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与众从容对,情如累卵危上
赵旻微微1笑:“程公勿忧,旻自有对策,保证天子无话可说。”
程昱焉能放心?
其人再次提醒:“主公虽舍命救驾,然天子却仍猜忌主公,主公应以谨小慎微为上也。”
赵旻正色道:“程公之言,诚忠言也,旻铭记于心。然程公勿忧,旻可保证,天子必无言以对。”
程昱抱拳叹道:“主公务必慎之!”
赵旻颔首后,向程昱告辞。
自始至终,他都未再次问曹洪,荀彧何以得知天子秘诏之事。
因为,他已通过曹洪的反应,得到了准确答案。
这两个问题,实则是同1回事。
于是乎,结合杨彪的反应,赵旻已从侧面了解到,荀彧对自己的态度如何。
所以,他需要尽快找到这位高人,帮自己解决另1桩天大之事。
恰好,时已近午。
赵旻1边避让着行人,1边向宫城附近的尚书台驰去。
行至彼处,赵旻刚好与荀彧打了个照面。
其人滚鞍下马,深深1揖:“文若先生,旻欲请先生赴杨公府上用饭,未审钧意若何?”
赵旻在许都人生地不熟,只能依靠另1个未来老丈人杨彪。
荀彧当然很快便想通此节,其人心中微微泛酸,再次为自己只有1个女儿而深感遗憾。
其人暗暗唏嘘,表面上却微微1笑,欣然颔首道:“如此,有劳从文引路。”
杨彪这几日心情颇佳,胃口也好了许多。
所以,许都杨府的饭食,自然就比华阴杨府丰盛。
待气氛欢洽之时,赵旻向荀彧作揖道。
“文若先生午后可否移驾,随旻至军营1行?”
荀彧颔首笑道:“可也。天子已赦诸君之罪乎?”
杨彪呵呵1笑,对荀彧讲述了1遍赵旻借向天子请示开府之机,将曹操麾下异姓众臣收至赵旻卫府之事。
荀彧捋须微笑:“是以,从文欲借某之力,劝诸君转投卫府?”
赵旻起身作揖。
“文若先生,而今关中隐患良多,河东危机4伏,而许都暗流汹涌,此外,河南郡百废待兴,豫州诸郡国人心不稳,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旻麾下文臣不足,兵微将寡,故而需倚仗曹孟德故臣之力,助旻安定4方,解黎庶倒悬之苦,还大汉朗朗乾坤。”
赵旻说的虽然也算实情,但情况远没有如此夸张,他只是想让荀彧多卖卖力,以便顺利说服曹操那些异姓故臣而已。
在经过敲诈曹洪1事后,赵旻认为,招揽曹操故臣这项工作难度将相当大。
荀彧轻笑道:“也罢,既然从文盛意拳拳,某便尽力而为。”
荀彧心如明镜。
4年前天子东逃出关时,沿途汉臣便有多人离世。
而刘协定都许都之后,这34年间,曹操又杀了不少汉臣,如今岂止是赵旻乏人,便连大汉朝廷,也空缺出大量职位。
不但人才拔擢、选举制度亟待改革,而且在曹**后,许都的政治生态和执政方式也急需改善。
所幸赵旻及时开府,总算弥补了部分执政真空区域。
但是问题又来了。
赵旻是卫将军而非3公,虽然其人实际拥有4州之地,但其人准备如何与天子分权而治?
对此,荀彧忍不住陷入长考。
赵旻当然不会告诉荀彧,他根本就不想给刘协分权。
因为以刘协偏狭的性格,其人不瞎折腾才怪!
而天下人心思定,早已经不起折腾。
最起码,从刘协盯上曹洪财产这1点就能看出,刘协1定不同意撤征口赋和算赋。
然而,大汉恰恰是亡于这两项苛捐杂税!这两税导致东汉土地兼并严重,老百姓活不下去,不反才怪!
