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襄阳收虎臣,益州定乾坤4
“诸君,我欲于明日赶赴襄阳城,故今日我等须商议1番,大散关近几日之日程安排。”
曹纯1怔,向赵旻抱拳。
“主公,襄阳城莫非有变?”
赵旻1看到曹纯,便想起昨夜梦中其人的从兄曹操…以及曹操那句忠告。
“子和,我恐刘玄德或有意吞并荆州!”
曹纯悚然1惊。
“主公,刘玄德兵微将寡、粮草辎重又不足,如何吞并荆州?”
赵旻叹道。
“子和,设若刘镇南效仿昔年陶恭祖故事,我等又当如何?子和应知,若我等再行逼迫刘镇南,刘镇南虽身体康健,却亦难免壮士断腕焉!”
对此事,曹纯再清楚不过。因为彼时的曹纯,正是参与曹操攻伐徐州之战的猛将之1。
不同于《3国演义》之记载,陶谦并非1名温润君子,而是1个兼资文武的老匹夫。
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陶谦)害,(徐州)由是渐乱。下邳阙宣自称天子,谦初与(阙宣)合从寇钞,后(陶谦)遂杀宣,并其众。
摘自《3国志魏书卷2》
啊这…
大意为:
陶谦在徐州滥杀无辜,贬斥忠良(赵煜),宠信小人(曹宏),还袭击孙策,最终竟发展到与僭主阙宣同流合污的地步。
阙宣在下邳称帝,而下邳是陶谦的刺史治,完全可说是陶谦1手扶植的黑恶势力。
陶谦先与阙宣1起做贼,后杀害阙宣,兼并其部众。
啧啧啧,这就是温润君子陶谦的真面目。
陶谦之所以让徐州,主要原因固然是因为其人病重,但主要是因为,陶谦存了自立门户、脱离袁术之心。
(袁术)将其余众奔9江,杀扬州刺史陈温而自领之,又兼称徐州伯。
摘自《后汉书之袁术传》
袁术占据淮南后,自封“扬州牧”兼“徐州伯”。
徐州是陶谦的辖区,可知袁术的行为,无异于政治挑衅。
陶谦对此极为反感,驱逐了客居广陵的孙策家族(见《吕范传》),又拷打孙策故吏吕范,理由是“吕范是袁术的密探”。
时太妃(孙坚妻吴夫人)在(广陵)江都,(孙)策遣(吕)范迎之。徐州牧陶谦谓(吕)范为袁氏觇候(此为动词,即刺探、侦察情报),讽县掠考(吕)范。
摘自《吴书之吕范传》
刘备入徐州同年(西历194年),陶谦死。
在陈登、糜竺等豪强的拥戴下,刘备成了徐州的新主人。
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
今日之荆州局势,与初平年间的徐州局势,虽有不同,但大体情况差不多。
刘表4周强敌环伺,兼且已6续失南阳、江夏、章陵、长沙、0陵5郡。
荆州桂阳郡,名义上虽归刘表,实则已为刘备掌控。
更何况,刘表在荆州,无异于傀儡。
在这种情况下,刘表大有可能索性将荆州转给刘备以避祸自保。
曹纯想通此节后,只觉脊背发寒。
赵旻苦笑起来。
“是故,我须尽速赶赴襄阳城,与刘镇南仔细商议1番以安其心。”
赵旻已经想通,饭要1口1口吃,荆州也应循序渐进、缓缓图之。
赵旻若再给刘表施加压力,保不齐刘表会在狗急跳墙之下来1个壮士断腕,将荆州让给刘帮主,届时赵旻将追悔莫及。
但话说回来,若非张裕及时提出建议,赵旻还真想不到这么多。
不止赵旻,就连荀攸和庞统也没想到,刘备在坐镇会稽郡郡治山阴城、遣诸葛亮并交趾之余,居然还对荆州有所图。
荀攸微笑作揖。
“主公所言极是,然则,大散关左近,近日又当如何?”
赵旻心中虽早已有定计,但其人还是看向庞统,笑而不答。
庞统向赵旻、1众同僚作揖后,从容道。
“主公,公达先生,愚以为,大散关迫在眉睫之事有3。”
言罢,庞统看向自家主公。
不言而喻,庞统颇懂儒家中庸之道。
赵旻颔首。
“士元但说无妨。”
庞统再次作揖后,方才侃侃而谈。
“其1,时值秋收,统恐匈奴、氐人经验不足,以至于浪费粮食、乃至减产;”
众人纷纷颔首。
无论粟还是麦,都需要打谷脱粒、及时晾晒,若经验不足,很有可能浪费不少小米和小麦,甚至使粮食因受潮而损失。
匈奴人和氐人,确实有这种隐患。
“其2,因西域互市、凉州渐安之故,大散关左近细作出没频繁,故统以为,应趁秋收、黎庶忙于生产之时,暗中筛查各方之细作,并以雷霆之势将其1网打尽;”
赵旻听得连连颔首。
诚然如此。
大散关内,本地人、收编之胡人都忙着收割粮食、打谷晾晒,这个节骨眼儿上,是最适合筛查出细作的天赐良机。
“其3,大散关3座卫城应尽速建好基础,故而,以统愚见,待收麦粟复种高粱、细作肃清之后,应趁农暇之时修筑城墙,以防十月入冬后,卫城之民因不设防而遇未知之险。
以上3点,为统认为迫在眉睫之事,统难免思虑不周,请主公、诸君加以补充。”
3座卫城之中,已有不少百姓定居,但3座卫城至今还没有建好城墙…
注意:这是凉州,内卷之地凉州!不是中原腹心之地。
天知道入冬之后,大散关左近会突发什么情况。
赵旻是实施、推行了长期新政不假,但纵观古今中外,又有哪个长期新政是当年实施、当年便可见效的?
