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所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3

  唯1的瑕疵是:这1整套教材,价值不菲。
  相较而言,学官并不难寻:各郡之中,不乏有诗书传家之士族。
  同时,荀彧将学官单独列为1个体系,俸禄最高的太学祭酒,属中两千石的列卿,教材虽有十3经,但分属于秩真两千石的5经博士教授。
  州学祭酒,秩比两千石,其下州学5经博士,秩千石;郡学祭酒,比千石,其下5经博士,秩6百石;
  县学祭酒,万户以上县秩6百石,其下5经博士秩4百石;万户以下县秩比6百石,其下5经博士秩比4百石。
  所以…
  赵旻恍然大悟。
  大县县丞、县尉等佐2官,俸禄是4百到6百石不等。
  换言之,学官俸禄极高。
  即便赵旻不提,荀彧也1定会主动提出裁员,以便为学官们腾出薪资空间。
  那么问题来了。
  如何对县、郡、州、太学学官进行考核?
  答案是由太常等9卿,司隶校尉、尚书令及御史中丞3独坐,共同派心腹组成督学,每3年对学官进行1次考课。
  考课不合格者,罚俸降级,严重不合格者去其职,由成绩优异之太学生接任。
  当然,太学祭酒、5经博士若渎职严重,不可由毕业的太学生接任,而是由9卿及3独坐公推合适人选。
  那么问题又来了。
  太学、州学、郡学,乃至最基层的县学,仅这区区数名学官,如何教数量极多的学生?
  不怕,这4级学校,还有海量的学吏。
  不同于常设之学官,学吏数量、人选皆由学官指定,协助各级学官开展教学工作。
  当然,前提是学吏数量不能超过规定额度上限。
  有考课制约束,荀彧不担心学官贪腐。
  比如某郡郡学,假设学官报了满编,实则只招收1半,冒领俸禄…
  无妨,考课若能合格,您随意,就当是朝廷划拨的补贴。
  反正朝廷的目的是推广、普及教育,您冒领俸禄的同时还能教书育人,多领些补贴又何妨?
  然则…若不合格…
  您当督学是摆设?
  考课项目,自然是以升学率、考试合格率等硬指标为主,考题由朝廷出,考试则由州刺史负责,学官无法作弊。
  此外,考课中还有1项硬考核:末位淘汰制。
  赵旻对此极为无语。
  荀彧这是在鼓励内卷?
  有这个末位淘汰制在…谁敢摆烂?
  东汉察举制为:2十万户以上大郡,每年仅可举1孝廉,十3州则每年各举1茂才(西汉为秀才,东汉避刘秀讳改为茂才)。
  是以,荀彧这个3学制的主要目的是普及教育,其次才是选拔官吏。
  当然,以上均为概述,若云某详细说明…恐有水文之嫌。
  赵旻看完这数万字的教育体制后,心中只有1个字:5体投地!
  荀彧默默欣赏着赵旻心悦诚服的眼神,捋须自得。
  “阿旻,此学制如何?”
  赵旻抱拳笑道:“大人有经天纬地、匡世济民之大才,使旻佩服至5体投地也。”
  荀彧笑骂道:“阿旻休得胡言!此乃某与太尉杨公、御史中丞刘公、元常兄、宗正刘公、公仁兄、孔北海、公达、伯绪、伯觎、子扬、子敬、长文等高士相商良久所得也。”
  御史中丞是东汉宗室刘渊,孔北海是孔融,伯绪是桓阶,伯觎是卫觊,长文则是陈群。
  其余人不水文。
  所以这是东汉士人的群体智慧结晶。
  不待赵旻提问,荀彧便抚须道:“今、明2年,某等先以兖州8郡为试点,阿旻以为如何?”
