开来。在厄比纳尔和土尔之间设计了1个宽阔的缺口,作为引诱敌人进入的巨大陷阱。然后用从掩护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体中发射的交叉火力加以歼灭。凡尔登以北约2十英里,就是卢森堡、比利时和崎岖的阿登森林。
  面对着这种难以克服的棱堡,从1891年到1906年任德国参谋总长的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设计了1个通过广阔的比利时平原侵入法国的战略。这个小小工业化国家,提供了有充分铁路、公路、河流和运河组成的1条不费力的通路,而且它和法国的边境是不设防的。
  施里芬伯爵在辅佐老毛奇与瓦德西时,便对法国与俄罗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法国虽然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并失去了盛产铁矿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但其6军依旧雄风不减,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是统1的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大6上最大的敌人。
  反观俄罗斯,虽有几百万常规部队,但装备落后,战略思想仍旧停留在冷兵器时代。当德国的克虏伯大炮、毛瑟枪已经驰名世界,德国参谋部正在着重研究马克沁机枪的价值时候,俄罗斯的士兵不少还以绑了尖刀的木棍作为唯1装备。同时,俄罗斯广阔的领土、落后的铁路网和老化的战争动员机制使得俄国的战争反应速度大打了折扣。
  仔细研究了双方力量对比之后,施里芬伯爵产生了1个大胆的构想:利用德国兵力动员迅速的优势,先行击败法国,而后回头集中力量对抗俄罗斯。施里芬伯爵判断,俄罗斯落后的军事动员体制使得俄国至少需要6到8周才能完成对德国的军事集结。而在这段时间内,拥有毛奇时代主持修建的密集铁路网,德国完全有能力迅速完成军事集结并打败法国。这就是“施里芬计划”的基战略思想,以3个字来概括,就是“时间差”。
  1891年,也就是出任德军参谋总长的第1年,施里芬伯爵便提出了1份“备忘录”,被称为第1号备忘录。在这份备忘录中,施里芬伯爵采用了军事学家所罕见的“剧情排演”的方式,推演了未来欧洲大战的基过程,提出了“时间差”的战略构想与实施方式。之后,施里芬伯爵又在1892年和1894年提出了第2、第3号备忘录,这3份备忘录,便是“施里芬计划”的雏形。
  此后,在任期内,施里芬伯爵主导进行了对未来战争的无数的演习、沙盘演练与讨论,对备忘录进行了反复的修改。1905年12月,施里芬伯爵完成了最后1份备忘录,并于1906年亲手交给了继任者,老毛奇的侄子小毛奇,至此,完整的“施里芬计划”终于成形。
  “施里芬计划”的主要目标自然是法国。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为抵御德国进攻,从瑞士阿尔卑斯山开始,经贝耳福、厄比纳尔、土尔和凡尔登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堡垒,仅仅在厄比纳尔和土尔之间留有豁口以通法德边境,并在豁口的两翼部署了密集的交叉火力,因此”施里芬计划”的中心与重点,便是如何绕过法国漫长而坚固的防御体系。
  “施里芬计划”基内容是:将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分为对俄国的东线和对法国的西线。其中,西线部队79个师,东线部队则仅有10个师夹杂1些地方部队。东西线兵力分配比例大致为1:8。西线又分为左右两翼,右翼部队为68个师,左翼部队11个师1部分配在凡尔登中央地段,这里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仅仅135英里,也是法国对德防御体系的重心所在。其余则部署在长达240公里的的法德边境线上。西线中的右翼,是德国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国赢得战争胜利的灵魂。
  按照“施里芬计划”,1旦战争打响,东线德军部队以其少数兵力与奥匈帝队遥相呼应,牵制俄军,目的在于将俄国限制于东普鲁士边境。于此同时,集结于西线的右翼以凡尔登地区为轴心向西南方向旋转,取道欧洲的中立国比利时,由比法边界进入法国,在穿越比利时平原、横扫法国沿海后从北、西、南3个方向包围巴黎,继而向东,从法军背后包抄其主力。而西线的左翼的任务,便是抵御法军主力的攻击。
  只不过谨小慎微的小毛奇改变了这个计划,他不去加强右翼,反而减少右翼的实力3分之1,在左翼增加了8个师,此举对法国是幸运的。由于其他障碍和延误,毛奇缩短了以梅斯为枢轴而转动的德国入侵战线,以致他的部队开到巴黎的东面而没有加以包围。几个星期后,当德国人企图用正面突击攻占巴黎时,他们在马恩之战中被击退了。这也是德军对巴黎构成的最严重的威胁。如果,小毛奇没有削弱右翼的实力,说不定在这1战当中,德军就成功的拿下了巴黎了。而法军很可能会因为巴黎的丢失而放弃抵抗。剩下的英国也就不足为惧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