众人遂同时称善。
庞统虽自谦“思虑不周”,但众人委实再无可补充之处。
赵旻见众人皆未发言,便补充了1点。
“士元,我补充1点:大散关乃凉州、3辅及中原、益州诸地必经之路,来往商贾不绝于途,故大散关应另外开设互市,以便诸地商贾互通有无。”
赵旻提出的这点,很有前瞻性。
虽然大散关关城之内,目前各市完全可满足商贾交易所需,但明年呢?未来几年呢?
要知道,在汉末这等内6时代,外贸通商口岸尽在西北。
庞统对赵旻心悦诚服。
“主公高瞻远瞩,统佩服!关于此事,统当尽快规划。”
赵旻扬起手。
“士元且慢!秋收、复种高粱之事,你欲如何解决?”
庞统作揖道:“回主公,待诸路大军次第至大散关,统便请兵卒协助匈奴、氐等胡人秋收;
此外,大散关左近之汉民,亦可向胡人言传身教;再次,商贾既往来大散关而不绝,而今岁丰收可期,故商贾亦可压价收购胡人产出,再遣仆从助胡人收粮。
如此1来,商贾为己之利,必将尽力而为,胡人协助商贾之余,即可学习如何打谷晾晒。”
赵旻忍不住拊掌叫好。
庞统的思路果然不1般。
其人连田间、地头的粮食大宗交易都想到了。
人才啊!
就冲这1点,赵旻还得留庞统在大散关3年。
新的问题来了。
大散关诸事既已商议妥当,那么…
何人留在大散关,何人随赵旻赴襄阳城呢?
荀攸提出了这个问题。
然而…此事不劳赵旻费心。
因为门外的卞夫人替赵旻回答了。
“公达先生,妾与曹氏、夏侯氏诸君留在大散关,公达先生、赵虎、赵旭,及阿彰、阿植2人随主公赴襄阳城即可。”
说着,1身深衣、头挽高髻、气质华贵雍容的卞夫人缓步而来,向其人夫君兼主公赵旻盈盈1礼。
“主公勿忧,妾在大散关,不但可助士元肃清细作,亦可规划互市、助民秋收,主公仅解决襄阳隐患即可。”
由此可知,卞夫人已旁听好1阵。
赵旻蹙起眉头。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孙权彼时虽然假意谦虚,实际对鲁肃的建议深以为然。
临坛称帝时(229),孙权便追溯功绩,盛赞鲁肃“明于事势”。
(孙)权称尊号,临坛,顾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吴书鲁肃传》
《榻上策》的执行前提,是“北国诚多务”。这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建安5年(200)恰好是袁、曹相争的白热化时期。
是年(200)双方战于官渡,无力南顾。
在鲁肃看来,趁着北方军阀混战,“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乃是东吴集团的首要任务。
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榻上策》
“剿除黄祖”即攻伐江夏,“进伐刘表”即夺取荆州,“竟长江所极”即占据益州。
可见鲁肃的战略重心,始终维持在长江以南。
由于“曹操不可卒除”;所以想要争霸天下,便需要避免与北方发生冲突,低调经营,赢得发育的时间与空间。
这种战略思维,也贯穿了鲁肃1生。
本书中的鲁肃当然不可能提出这个没出息的策略…本书中的鲁肃,要的是赵旻助汉室大1统。
但本书的诸葛亮,实则取代了历史上鲁肃的位置。
鲁肃虽然反对与北方发生军事冲突,但在曹操大兵南下时,鲁肃还是坚定站在了孙权1方。这和他的出身有关。
鲁肃籍贯徐州临淮,属于江北地主,在江东并无根基。因此他也无法通过“乡举里选”的方式出仕。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吴书鲁肃传》
建安十3年(208),天下大势将定,北方的利益早被瓜分殆尽。此时即使鲁肃归降曹操,也很难获得重用,所谓“累官不失州郡”只不过是他的自我宽慰。
今(鲁)肃迎(曹)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吴书鲁肃传》
鲁肃追随孙权,理由相当简单。他是流寓士人,因此需要以僚属身份出仕军阀幕府,以求获得1官半职。此即周瑜口中“臣亦择君”、“攀龙附凤”的政治隐喻。
(周)瑜谓(鲁)肃曰:“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指孙权)亲贤贵士……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吴书鲁肃传》
建安十3年(208)8月,刘表卒;9月,曹操南下。鲁肃闻讯,立即上书孙权,要求出使荆州,与刘备会盟。
鲁肃在上书中提出“同心1意,共治曹操”,即后世所谓的联刘抗曹。其背后逻辑,是鲁肃想避免东吴与曹操发生单独冲突,因此必须拉上刘备为外援。
刘表死。(鲁)肃进说曰:“……及说(刘)备使抚表众,同心1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吴书鲁肃传》
赤壁之战后,刘备亲赴京口(孙权治所),求借南郡。南郡控制江陵、秭归,扼守荆、益2州水6要冲。周瑜、程普曾先后出任南郡太守,其战略地位可见1斑。
(孙)权拜(周)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吴书周瑜传》
周瑜卒,(程普)代领南郡太守。--《吴书程普传》
孙权是不愿意出借南郡的,他甚至打算趁机将刘备囚禁;但鲁肃却建议出借南郡,理由是“多曹操之敌,自为树党”。
吕范劝(孙权)留(刘)备,(鲁)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汉晋春秋》
1言蔽之,鲁肃想利用刘备充当抵御曹操的桥头堡,在东吴的西线战场,设置缓冲区。
可见鲁肃的行为逻辑,确实是1以贯之的。他始终在践行《榻上策》的规划,即蚕食江南地区,同时尽量避免同北方发生冲突。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