  与曹操1样,兖州是赵旻的大本营。
  徐州实际上相当于赵旻委任臧霸、陈登2人割据管理。
  当然,以这两个老农对赵旻的崇拜、迷信程度,他们绝对不可能造反便是。
  也正因此,徐州不适合做试点。
  赵旻欣然颔首:“便如此。然则,大人,此事尚存1极大弊端。”
  荀彧笑着摇摇头:“亦无妨,区区56十万套教材而已。”
  赵旻苦笑摇头:“大人,非此事也,而是兖州近6十万户中,愿送子弟入学者,尚不知有几何。
  是故,大人先印制6万套教材供寒门、庶族及单家子弟读书,如不敷使用,某等再加印亦为时不晚也。”
  寒门、庶族和单家,在这时代指的是地主中的中下层…当然,也还是地主。
  这就好比:乞丐中的王者…他还是乞丐。
  在9品制中,这是对下3品的代称。
  众所周知,9品官人法针对的群体惟有士族。
  曹操家资钜万,曹嵩还是3公,然而…曹操只能被称为寒门。
  汉末魏晋语境下,寒门、庶族、单家,本质上也确确实实都属于士族。
  兖州因兴平年间吕布、陈宫作乱之故,户口同样锐减。
  但经过去年赵旻治理、提前撤销丁税之后,岁末统计丁口时,兖州户数已有近6十万户。
  按照平均1户5口这个普适定律来算,拥有近3百万丁口的兖州,已俨然成为不亚于豫州、荆州的人口大州。
  尽管其中婴童的比例1定相对较高。
  因为撤征丁税、不服徭役之故,是以兖州的这个户口统计数量,相对精准。
  综上,荀彧的意思不言而喻:由朝廷补贴、发放教材,而且今年、明年这两年,学费暂免…
  如今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所以暂时不好制定3学的学费。
  如今兖州全州施行新政尚不足1年,天知道究竟能有多少适龄学生愿入学。
  要知道即便是束发少年,在农户中也算是壮劳力。
  在如今衣食尚且堪忧的大背景之下,有多少农户愿闲置1个壮劳力出来,不但吃白食,还要跑去县城、郡治读书?
  在这1千8百多年前的落后农耕时代,舍得做如此投入的农户,能有多少?
  这终究不是1千3百多年后、生产力已大幅提升的明清。
  即便是明清,穷苦人家能供起读书人的,比例又有多少?
  所以赵旻对此1点儿也不乐观。
  赵旻的目的,只是将教育普及到全部地主阶级,消除地主阶级内部那犹如天堑1般的阶级壁垒、使上古时代直接跃迁至近古时代而已。
  普及教育到普通农户?
  连近现代民国都做不到的事儿,赵旻凭什么做到?
  步子迈太大,小心裆底下!
  要知道,在伟大祖国建立之初,文盲率都高达8成!
  老百姓们衣食堪忧之时,谁会考虑更高层次的需求?
  满清所谓康乾盛世,只是个天大的笑话而已。
  若没有胤禛,大清早就完犊子了!
  荀彧确实有些盲目乐观。
  他只看到了教育成本大幅降低、屯田使黎庶手有余粮,却未曾考虑到,这时代黎庶的抗风险能力有多差!
  勉强温饱与家有资财之间,就好比地球到月亮的距离。
  以伟大祖国的富强国力、人民们艰苦奋斗的不懈努力、大能高士肝脑涂地的殚精竭虑,完成这2者间的跃迁,尚且花费了7十年。
  饶是如此,也依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由是,赵旻不得不出言提醒盲目乐观的荀彧:
  咱们能从全民文盲,进步到9成文盲,这个变化已相当了不起!
  荀彧终究不是穿越者,他不清楚即便在1千7百年后的民国时期,普及教育也依然是1件难比登天的大事。
  赵旻的目标则要理性许多:北宋那种9成文盲的水平,便是理想状态。
  虽然北宋弱归弱,但实际上已是封建时代的巅峰。
  其实,只要跨越那门阀当道的扯犊子时代,赵旻便心满意足。
  王莽头骨被刘协弄丢了不要紧,赵旻若瞎折腾,他的头骨还可以完美替代。
  荀彧闻言,明显有些不甘心。
  他还以为,这只是赵旻定的1个小目标…
  “阿旻,仅此而已?”
  赵旻虽然极为无语,但仍坚定地颔首。
  “大人,若真能如此,旻便是即刻身死,亦心满意足!”