刘协距黎庶太远,又未亲自执过政,他根本不了解民间疾苦。
如今亩产本就极低,凉州等边地更是采用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式,遑论土地兼并严重…
在此背景之下,若朝廷仍征口赋和算赋,地方豪族再将这些杂税转嫁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黎庶…
本已渐趋稳定的乱世,不再次揭竿斩木、群起反抗才怪!
汉灵帝刘宏为修宫殿,每亩田加征1钱,结果造成天下皆反。
1直居于深宫的刘协,又是中山狼性格,其人能比刘宏好多少?
本来,赵旻以为刘协有晋文公之潜质,结果…刘协虽然忍辱负重,却只关心权力游戏,根本不关心黎庶!
综上所述,赵旻决不会分给刘协任何执政实权,名义上的赏罚归天子,便已是赵旻底线。
将这1思想落实到举措上,赵旻的做法便是参考明代内阁制,以尚书台执政,将刘协彻底架空!
如此1来,谁也不能说赵旻专权,因为赵旻不掌执政权,只掌兵权。
兵权,当然是包含募兵、管兵、练兵、养兵及领兵、用兵的全套体系。
该体系仍仿照曹操的中军制。
这就是赵旻所谓的军政分离制,1言以蔽之,就是将政和军彻底剥离。
太尉牛吧?然而1旦太尉管不了军队,还牛得起来吗?
当然,赵旻可以将这套制度定义为:天下未定之临时制度。
待天下1统之后…
那时的赵旻,还用再苟吗?
虽然赵旻无代汉之心,但届时立刘家何人当皇帝,将由赵旻做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赵旻秉承的观点。在儒家中,赵旻更喜欢务实的孟子。
在大方向上,赵旻与杨彪、荀彧等1众汉臣们理念相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赵旻前世常年伴君,统战思想已深入其人骨髓。
赵旻则忍不住开始思索,自己下1步应如何开展并扩大统战工作。
于是乎,荀彧和赵旻2人各自打着小算盘,1时间,此处竟然陷入了沉默。
杨彪端坐抚须,含笑不语。
赵旻对曹操麾下故臣之做法,释放出强烈的政治信号。
在老头儿看来,赵旻虽然腹黑,格局胸襟却极宽广。
因此,老谋深算的杨老头儿,焉能看不出赵旻如此做的深意?
老头儿认为,赵旻浑不似曹操那般猜忌,甚至用人不拘1格之程度,犹在曹操之上。
其实…赵旻只是在效仿李世民而已。
李世民的许多得力干将,都来自于强敌麾下。
何况赵旻对曹操麾下异姓众臣知根知底,这些人绝对都可大用。
荀攸、贾诩、张辽、徐晃…这些牛人自不必说,就连名声最不显的赵俨,那也是个全能战士,多次立功不说,还在曹魏曹叡朝做到了司空。
决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荀彧最先回过神。
“从文,某等何时启程?”
赵旻当即回过神,其人站起身,抱拳道:“文若先生,此刻便启程如何?”
杨彪也站起身,抚须笑道:“从文,许都如今暗流涌动,你当尽快行动才是。惟其如此,方可安抚许都人心。”
荀彧明白,杨彪其实是在提醒自己。
行礼后,荀彧随赵旻出门,向北军军营驰去。
2人1路无话,及至军营辕门,赵旻有些吃惊,但1切又在其人预料之中。
北军5校军营,由于曹操近乎于全军覆没,其中当然已无曹氏兵卒。
北军5校是指北军5营禁兵,共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5营。
其中屯骑、步兵和射声为汉军骑、步、弓3军,越骑、长水为归化胡骑。
因汉末编制混乱,所以,本书仍按5个百人屯1曲、2曲1部、5部1校为准。
所以,1校,也就是1营,加上各级军官为5千余人。
让赵旻吃惊的是,军营内林立的望楼上满是放哨的弓兵,甚至还有几具处于备战状态的井阑车,而辕门处刀车、鹿角、拒马齐备。
整个军营,俨然处于如临大敌的戒备状态。
1切又都在赵旻预料之中。
因为军营中主将是赵云。
赵旻仍穿戴朝服,所以并无兵卒发起攻击,当然,赵旻也进不去。
其人取下腰间金印紫绶,向守门曲军侯抱拳道:“有劳军侯通传,卫将军赵从文求见子龙将军。”
【作者题外话】:赵旻对刘协反击的第1步部署完毕,随之而来的是第2步。
赵旻的目的,是在不与刘协正面对抗的情况下,彻底打压刘协的膨胀心态。
简言之,赵旻对刘协的做法为:你大爷曹操虽然走了,但老子就是你新来的大爷!刘协你少给你大爷我蹦跶!
