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善韬光养晦,图一鸣惊人9

  贾诩此言1出,包括赵旻在内,皆又1次刷新了对其人的认知。
  就连赵旻,都不由自主地挺直上身、正襟危坐。
  “文和先生之意为:我正应向袁绍示弱?”
  贾诩先是颔首,旋即又摇摇头。
  “主公,卫府而今确应向袁本初示弱,然则愚窃以为,仅示弱1途不足取也。某等尚应向袁本初亮明武力。
  惟其如此,方可使其人疑心尽消、亦可使…呵呵…为河北士人所压制之河南士人,心存希望!如此1来…呵呵…”
  贾诩这笑声1起,赵旻这个苟哥在心中忍不住暗暗叫绝。
  老银币在经过敲打之后,果然得到了升华。
  这老银币的阴险程度,已经上升到了大气层。
  听到此处,周瑜俊目骤然1亮。
  “文和先生果然高明!瑜深感佩服!如此1来,只要袁本初1死,无论其人如何妥善安置其人身后之事,亦皆将无用!河北必将内乱不休也!”
  诚然如此。
  卫府仅仅向袁绍示弱,最多使河北士人更加瞧不起赵旻,却反而容易引起相反效果。
  以袁绍这多重借刀杀人的手段与睿智,其人焉能看不穿,赵旻大概率在用以退为进、欲取先予之计。
  尽管!
  袁绍并不知赵旻从何得知,其人的健康已每况愈下。
  虽然连袁绍本人都不清楚,其人究竟还能继续活多久…
  但也正因为此,袁绍又恢复到了其人在十年前从1无所有,到雄踞河北3州之地时的那种雄才大略、睥睨1切的倥偬岁月状态之中。
  这种状态下的袁绍,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先后占据了冀州、并州及兖州,在青州与公孙瓒正面交锋时始终稳稳占据上风,而且先后定鲜卑、乌桓、黑山。
  若非陈宫暗中作乱,袁绍恐怕早已废黜刘协、另立汉灵帝刘宏所出身的河间王1脉宗室为傀儡,而且恐怕已1统江山。
  所以,面对如此状态下的袁绍,赵旻还敢使用这般粗劣的计谋…
  呵呵,袁绍会怎么想,便可想而知。
  那么问题来了!
  荀攸抚须看向当年的老搭档…荀攸与贾诩2人,曾1同在李傕幕后献计献策,这才有了李傕那极为高明的纵横捭阖、拉拢关东诸侯斗关东诸侯等1系列完美举措。
  时而为汉臣、时而为黄巾贼的黑山贼张燕背刺袁绍,假义士、真小人臧洪之叛,假君子、真阴谋家陈宫策动的兖州之乱;
  以及朱儁左右摇摆等等史书中语焉不详、甚至是百般遮掩的吊诡之事,实则皆诞生于贾诩、荀攸2人的幕后合谋之下。
  呵呵!
  读史1定要带手和眼,否则极容易会总结出,与真相南辕北辙的结论。
  因为曹家、司马群贼都是篡改历史的惯犯,而且两家人都极其残暴,所以史官们也要留着脑袋恰饭嘛。
  生命只有1次,要且行且珍惜。
  由于2人之间的配合相当默契,是以荀攸只是看向贾诩,贾诩便懂了。
  “公达是要问老夫,卫府当如何进行补救?”
  荀攸颔首。
  “正是!请文和先生赐教!”
  贾诩眯起细眼微微1笑,突然看向赵旻。
  “主公,夏侯元让、夏侯妙才、曹子孝3人今何在?”
  饶是赵旻城府极深,在闻得贾诩此言后也忍不住微微1惊。
  “文和先生之意,莫非为…”
  贾诩用力颔首。
  “主公英明!惟其如此,方可释袁本初之疑,兼且,战实为不战之目的耳!时不我待,请主公速下决断!”
  赵旻忍不住倒吸了1口凉气。
  “然则…文和先生,此事又应如何收场?”
  贾诩呵呵1笑。
  “主公当知城下之盟!”