  赵旻的回答斩钉截铁:老子这是终极目标!不是“小目标”!
  荀彧颔首:“暂且如此。此事究竟如何,在兖州试过便知。”
  赵旻忍住翻白眼的冲动,耐心道:“大人,教材不可多印,便是6万套亦恐有剩余。”
  【作者题外话】:伏惟乞请诸君见谅,因为这1章太水了!
  但云某对此也很无奈。
  仅仅9品官人法,若云某想简要介绍前因后果、9品选择标准、针对的人群,都要写至少1万多字…
  万方和维普中,关于9品官人法的中外文献…足足有数千篇!
  外国文献,主要是小日子的。
  小日子对咱们华夏神州的3国历史研究,甚至比咱们的许多小学生强百倍!
  小日子拍摄的《3国志》系列动画电影3部曲,英雄的黎明、燃烧的大江,辽阔的大地,对应的分别是群雄逐鹿、赤壁鏖兵和3足鼎立。
  其虽说是《3国志》,实则是将演义与史实结合…
  当然了,男猪脚依然是前刘备,后诸葛。
  刘备的发家史,动画弄错了。
  刘备发家于涿县开展帮派活动,洗白于公孙瓒到涿郡任职后征辟刘备、关羽、张飞这3巨头,以及牵招、简雍等刘帮主的得力小弟,对付张纯张举。
  第1部《英雄たちの夜明け》,也就是英雄的黎明,同名主题曲我最近1直在听,后来这曲子被95《神雕侠侣》引用。
  此曲磅礴大气中夹杂着侠骨柔情,确实好听,有1夜云某夜不能寐,听着这曲子发了1通感慨。
  似云某这等感性之人,唏嘘之时惟有以书与歌解忧,何况,这曲子确实极动听。
  关键是,这是小日子用我们的传统民族乐器编的曲!
  唉!反观我们,传统乐最近几年有些没落,悲哀啊!
  咳咳,言归正传。
  北宋确实是封建时代的巅峰。
  明清,显而易见,那是历史的倒退!
  小日子虽心怀叵测,但崖山之后无华夏,确实有那么几分道理。
  虽然小日子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是照搬咱们老祖宗的王阳明心学。
  由是,赵旻认为,他将全民文盲改进成9成文盲,制订为终极目标,这1点确实合理。
  归根结底,王莽的头骨刚丢没几年,赵旻可不想做替代品。
  那些作者们,你们也长点儿心吧!
  老白文虽然精彩性大于合理性,但…
  好吧,写小白爽文的就当云某是放屁好了。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咱们来看看“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
  首先强调1点:新野县属于荆州南阳郡。
  而“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的现象,早在刘备北伐之前便已出现。
  这也是刘表“疑其心,阴御之”并将刘备调离新野,移防樊城的根本原因。
  刘备屯驻新野期间招徕人才的相关记载,既发生于客居荆州时期,便难免有挖刘表墙角的嫌疑。
  因此出于为尊者讳的需要,此事在《先主传》中仅被草率提及。
  其实这种“市恩”之举,乃是刘备1以贯之的手段。
  他之前在平原县时便曾礼贤下士,因此“众多归焉”;
  而他之后在葭萌关时,亦曾“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刘)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王沈《魏书》
  (刘)璋还成都。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张)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蜀书先主传》
  显而易见,刘备在新野期间,曾广泛经营个人声望,吸引4方志士。
  从《蜀书》的人物籍贯及归附地点来看,来敏、邓芝皆为新野人;
  魏延、刘邕、傅肜、郝普等人为义阳人。
  义阳是西晋时从南阳析出(新野隶南阳)。
  按此,则上述诸人应是在此期间投效刘备。
  蜀汉后期的尚书令樊建,亦出身义阳,则其父祖辈亦应在此期间(201-208)追随刘备。
  及(晋)武帝平吴,分南郡为南平郡,分南阳立义阳郡,改南乡顺阳郡。--《晋书地理志》
  另,颍川名士徐庶,亦是在“先主屯新野”时投效刘备。
  其人还向刘备推荐了隐遁山野的诸葛亮。
