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农闲发明忙,偷闻佳人香3
荀彧那老仆的声音,骤然在书房外响起。
“主君,光禄勋求见卫将军,其人称皇后欲在光禄勋府暂住数日,请卫将军护卫。”
荀彧微微愕然,但其人很快反应过来。
“请光禄勋…不妥,某去迎光禄勋。”
这时代虽没有“国丈”这个说法,但好歹伏完也是天子的老丈人,便是荀彧这个实际上的丞相,也不敢托大。
至于卫将军…赵旻这个伏完的“女婿”当然更不敢托大。
于是乎,荀彧、赵旻2人匆匆走到正堂。
那老仆当然不可能让伏完等在门外。
双方3人见礼、寒暄后,伏完向赵旻微微1笑。
“卫将军,今皇后有孕在身,老夫深恐有半点闪失,故不得不请卫将军负护卫之责。”
说实话,赵旻对此求之不得。
因为皇后既出宫,伏梦1定陪同。
荀彧却对此略有微词。
“光禄勋,此事恐于理、于礼皆不合也。”
伏完深深1叹,1对白眉几乎蹙成1团,对荀彧抱拳道。
“荀令君有所不知,今上自纳步贵人后,便颇有些冷落皇后,皇后于宫中郁郁寡欢,便向今上提请,欲至老夫寒舍暂住数日散散心。”
荀彧释然。
“原来如此。也罢,宫中过于凄清,确不利于皇后身心。然则,皇后为何令卫将军护驾?”
伏完紧紧蹙着白眉,苦笑不已。
“荀令君,步贵人之所以进宫,皆因卫将军之故也,皇后焉能毫无怨气?”
1向辩才无碍的荀彧,登时无言以对。
赵旻在心中疯狂给老头儿点赞。
瞧瞧人家那神逻辑!牛!
赵旻心中作是念,俊脸上却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笑容。
“光禄勋,旻实不知此事竟会如此,此实乃旻之过也!”
荀彧捋须叹道:“既如此,卫将军便当面向皇后赔罪,切记不可使皇后动怒,以免动胎气。”
赵旻心中对皇后伏寿颇为好奇。
他自进许都至今,已有4个多月,却始终未曾见过那位神秘无比的伏寿。
天可怜见,便是后世男女大防极严的明清,也不至于如此吧?
所以,1想到能亲眼见见伏梦之主,赵旻心中便有些激动。
老子必须凭3寸不烂之舌,说服伏寿放宝宝出宫!
于是赵旻笑道:“荀令君,实不相瞒,旻自进京至今,尚未得睹皇后真容。”
荀彧极为愕然。
“卫将军负责宫防及殿防,竟从未见过皇后?”
旋即,荀彧欣慰1笑。
“卫将军主动避嫌,此事殊为可嘉也!”
赵旻听出来了,荀彧之前肯定经常见伏寿,也就是说,伏寿并不刻意避开大臣…
反之,伏寿是在刻意避开自己?为什么呢?
老子似乎与伏寿那个小娘子无冤无仇吧?
好吧,绿茶师除外…
赵旻对伏寿愈发好奇。
伏完眼神中闪过复杂之色,起身抱拳道。
“卫将军,请。”
赵旻表面无比淡定、心中万分激动地站起身,抱拳还礼。
“光禄勋,请。”
这对关系怪异的“翁婿”虽并辔而行,1路上却皆未开口。
尽管明显可看出,装上马蹬后,伏老头儿骑马更加舒服。
待2人行至光禄勋府,赵旻便令随同的1屯亲卫布防,又遣屯将,也就是百人将请赵旭前来坐镇…
顺便给这些饿了1早晨的亲卫们,带来热腾腾的肉包子。
赵旻昨夜没闲着,他手把手,教杨府庖丁、中军养卒发面、和面、蒸包子。
虽然在古代,包子的学名是馒头,而且据说是诸葛亮征孟获时发明的。
伏完领路,赵旻亦步亦趋地随老头儿来到后宅。
伏完停在院门,对赵旻抱拳。
“阿旻,小女便在其中,请。”
赵旻1怔:“大人不进去?”