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本章简述1下曹魏的军制。
汉魏的军制体系可以分为地方军和中央军。地方部队称作“州郡兵”,中央部队根据屯驻位置的不同,分为“外军”和“内军”。
外军指代屯驻重镇(邺县、许县、长安)的驻兵;内军则指代拱卫京都(洛阳)的驻兵。内军即中军。
关于曹魏的中军制度,何兹全、黄惠贤等学者曾有详细论述。
《3国志》有纪、传而无表、志,因此想要研究职官系统,1般需要参考《续汉书》、《晋书》与《宋书》。
幸运的是,《晋书》与《宋书》(南朝刘宋)对曹魏的中军制度有1定的描述。虽然因为年代久远,其中不免存在疏漏错误,但大体框架完整。
简言之,曹魏的中军系统由3部分构成。其1是中领军、其2是中护军、其3是骁骑、游击将军。
骁骑将军、游击将军,并汉杂号将军也。魏置为中军。--《晋书职官志》
中领军是中军系统的首脑,负责控制中垒、中坚、武卫3营与5校尉营。5校尉营即东汉的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校尉,5校尉在东汉隶属北军系统,汉末负责卫戍天子,在曹魏则隶属中领军。
魏始置领军,主5校、中垒、武卫3营。--《宋书百官志》
中护军的职能相对单1,负责“主武官选举”。可以视作配合中领军工作的辅助职务。
魏初因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宋书百官志》
骁骑、游击将军的情况更特殊,只被记载为“领营、功高者居之”,至于具体所领何营,则语焉不详。可知其地位应低于领军与护军。
魏世置(骁骑将军)为内军,有营兵,高功者主之。先有司马、功曹、主簿,后省。--《宋书百官志》
虽然曹魏中军的大体框架如上描述,但在不同阶段,领军、护军的职权是在不断变化的。
比如负责“主武官选举”的中护军,按理应该只具备人事职能,但实际在齐王时代(239-254),护军的权力极大扩张,开始“总统诸将”,与领军分庭抗礼。其原因不外乎彼时担任中护军者,是权臣司马懿之子司马师。
两汉时代,负责处理国政的机构(3公9卿系统)被称作外朝,负责服务皇帝的机构(将军、侍中、尚书)被称作“内朝”,也被称作“中朝”。
在此背景下,侍中、中常侍这类职务,便可以视作君主的贴身文秘,他们的职务也确实是“顾问应对”(见《续汉书百官志》)。
换言之,中领军、中护军这种带“中”字的头衔,其实就是指执掌京师禁军的武官。
有鉴于中军职位的特殊性,曹魏1朝,绝大部分中领军、中护军与骁骑将军,均是由曹氏子弟、姻戚或乡党担任,罕有例外。
曹魏有记载的中领军,最早是史涣。
史涣是谯沛子弟,“太祖初起,以客从”。“客”在两汉是1个带有强烈人身依附关系色彩的词汇,可知史涣属于完全听命于曹操的心腹爪牙。
沛国史涣与(韩)浩俱以忠勇显。--《魏书夏侯惇传》
太祖初起,(史涣)以客从。--王沈《魏书》
领军职务诞生于建安之初,按《晋书》描述,当在建安4年(199),即吕布覆灭之后、官渡之战爆发之前。
中领军将军,魏官也。汉建安4年,魏武丞相府(误,建安4年当为司空府)自置。--《晋书职官志》
在制度草创阶段,史涣被称作“中军校尉”,经过长期历练,得到了曹操的信赖,建安十2年(207)“转拜中领军”。
太祖初起,(史涣)以客从,行中军校尉,从征伐,常监诸将,见亲信,转拜中领军。--王沈《魏书》