  至于彼时诸葛亮究竟是隐居南阳还是襄阳,目前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确定刘备在新野期间,已经听闻过诸葛亮的大名。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蜀书诸葛亮传》
  刘备在新野期间得到刘表的资助,日渐强盛;
  其人又大4延揽4方豪杰,且其本人“有枭雄之姿”(见《周瑜传》)。
  按吕布集团的描述,刘备便是“数反覆难养”,即惯于背弃故主。
  因此《魏晋世语》才会称“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
  诸将谓(吕)布曰:“(刘)备数反覆难养,宜早图之。”--王沈《魏书》
  (刘)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魏晋世语》
  刘表既然“惮其为人”,可知他对刘备“数反复难养”的负面名声还是颇存忌惮的。
  而刘备彼时不知收敛,在新野招兵买马,笼络人心,经营集团势力,终于引来了刘表的猜忌,被改驻于樊城。
  樊城紧邻襄阳(刘表治所),瞬息即至,可以视作是襄阳的附庸。
  而移防樊城的刘备,则陷入龙困浅滩的境地。
  从《9州春秋》的相关记载看,刘备在樊城期间过得不甚顺心,虽然衣食无忧,但壮志雄心遭到极大遏制,集团势力的拓展也被迫中断。
  换言之,刘帮主继续发展帮派势力的想法,被刘表无情腰斩。
  按《9州春秋》,“(刘)备住荆州数年,尝于(刘)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
  刘备归席后,借机对刘表诉苦称:
  “(昔)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
  其人言下之意是向刘表请兵,希望能够离开樊城,再度北上独立领兵作战。
  司马彪在《9州春秋》中没有记载刘表对此请求的后续反应。
  不过按《先主传》所载,建安十2年(207)刘备向刘表再度提出北伐建议时,刘表的反应是“不能用”。
  (建安)十2年,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刘)表袭许,表不能用。--《蜀书先主传》
  需知,建安十2年的刘表已至暮年,行将就木(他卒于建安十3年)。
  可见他直至人生的最后时刻,仍在提防刘备。
  推此而论,刘备在向刘表诉苦“髀里肉生”之时,无疑也遭到了刘表的回绝,被迫继续蜗居樊城,充当刘表的“上宾”。
  按此,《后汉书》形容刘表对刘备的态度是“厚相待结而不能用”,所言非虚。
  有趣的是,即使是在如此不利的环境下,刘备仍在暗中发挥他笼络人心的本领,私下招揽了不少人才。
  其中竟还包括了刘表的“邑人”伊籍。
  此人入蜀后曾与诸葛亮、法正等人共造《蜀科》,属于蜀汉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伊籍字机伯,山阳人。少依邑人镇南将军刘表。先主之在荆州,籍常往来自讬。--《蜀书伊籍传》
  所谓“邑人”,即同县之人。
  彼时同州之人称作“州里”;
  同郡之人称作“乡里”;
  同县之人则谓之“邑人”。
  换言之,伊籍与刘表皆为兖州山阳郡高平县人。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魏书刘表传》
  按《王粲传》及《博物记》,刘表对待“邑人”十分宠信提携。
  他招揽了王粲的族兄王凯为婿,恩宠有加。
  由此可知,伊籍无疑也曾受到刘表的特别礼遇。
  王粲与族兄(王)凯俱避地荆州,刘表欲以女妻粲,而嫌其形陋而用率,乃以妻凯。--《博物记》
  然而最终结局竟是“先主之在荆州,(伊)籍常往来自讬”。
  伊籍彼时既依附刘表,那无疑应居于襄阳,可知上述情况大概率发生于刘备与刘表治所位置接近的情况下,即刘备客居樊城期间。
  照此论之,刘备延揽人心的本领确实匪夷所思,刘表自始至终对他严密提防,也确有先见之明。
  1言蔽之,刘帮主,不愧为曹老板最为看重的当世英雄也!
  那么问题来了,刘帮主如此4无忌惮挖刘表墙角…
  那么,刘表对待刘备,又是什么态度呢?
  下1章,咱们继续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