伏完微微摇头,眯起老眼:“小女欲与阿旻密谈。”
赵旻心中泛起嘀咕。
伏寿那小娘子…莫非真要与老子掰扯掰扯?
也罢,步练师之事,老子确实欠伏寿1个解释。何况还有宝宝为老子、伏寿居中斡旋,不至于撕破脸。
赵旻向伏老头儿抱拳后,便大踏步走进后宅。
其人朗声道:“臣赵从文,求见皇后。”
伏梦的声音从后宅正堂传来。
“卫将军请进。”
赵旻心中1喜:宝宝果然也在此。
其人彻底放下心,大步流星向后宅正堂走去。
只见正堂中的胡床上,端坐着1名衣着华贵、气质雍容的29贵妇。
赵旻1见那贵妇,便瞬间瞠目结舌。
白马城外,乌巢泽北。
白马县农夫们在陈留匠人们带领下,1边用铁锨、锄头和镐头清淤、开渠,1边兴高采烈地聊着天。
“卫将军真乃神人!”
1名农夫兴冲冲地将腥臭的淤泥铲上独轮车,口中附和道。
“若非卫将军,仆实不知,此等腥臭淤泥,居然为上等肥。卫将军不但可清淤泥,尚可为庄稼施肥,确属神人!”
“还有那引水之器,若非此物,灌溉葵菜难上加难。”
“此外,卫将军于农闲、未上冻时修渠,且有粮为酬,不但可解仆等乏粮之急,还可解决今后灌溉,卫将军对仆等,可谓恩重如山!”
“卫将军爱民如子,某等当为卫将军建生祠!”
由于赵旻1心顾念官渡受战乱的黎庶,所以此地黎庶对赵旻极为爱戴。
而且赵旻充分发挥其人工程建设的长项,兴修水利之余,尚可完全利用淤泥做有机肥,节省了农夫们施肥精力。
至于赵旻兴修水利的意义有多大,此时1众农夫7嘴8舌地为赵旻歌功颂德,便是明证。
而类似情况,绝不仅仅发生于官渡。
关中3辅、北地郡、洛阳、河东郡、河南郡其他县,类似的1幕幕都在上演。
凡是曾饱经战乱摧残之地,以及目前正大力推行屯田之地,当地黎庶们,皆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而就在此时,1人3马、匆匆传递军情的赵虎部精骑,在颖川境内,迎面遇上了颜良、赵云的两路大军。
而巧合的是,无论颜良还是赵云,都认识这名曲军侯。
计划在荥阳分道扬镳的颜良、赵云和徐晃,此时仍在并辔而行。
所以,当那曲军侯率1屯部曲疾驰而来时,颜良和赵云2人皆同时1怔。
“阿贲!”
“阿贲!”
颜良和赵云同时喊住那人。
那带回军情的曲军侯,名为赵贲,同样是赵氏子弟兵。
“吁…!”
赵贲利落至极地勒住3匹马,旋即滚鞍下马,分别向颜良、赵云、徐晃3人行礼。
随后,其人自怀中取出厚厚1卷简册,高举过顶,呈向自家2主君赵云。
“2主君,此乃中垒校尉、杨主簿亲笔所书之军情,请2主君过目!”
赵云接过这卷沉甸甸、被汗水浸湿的简册,仔细查验被小心包裹好的泥封后,便迫不及待地将其展开。
赵云匆匆看罢,长长出了口气。
不待颜良发问,赵云便将简册递了过去。
“前将军请看!”
颜良眯起眼匆匆读了1遍后,嘿嘿1乐。
其人卷起简册,嘿嘿笑着看向赵贲。
“阿贲,中垒校尉、杨主簿及你家军司马今何在?”
赵贲抱拳:“回前将军,诸位将军及主簿今皆在平阳屯驻。”
颜良“嗯”了1声后,将简册递向荀攸。
“请公达先生过目。”
荀攸看罢,将简册递给刘晔。
“子扬,你且看1看。”
刘晔看后,将简册递给好奇不已的徐晃。
待5人全部看罢,赵云又将简册还给赵贲。
“阿贲,你速将此军情报于卫将军。”
赵贲抱拳后,接过简册,匆匆向南疾驰而去。
不用赵云开口,荀攸便作揖道:“前将军、右将军、武卫中郎将,某等稍作停留,商议1番如何?”
