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带着曹刘返回长安!

  曹操的投降,倒是给了董武不少方便。
  徐州等未攻陷地区,纷纷上交降书归降。
  幸好这次,董武见损失控制在了彭城,所以徐州其余各地都是完好。
  不过,徐州的情况并没有好到哪里去。
  曹操之前攻打徐州的时候就没有少屠城,所有人口也不多。
  曹操接手徐州也没几年,所以并没有恢复到陶谦的时期。
  陶谦虽是诸侯,但在徐州这一块却算得上是个好官,可惜徐州被曹操惦记上了。
  上面的青州更是一滩烂泥,这还是曹操治理了一段时间的结果。
  不过这也没有办法,黄巾之乱的时候,青州是破坏最严重的一州。
  纵使有袁绍、曹操二人的努力,也就现在半死不活的样子。
  现在战事基本已经定下来,接下来便是重建大汉。
  打江山容易,可守江山难。
  其实他有很多选择,比如刘协、刘备、曹操,他们都可以委以重任,可是都不行。
  曹操、刘备就不用说,放他们出长安就是放虎归山,至于刘协,他的身份更加特殊,他相信刘协,可没有人会利用他的身份。
  为了这事,这一路返回长安的路上,可废了他不少脑细胞。
  安顿完曹操他们一族后,董武马不停蹄地直接去了贾诩的府邸。
  看到刚刚返回长安的天子,贾诩微笑着迎了上去,躬身施礼,说道:“臣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董武点点头,问道:“文和,别贺喜了,这一下拿下荆州、兖州、豫州、徐州、青州,还有一个快要归降的交州,朕现在老细胞都不够用了。”
  董武的语气带着疲惫,眉宇间透出几分忧愁。
  对于辅佐这个主公,贾诩还是挺欢喜的,毕竟辅佐董武,比他在其他人麾下轻松。
  而且偶尔写写他的小八卦,他也不反感,只要不是反面教材,基本不会去理会。
  这一点,贾诩附和他胃口。
  他担心的就是君臣之间的不信任,所以之前每次行动都是小心翼翼。
  而对于眼前的主公,你要不要越过底线,基本都不会放在眼中。
  “陛下,这个简单。”
  “你只需要将各州的官员相互调换即可,若是有做不好了,陛下再从科举中的新科进士替换掉他们。”
  “可能前提他们会消极怠工,可后面就不一定了。”
  “而且如今天下初定,百姓也不想看到打战。”
  董武点了点头,自己怎么没有想到这么简单的方法。
  "幸好有你文和在。”
  “对了,这次随我们回来的还有一个,此人名为诸葛亮,其内政之才不输你。”董武说道。
  “哦?那我倒要见识见识!”贾诩笑道。
  董武立刻派人把诸葛亮领到大厅。
  片刻后,一位白衣儒雅男子迈步走入大厅。
  诸葛亮向两人抱拳一拜,朗声说道:“草民诸葛亮见过陛下、贾相。”
  “孔明免礼,快快请坐。”董武连忙摆手。
  “谢陛下。”
  贾诩望着诸葛亮,卧龙之名他自然听说过。
  天子将诸葛亮带来,就是安排他的工作。
  可是三省六部已经御史台都有人占了,这个孔明要往何处安置呢?
  贾诩微眯双眸,思虑许久。
  ”陛下,容臣与诸葛先生单独谈谈可否?“
  “嗯,也好,朕去里书房看看,不知这段时间你有没有出新作。”董武笑道。
  “陛下,并没有!”
  这段时间,朝廷基本就是靠着三省六部运营,贾诩公事都忙不完,哪还有哪些时间去搞话本子。
  况且自从当了三相之一,他就已经封笔了。
  “真遗憾。”
  说罢,董武便离开了这里。
  没了董武这个天子在,周边的气氛倒是缓和了不少。
  虽然董武在他们面前没有天子的架子,可毕竟是天子,他们做臣子必须顾及天子的威严。
  “贾相,你那本《国力论》,孔明读完后颇为惊讶。”
  诸葛亮微微颔首,目光中透着敬意,语气中充满了诚恳。
  他继续说道:“书中不仅深入剖析了国家的经济与军事之间的关系,更是将治理之道与百姓之安紧密相连。每一条论述都言简意赅,却又蕴含深邃的道理,令人读后有所领悟,醍醐灌顶。”
  “您对国力的独到见解,恰如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了治理之路的方向。尤其是在当今动荡的天下,您提出的以民为本、重视农业、兴业强商的理念,正是我们当前急需采纳的良策。”
  “贾相的博学与深思,让我深感佩服,若能共同施行这些治国良方,必将有助于实现天下的长治久安。”
  贾诩摇了摇头,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谦逊:“诸葛先生,您所说的这些成就,并非我一人之功。其实,这一切的灵感与启发,皆源于我们天子的高瞻远瞩。”
  他继续说道:“陛下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常常展现出独特的见解,特别是在百姓安危与国家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上。”
  “正是他的思维方式,促使我对《国力论》的论述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我所提出的治国良方,更多的是在陛下的指引下形成的。”
  诸葛亮微微颔首,深感贾诩的谦逊。
  同时也能从贾诩语气中看出董武的不一般。
  昨日进城的时候,诸葛亮就被长安的繁华惊呆了。
  至少的洛阳恐怕不及一二。
  昨日他诸葛亮还可以出了门,而且董武并没有派人监视他,这让他感觉到了董武的自信。
  不过走在长安的街道上,他也明白了董武为何这般自信。
  看着周边的一切,他仿佛自己做了个梦,来到了一个繁花似锦的盛世。
  阳光洒在青石铺就的街面上,映出斑驳的光影。
  两旁的商铺鳞次栉比,色彩斑斓的绸缎、陶瓷、珍珠等琳琅满目的商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吸引着路人的目光。
  街上,行人川流不息,男女老少皆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声声入耳,像是一曲悠扬的乐章。
  孩子们追逐嬉闹,欢乐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仿佛连时间都在这一刻停驻。
  这一切让诸葛亮不由得停下脚步,深吸一口气,感受到空气中混杂着花香与食物香气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在街口,一座宏伟的建筑矗立在眼前,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势非凡。
  那正是长安的集市,四周围满了人,热闹非凡,令人不由自主地想要靠近。
  诸葛亮走入集市,耳边响起了乐器的演奏声,悠扬的琴声与悦耳的笛声交织在一起,如同一幅动人的画卷。
  他看着那些商贩,热情地招呼着顾客,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仿佛对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满了希望与激情。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