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信心和希望

  一个多小时后,车子开进了某个占地不小的种植园。
  到了这里,终于能看到成片的绿色了,不再是乏味的土黄色。
  虽然都是些小树苗,但是也比黄沙漫天的景象强多了。
  车子在种植园里七拐八绕,最后在一片建筑群前面停了下来。
  车还没停稳,邹文岚就迎了上来。
  “江老板,真是抱歉,今天有一批培育的树苗要移交给地方的育林队,必须要我当场核验签字,并非有心怠慢……”
  邹文岚脚上的雨靴还沾着泥巴,肩膀上也有扛物品留下的印记,看来是亲自动手干活了。
  “邹教授,咱们就不兴这些客套话了,方便带我们参观一下吗?”江飞宇问道。
  “当然方便,里面请。”
  邹文岚热情地在前面引路,江飞宇三人抱着好奇的心态跟上。
  在邹文岚的带领下,几人把整个培育基地参观了个遍。
  整个培育基地还是挺大的,占地几千亩。
  不过,百分之90以上区域都是室外育苗区。
  核心区域是中心的那片建筑群,包含了工作区、实验室、育种室、育苗室、移苗区、宿舍、食堂等不同功能建筑。
  整个基地,由邹文岚和另外两个老教授作为主要负责人。
  另外,还有十多个教职工和几十名研究生在此轮换工作和学习。
  当然了,仅仅靠他们几十号人也不可能种植几千亩地。
  像碰到各种植株需要移栽时,他们也会在附近村庄临时雇佣当地人帮忙。
  整体来说,这里的日常工作还是很幸苦的。
  碰到人手不足的时候,连邹文岚这么大年纪的人也要动手干活。
  就江飞宇沿途碰到的研究生,各个晒的跟个老农似的,穿得也很普通。
  你很难从外表看出,这是些以高学历著称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跟那些在办公室里养尊处优的“专家”相比,他们的专业能力更加让人放心。
  整个基地的核心工作,主要还是体现在抗旱植株的选育和大规模种植技术研究上。
  不同植物在自然界的生长过程中,因为各种环境的影响,极小概率下会产生突变的植株。
  这种突变的植株可能具有某方面的特性,比如抗旱、抗冻、植株高、抗倒伏……
  育种培育的方向,就是人工模拟环境诱导产生突变。
  然后,将具有需要特性的植株种子选出来,通过杂交培育获得具有多样特性的良种。
  最后环节,就是实验大规模种植的技术了。
  干旱地区缺水,如何提高水的利用率是永恒的课题。
  同时,也要考虑地方生态平衡的问题。
  比如,瓜类植物吸水量大,但是对固土培沙的作用不大。
  你一片地区全部种植,肯定是不行的。
  按照邹文岚的介绍,整个基地目前在培育的植物种类高达167种,能列入农作物的有32种。
  人家这里毕竟是个享受财政扶持的国家级实验室,培育的主基调还是物种的多样性。
  目前,他们这个实验室
  拥有各类专利技术63项。
  邹文岚表示,只要江飞宇愿意在地方投资,这些专利技术都可以免费授权使用。
  需要的作物种子,实验室也能平价提供。
  你可能会疑惑,知识产权免费,反而是一些种子要收费?
  对于邹文岚的团队来说,他们研究的技术,只有在干旱地区推广才有意义。
  能够造福地方老百姓,也是他们从事这份事业的意义。
  否则,这些技术烂在手里连废纸都不如。
  至于种子收费,那是因为他们培育种子会产生损耗。
  合理的收费,也是为了实验室能长久运行下去。
  不得不说,这群农业科研人员是高尚的。
  他们研究技术出来,首先想到的不是搞钱,而是推广出去。
  种植实验大棚这边,入目所见都是各种瓜果蔬菜。
  江飞宇随手摘了个西红柿,在衣服上擦了擦就往嘴里塞。
  一口下去,汁液飞溅,是小时候熟悉的味道。
  江飞宇一边吃,一边请教道:“邹教授,我有点不明白,既然你们的技术是成熟的,也多次验证过是可行的,向普通老百姓推广的难点在哪里?”
  邹文岚解释道:“普通农户种植,最大的瓶颈是水资源的缺乏,咱们这边不仅缺水,有些地方深井打出来的水都是苦涩的,必须要专门的设备进行过滤,否则很难直接用来灌溉……”
  接着这个话题,江飞宇提问道:“那么,大规模种植需要的水,从哪里来呢?”
  “
  其实,咱们这里只是平均降雨量少,并不是不下雨,通过蓄水池可以积累不少雨水,冬天也下雪,雪也是很好的水来源……”
  “另外,抽地下水也能作为一种补充,利用我们的灌溉技术,对水资源的需求比传统农业需水量少很多,技术上完全是可行的。”
  确实,普通农户负担不起初始的种植投入。
  蓄水池建设,过滤设备采购,灌溉管道铺设,种植大棚采买……
  这里面,有几样是普通农户能搞得起的?
  所以,邹文岚才想从外面招商引资进来大规模试种。
  而且,零散的几户种植并不能形成产业集群规模,无法吸引客商过来采购。
  归根结底,种出农产品只是第一步,能够卖出去才能形成闭环。
  一旦种植成功,老百姓看到种植能产生收益了,自然会敢于尝试。
  无论是几户一起合股种植,还是找银行贷款,办法总比困难多。
  忽然,江飞宇看到不远处很多人在劳作。
  有在挖树苗的,也有给树苗裁剪打包的,剩下的在搬运装车。
  江飞宇问道:“他们就是邹教授您之前提过的育林队吧?”
  “是的,他们就是地方育林队的人,既有专业育林工作者,也有土生土长的农民。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治沙人。”
  “你可别小看他们,虽然他们中很多人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却跟这片沙漠打交道几十年了,用汗水总结出了诸多的治沙办法
  。”
  江飞宇顿时肃然起敬。
  他上辈子曾经看过一篇报道,正是关于毛乌素沙漠治沙的。
  几辈人接力,让沙漠变成了瓜果飘香的绿洲。
  正是看过这篇报道,江飞宇才对来这边投资有信心。
  江飞宇站上一块石头,指着远处的一抹浅绿色问道:“那边就是他们治沙的成果吗?”
  邹文岚介绍道:“那边是三北防护林4期的成果,前年才栽下的树苗,等再过几年,也能长成碗口粗的小树。到那个时候,一颗树就能改善十多平方米的水土。”
  看着远处那抹浅绿色,江飞宇似乎看到了希望。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我们一样。
  愿意花上71年的时间,在13个省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去种树治沙。
  这才是大国该有的担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