  程昱闻言呵呵1笑,微微颔首。
  周瑜瞳孔遽然1缩;
  荀攸更是险些薅断自己好几根须髯。
  刘晔惊到瞠目结舌。
  张郃甚至只能怔怔地看向贾诩,1时间竟忘了自己想要说什么。
  赵旻突然认为,即便自己没有诸葛亮也无所谓了。
  且不说贾诩之智不在诸葛亮之下,只说…
  诸葛亮可有贾诩这般狡诈阴险?
  1向雷厉风行的赵旻当场拍板。
  “事不宜迟!便依文和先生之计行事!”
  言罢,赵旻转首喝道。
  “阿旭,请元让、妙才及子孝3位将军至此!”
  门外的赵旭应是后,匆匆而去。
  荀攸、刘晔及周瑜3人对贾诩之策本有异议,但见赵旻已敲定此事,便不好再出言反对。
  周瑜略做犹豫后,还是决定出言提醒赵旻。
  “主公,瑜以为应提前部署援军,以防袁本初断我军后路。此外,亦需谨防袁本初围城。”
  赵旻微微1笑,正欲开口,贾诩察言观色后抢先回答。
  “公瑾多虑也。卫府讨伐袁本初,乃以顺讨逆,而袁本初围攻代表天子之卫府,却为大逆不道。
  再者说来,袁本初之意为妥善安排其人身后之事,若卫府不对其人苦苦相逼,其人必不愿与卫府鱼死网破。
  更何况,呵呵,因卫府已向袁本初示好,故其人并非不可收场也。”
  赵旻微笑颔首。
  “正是如此!诸君不必为此忧虑,我等之意,本就为迫使袁本初主动结盟而出兵,而非当真攻伐其人。然则…
  公瑾所言极是,我请右将军(赵云)率1万骑兵接应3将。此外,我再令魏府君、羊府君保障粮道通畅,如此则万无1失!”
  赵旻这番话1出口,荀攸、刘晔、周瑜3人纷纷颔首作揖。
  “此乃良策也,主公英明!”
  钟繇与董昭对视1眼后,起身向赵旻行礼。
  “主公,愚以为,出兵之前,当问明儁乂将军,黎阳而今驻兵情况如何。”
  张郃这才想起,自己要说的,正是黎阳城的守备情况。
  为何他们提起黎阳城?
  因为…
  贾诩、赵旻不谋而合,皆欲渡河突袭黎阳城,以此向袁绍,不,准确来说是向袁绍麾下的河南集团亮出肌肉。
  尽管,苟哥对袁绍更深层次的推测及反制手段,就连贾诩都未看穿。
  汉末的黎阳城,隶属于冀州魏郡。
  黎阳城,在后世的浚县;白马城,则在后世滑县,在汉末黄河未占兖水,也就是济水河道之时,两城隔黄河而望,相距不过34十里。
  实际上,白马城距袁绍的治所邺城,也绝对超不过3百里。
  1言蔽之,黎阳若被赵旻突袭成功,袁绍便相当于失去了前线重要据点,邺城之恐慌可想而知。
  那么问题来了!
  张郃迫不及待地起身,向赵旻行礼道。
  “黎阳城驻兵至少有3万,主公若欲突袭黎阳,务必要出其不意方可!”
  赵旻颔首后,突然问张郃。
  “若我军今晚便突袭黎阳,儁乂以为如何?”
  张郃直接石化。
  因为,许都距黎阳不但有近5百里,而且中途隔着1条大河(黄河)。
  此刻已是巳时中,也就是上午十点钟。
  赵旻却说今晚发动突袭…
  这…这怎么可能?
  于是张郃期期艾艾道:“主公,许都距黎阳…”
  赵旻挥了挥袍袖。
  “儁乂不必考虑距离远近、如何抵达等事,儁乂只需告知我,若我遣1万铁骑今夜突袭黎阳城,是否可在1夜之间将其攻下即可!”