【作者题外话】:本章要介绍的内容不多。
伏皇后出宫暂住之事,其实在两汉不足为奇。
淤泥也确实是天然的有机肥。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我们从剑说起。
3国志中几乎无法看到短剑应用于实操中。
书中大部分带“剑”的文字,均为“大将军/太尉”剑履上殿,袁绍按剑怒斥董卓,田畴、邓展、曹丕善击剑等等。
由此可见,剑实际已经沦为贵族赏玩之物。
(曹彰)好乘汗马击剑,此1夫之用,何足贵也?--《魏书十9》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好读书,善击剑。--《魏书十1》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魏书十2》
再来看投掷武器:手戟、撩戟
代表人物:典韦、太史慈、曹操、刘备、董卓、吕布
手戟、撩戟实际是类似投枪的中距离投掷兵器。
几乎所有的东汉军阀,都有使用手戟的记载。
咱们下1章再重点介绍。
再来看弓弩。
代表人物(正面):董卓、太史慈、吕布;
代表人物(反面):孙坚、张济、张郃。
董卓射术精湛,能左右开弓,臂力惊人;
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魏书6》
太史慈手臂奇长,百步穿杨;
慈长7尺7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吴书4》
吕布有辕门射戟之能,名震天下。
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魏书7》
还有3位反例:
孙坚征讨黄祖,被流矢命中身亡;
(孙)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黄)祖军士所射杀。--《吴书1》
张济(李傕、郭汜的好基友)在南阳劫掠粮食,被刘表军士用硬弩射杀,侄子张绣投降刘表;
(张)济屯弘农,士卒饥饿,南攻穰,为流矢所中死。--《魏书8》
张郃在木门道惨遭诸葛亮埋伏,被1箭命中右膝,伤口感染而亡。
(张)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魏书十7》
综上,环首刀、马槊、撩戟、弓弩等即汉末3国兵器的典型代表。
目前3国题材影视作品中、广泛传播的兵器形制,往往严重失真。
1种是以元末明初的《3国演义》为蓝本。
当中充斥着大量历朝历代混杂流传的“小说情结”和“武侠思维”,类似青龙刀,丈8/铁戟蛇矛,龙胆枪,方天戟1类的怪异兵器层出不穷,几乎到了神魔乱舞的境界。
还有1种是以1994版《3国演义》为蓝本。
94版3国以通俗话本小说为原型,对史实情节的还原自然不能苛求;
但是其服装道具也不尽如人意。
虽然94版深衣、袍服、各种冠冕都完美秒杀10版。
因为94版3国的不少服装道具,实际是从日本借的。
当时日本拍过1部关于中国北宋和西夏的史诗电影,叫《敦煌》,里面的服装道具是参考宋代《武经总要》所制成。
所以就出现了今天老3国连续剧中汉末斗将们,身披辽、宋盔甲甚至日本大铠,观众朋友甚至可以看到老3国的周瑜(洪宇宙老师的演技确实赞,给满分,但咱们只论服饰道具),肩披日式“阵羽织”,头盔上竟然还有“锹形前立”和“吹返”。
好吧,吹返是源于我国没错,但那是隋唐…
更不用提光荣3国志游戏里面那些穿越型立绘了。
10版《3国》服化道甚至还不如经费严重不足、科技落后的94版。
剧中,云某干脆直接看到了明光铠制式的铠甲…
《赤壁》的服装道具和美术水准,是目前3国类电影中的巅峰,没有之1。
剧组云集了史学和考古专家,几乎所有道具均参考两汉文物进行还原和再创作。不过其道具设计思路略偏向西汉,但瑕不掩瑜。
汉末3国(189-220)处在两汉向魏晋过渡阶段,常见的甲胄形制其实相当有限。
西汉常见者,有襦甲、裲裆甲、玄甲。
注意:1说“裲裆甲”流行于3国魏晋时代,仅供参考。
今晚仍有酒局,存稿已写完,但作者的话尚未整理。
11点之前,云某保证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