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记得啊。”宋晚晚点头。
遥想当年正月十五,她因为出宫看花灯意外被偷,回宫以后高烧不退昏迷不醒,便宜父皇急的将一向不出国师塔的国师请进了宫,转门为她祈福。
在国师与许太医的共同努力下,她这才转危为安,身体健康的活了下来,所以她忘了谁也不能忘了国师。
她还记得国师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虽然只听过一次,她却记得牢固。
他叫顾言之。
顾言之不仅能力很强,而且长得很好看,完全是长在了她的审美点上,除了几个哥哥以外,顾言之的颜值绝对能排前三。
但是国师塔的规矩实在太多,除了当年那一次外,她就没在什么大场合上再见到过他,只是偶尔可以听到宫里流传着属于他的传说。
虽然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国师的能力是宋国公认的,所以她对顾言之有着很大的崇拜之意,总而言之关于顾言之的消息,她很好奇。
宋晚晚曾经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但是经历了胎穿一事,她对鬼神之说抱有着足够的敬畏,对顾言之也是如此。
“国师可能要进宫了。”嘉嫔淡定道。
宋晚晚惊的不行,眼睛都瞪大了几分。
“什么时候啊?”
珍婕妤也在一旁竖起了耳朵,她一直都听过关于国师的故事,但是还没见过国师的庐山真面目呢!
“就在这两日。”嘉嫔缓声道。
宋晚晚更震惊了,她觉得自己快要控制不住自己的
小短腿,便宜父皇的御书房才是这两条腿最终的归宿。
嘉嫔不愧是宋晚晚亲娘,宋晚晚刚要行动便被她的眼神定在了原地,“不准去御书房打扰皇上。”
“可是......”宋晚晚还想要挣扎一番。
“没得商量,你乖乖的待在这里。”嘉嫔先是毫不留情的拒绝,然后又哄道:“晚上回去的时候母妃给你加餐,再来一份你最爱吃的芋泥。”
“晚晚想去。”宋晚晚眼巴巴的看着嘉嫔,大眼睛眨啊眨,明目张胆的撒着娇。
嘉嫔不动如山,并没有被闺蜜的撒娇捕获,拒绝的不留情面:“不可以。”
宋晚晚见美人娘亲不放人,想了想又问道:“那国师住在哪里呀?”
“不知道。”嘉嫔回答的干净又利落。
“那晚晚去问问丹嬷嬷。”宋晚晚说着便跳下了椅子,倒弄着小短腿就要往外跑。
“不准去御书房,否则母妃会生气。”嘉嫔在后面大声叮嘱着。
宋晚晚摆了摆手表示明白,噔噔噔的便的跑到了正殿门口,她这次没有着急进去,而是乖巧的站在门外等着。
刚被皇祖母从里面撵出来,她也是要面子的,绝对不能就这么进去。
宋晚晚在外面站的腿都酸了,丹嬷嬷这才从屋子里出来,看着站在外面的小奶娃,丹嬷嬷眼里少了一丝了悟,拉着她走到了角落。
“公主是有什么事情要和老奴说吗?”
宋晚晚点了点头,奶唧唧问道:“晚晚听说
国师这两日要进宫,嬷嬷知道是什么时候,要住在哪里吗?”
丹嬷嬷微微一笑,道:“公主这可就问对人了,皇上因为担心太后娘娘的病情,这才请了国师进宫来,住的地方自然是寿康宫。”
“住的地方已经定了,那时间呢?”
“公主问的巧,时间正是今日。”
宋晚晚:!!!
什么叫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就叫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她刚刚得到消息,结果告诉她今天人就到,这也赶得太巧了,她运气也太好了吧。
眨巴着兴奋的大眼睛,宋晚晚问道:“等他住过来的时候,嬷嬷可以告诉晚晚一下嘛?几年前晚晚曾见过一次国师,现在还想再见见。”
“可以呀。”丹嬷嬷笑意盈盈的点头,看宋晚晚的眼神中充满了宠溺。
太后这几日躺在床榻上很是无聊,她这个做奴才的可谓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公主才来了没多长时间,太后脸上就有了笑模样,她自然希望公主常来寿康宫。
这下子好了,有了国师作引子,想必公主未来几日都会过来,太后娘娘看到乖孙女,心情定然会再好上几分。
太医也说了,娘娘这病算是心病,一场风寒本不能将娘娘的身体拖到这个地步,只不过是压在心里的事儿突然爆发,这才让娘娘缠绵病榻。
可她作为娘娘的亲近之人,竟也不知娘娘何时有了心病,还将自己拖成了这副模样。
得到丹嬷嬷的应允,宋晚晚
乖巧的又回到了侧殿,这次她没有闹也没有吵,因为她开始睡觉。
左右闲来无事,坐在那里又太过于无聊,还不如睡觉来的痛快,估计等她睡醒了,顾言之就能到了。
彼时,御书房。
皇帝与顾言之相对而坐,桌上摆着一盘棋局,顾言之执黑子,皇帝执白子,棋盘上厮杀激烈,黑白二子势均力敌。
皇帝的眉头都要皱成川字形,顾言之却是岿然不动,还有着一种闲庭信步般的悠哉,与皇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皇帝的白子落下时,顾言之嘴角轻轻抿起,黑子随之而落,“皇上,您要输了。”
随着这句话,皇帝这才发现自己入了陷阱,虽是拼命补救,但也并未力挽狂澜,只能无奈认输。
“好啊,几年不见国师的棋艺又精进了许多,朕可是拍马都要赶不上了!不仅是朕,怕是连几位圣手也未必能及国师。”
顾言之谦虚道:“皇上每日日理万机,操心的是国家政事,关心的是家国天下,君子六艺自然疏忽,而言之每日在国师塔不理俗事,自然对此道多有钻研。与皇上的胸怀天下相比,言之有此成就不值一提。”
“国师此言差矣。”皇帝不赞同的看着顾言之,夸道:“国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精通五行八卦推演之术,君子六艺也是手到擒来,本就是万中无一的优秀,宋国也是有国师日日祈愿才能如此顺遂,国师之功功在千秋,朕
心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