  张郃迅速冷静下来。
  身为河北硕果仅存的唯1庭柱、独力挑起河北军事大梁的张郃,这两年的成长速度委实惊人。
  是以其人仅略作思索便果断摇头。
  “主公,恐不可也。黎阳城内尚有3万守军,即便某等骤然夜袭黎阳,某恐亦难以卒(同猝,即快速之意)破城也。1旦惊动守军,则某等将更为被动。”
  按照常理而言,赵旻想要成功奇袭黎阳城,成功的概率极低。
  因为无论如何,黎阳城内终究有3万守军。
  但是!
  打仗从来都不是数字游戏。
  只见赵旻摇摇头不以为然道。
  【作者题外话】:《魏书袁绍传》的写作方式,体现出很强的时代背景。
  它对袁绍的历史功绩罕有涉及,反而夹杂大量的负面描写,围绕田丰、沮授的事迹,不断强调袁绍的昏聩与刚愎。
  理由也不难理解。袁绍作为曹操的“驱除对象”,理所当然会被作为反面案例书写。
  驱除者,1代之所因所胜也。凡断代史书,列所因所胜,皆在列传之首。--《3国志知意》
  如果仔细梳理《袁绍传》,会发现其谋主沮授,在该卷中的形象明显失真,这无疑是曹魏官方的刻意行为。
  其目的…呵呵,不言而喻!
  《魏书袁绍传》中的沮授形象,与田丰颇有些相似。
  袁绍曾经是河朔霸主,也是曹操旧日的主公。
  因此曹操得势之后,为了宣扬法统,便必须要对袁绍进行污名化。
  (袁绍)方收罗英雄,弃瑕录用,故遂与(曹)操参咨策略,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为袁绍檄豫州》
  这番话,已经将袁曹2人的关系,说明得再明白不过!
  曹老板,不过是袁董的高级职业经理人,说得直白1些,就是袁绍的鹰犬爪牙!
  《魏书》中的《袁绍传》,基本可以视作田丰与沮授2人的“附传”。
  其写作方式,是通过论述沮、田2人的“英明忠诚”,来反衬袁绍的“昏聩短视”,借此将袁绍塑造为1个愚昧的庸才。
  于是乎,小学生们又信了!
  对《3国志》而言,这种写作方式十分反常。因为纪传体史书,大抵奉行“隐恶扬善”的原则,往往会将与传主相关的负面案例,放在其他列传中进行书写。
  举例而言,张昭的负面案例被放在《周瑜传》中,张郃的负面案例被放在《张飞传》中,郭淮的负面案例被放在《魏延传》中,马谡的负面案例则被放在《王平传》中。如此种种,不1而足。
  类似袁绍这种,在本传中对传主直接加以贬斥的案例,并不多见。
  以张郃为例,瓦口关惨败,在《张郃传》中被轻描淡写为“为张飞所拒”,但在《张飞传》中则被直书为“弃马缘山,狼狈奔走”。
  (张郃)进军宕渠,为(刘)备将张飞所拒,引还南郑。拜荡寇将军。--《魏书张郃传》
  (张)飞遂破(张)郃。(张)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馀人从间道退。--《蜀书张飞传》
  由此可见,《袁绍传》涉及到的沮授言论,可信度确实要打1个问号。
  这些记载虽然不能尽数否认,但不加辨别地引用,无疑十分危险。
  所以,小学生们误以为…
  呵呵,不再赘言。
  谁让他们看书不动脑子、尽信书反而不如无书呢!
  沮授在《袁绍传》中首次出现,是为袁绍画策定河北。
  《邺中对》里“横大河之北”的战略方针,与袁绍“据河南向,以争天下”的本志相合。
  沮授说(袁)绍曰:“……横大河之北,合4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魏书袁绍传》
  (袁)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魏书武帝纪》
  《邺中对》的历史价值,与鲁肃的《榻上策》、诸葛亮的《隆中对》相似。
  这段史料的作用,在于先入为主,将沮授塑造为袁绍的心腹谋主。
  定下基调之后,便可以大大强化“袁绍不纳忠言,失败理所当然”的逻辑性。
  呵呵,曹魏高人不少呐!
  重头戏来了!
  沮授再次出现,是谏阻袁绍废长立幼。
  下1章咱们继续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