建安十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置长史、司马。--《宋书百官志》
领军负责总统曹操禁卫,因此这1职务被牢牢掌握在谯沛子弟手中,1般由诸夏侯曹氏担任。
史涣之后,中领军的职务分别由曹真、曹休、夏侯尚、夏侯楙、夏侯琳、桓范(谯沛人)、曹羲等曹氏宗族或姻亲担任,这1传统1直延续到高平陵之变时(249)。
曹魏有记载的中护军,最早是韩浩。
韩浩是司隶河内人,并非谯沛出身,不过他是夏侯惇的部曲,“领兵从征伐”。夏侯惇是曹操的“亲旧肺腑”,在他的保举下,韩浩成为首任中军副官。
夏侯惇闻其(韩浩)名,请与相见,大奇之,使领兵从征伐。--王沈《魏书》
韩浩执掌中军于建安初年,尚处在制度草创阶段,当时其职位还不叫中护军,而叫“护军”。建安十2年(207),改称中护军。
太祖善之,迁(韩浩)护军。--王沈《魏书》
(韩浩)遂从(曹操)破柳城,改其官为中护军,置长史、司马。--王沈《魏书》
韩浩之后,中护军依次由曹洪、王图等人担任。
《道机经》,唯以此为至秘,乃云是尹喜所撰。余告之曰:“此是魏世军督(中护军)王图所撰耳,非古人也。”--《抱朴子内篇》
鉴于护军的重要性低于领军,因此偶尔可以由谯沛子弟之外的人物担任。比如建安2十年(215)曹操讨伐汉中张鲁时,中护军竟然由牵招担任。
(牵招)从平汉中,太祖还,留(牵)招为中护军。--《魏书牵招传》
牵招是刘备的“刎颈之交”,而刘备当时(215)正雄踞蜀中,窥伺汉中。
(牵招)与刘备少长河朔,英雄同契,为刎颈之交。--《孙楚牵招碑》
像牵招这种出身背景也能担任中护军,可见护军在建安年间(196-220)的权力应该十分有限,大抵局限于“主武官选举”的范畴,很有可能没有领营(掌兵)的资格。
骁骑将军这1职务的相关记载较少,只被《宋书》描述为“领营、功高者居之”。
从史源角度推断,它有可能源自曹操的故职“骁骑校尉”。
(董)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魏书武帝纪》
汉魏时代,将领晋升之后,新的职官也往往保留着旧的前缀。
比如皇甫嵩从“左中郎将”晋升为“左车骑将军”(见《皇甫嵩传》)、朱儁从“右中郎将”迁“右车骑将军”(见《朱儁传》)、诸葛亮从“军师中郎将”晋升为“军师将军”(见《诸葛亮传》)、刘封从“副军中郎将“晋升为”副军将军”(见《刘封传》),皆属此类。
既然骁骑将军“领营”,那他应该与中领军类似,主要由曹氏子弟担任。
建安年间出任过骁骑将军者,有曹仁、曹彰,明帝时又有秦朗(曹操养子)。从可见史料推断,它基本属于曹氏禁脔,但地位低于领军与护军。
至于游击将军,虽被《晋书》归入曹魏中军系统,但相关记载甚少。
出任过游击将军者,有5子良将中的乐进、卞太后之侄卞兰、陈群之子陈泰,不过在他们的履历中,基本找不到执掌禁军的线索。
有鉴于此,《宋书》未将其归入魏世中军之列。学者黄惠贤在《曹魏中军溯源》1文中也将游击将军排除在外,略而不谈。
本章暂且简述至此,关于中护军权限的扩张、正始之变(即高平陵之变)后的变化,下1章再谈。
今日会议较多,本章纯以手机码字,晚上可能有应酬,故而第2更半夜才会奉上。
请诸位大大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