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辽东风云变,河北闹翻天1
“其2,刘表嫡长子刘琦,而今已投奔刘备,而刘备绝非居于人下者!
而今河北袁绍、江东孙权、辽东公孙度、交趾刘备,皆尚未定,天下1统仍遥遥无期,阿宓未免过于杞人忧天;
其3,当今汉室已衰微之至,刘协又无异于傀儡,阿宓当真以为,以令兄之智勇,刘协尚有可为乎?颖川、弘农诸家,当真敢与令兄作对乎?朝中某些宵小之徒,令兄当真无所察觉乎?
呵呵,令兄仅奉主上以从民望、与汉廷各取所需耳,却绝非软弱可欺之人。
何况,若当真有人欲对令兄不利,颖川、河南、弘农等郡士人,又岂会坐视不理?阿宓需知,工坊实际掌控者,乃令兄也!”
卞夫人说得句句在理。
外有袁绍、孙权、刘备、公孙度等强敌;内有虎视眈眈、甚至于蠢蠢欲动的诸多士族豪门,因此赵旻必须坚持“奉主上以从民望”,而不能有任何僭越之举。
这便是赵旻始终安于伊尹、霍光之位的最根本原因。
此事不难理解。
昔日董卓亦曾擅行废立(189),因此成为汉廷公敌(董卓实际上并无其他太大恶行)。
即使董卓后来“擢拔群士,平**人”,拼命向公卿士大夫示好,他还是被视作天下大贼。
(董)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
摘自《后汉书之董卓传》
赵旻同理!
在此背景下,刘协虽然极不安分、甚至于数次欲加害于赵旻,但只要刘协还是皇帝(哪怕是傀儡皇帝),那赵旻便是大汉卫将军,师出有名;
刘协1旦下台,赵旻便1定会沦为篡汉奸贼,为千夫所指,1如董卓之故事!
尽管此间之众女,皆不知赵旻更深层次、更高维度的考量。
至此,甄宓对卞夫人心悦诚服,同时也…
对自家表兄崇拜到无以复加。
归根结底,尽管甄宓智力不在卞夫人之下,但其人只是1名出身于没落豪族之普通少女罢了,其人的大局观及胸襟尚有待提高…
尽管甄宓胸…已经颇大。
尽管以甄宓的谋略水平,这颜值犹在张凝之上的倾国妹子,已足以在其表兄赵旻的1众娇妻美妾中自傲。
尽管甄宓只是赵旻的表妹罢了。
尽管赵旻还不知道有甄宓这个人…
咳咳,言归正传。
就在众女听罢卞夫人之解析、不约而同松了口气之时,便听到院中骤然热闹起来。
小婶婶蔡琰霍然起身,向1众姊妹…啊呸!1众侄媳妇们朗声道。
“诸位,随妾速速出厅,为皇后、太子、长公主及诸公送别。”
少顷,赵府正门前。
赵旻、赵贲2人,各率1队卫府精锐骑兵,1前1后准备护送伏寿、小刘嗣及刘滢回宫。
就在这时…
赵震行到大侄子马旁,压低声音道。
“阿旻,稍后来见老夫!”
赵旻有些尴尬。
“大人,旻今晚需宿卫宫城、恐不得归家。”
赵震蹙起眉头。
“无妨,明日你来见老夫亦可!”
赵旻更加尴尬。
“大人,明日旻需处理卫府入宫并入太子府之事,恐无暇归家。”
赵震忍无可忍、索性单刀直入。
“阿旻!老夫仅问1句,太子是否姓赵?”
赵旻尴尬到口不能言,只好默默颔首。
赵震叹了口气、挥了挥袖。
“阿旻且去,务必保证皇后等人之安全!”
目送赵旻率骑兵精锐离去,赵震心乱如麻。
刘协及旁人、乃至于赵云或许看不出来,但以赵震之眼光及专业程度,其人焉能看不出,天赋异禀的小刘嗣,实则身怀常山赵氏血脉?
遑论伏寿在看自己大侄子时,不经意间露出的那种脉脉浓情,又如何能够逃开赵震那敏锐的视线?
尽管赵震本人,还是个保持童男之身的老光棍。
再加上,赵震借收徒对伏寿的试探,其人已经肯定,皇后伏寿与自家大侄子早已是实际上的夫妻!
没错,赵震之所以要坦然受小刘嗣师礼,纯粹是为了试探“侄媳妇”伏寿。
当然了,伏寿的反应让赵震非常满意…
赵旻固然是宠妻狂魔,但伏寿也同样是爱夫小达人…尽管伏寿对赵旻的爱略有些霸道。
1言蔽之,无论如何,赵震此时此刻的心态,有些凌乱了。
送走“亲家”伏完夫妇,以及真正亲家、隔壁的杨老头儿夫妇后,赵震略做思忖,终于还是决定与自家弟妹好好谈1谈。
于是乎,由赵虎、赵旭2人把守门户,赵震、赵大娘2人走进赵旻的书房进行密谈。
因天色已晚,赵云蔡琰夫妇、赵旻1众妻妾、卞夫人母子3人皆各自回房安歇,甄宓同样在赵府有卧房,是以,短短1刻钟左右,原本喧嚣的赵府,重归于宁静。
同1时间,赵旻也顺利将大老婆、1对儿女送入长秋宫中。
离别时,伏寿羞红着俏脸、风情万种地向爱郎眨了眨凤目。
佳人这意思,简直不要太明显。
于是赵旻心中狠狠1荡。
苟哥安排赵贲宿卫南宫,自己则鬼鬼祟祟回到公廨之中,准备洗漱就寝、等待佳人到来。
夜空中,弯月如钩,皎洁赛雪。
赵旻的书房内1片寂静,赵震、赵大娘此刻正相视无言。
良久…
赵震长叹1声。
“原来如此!阿旻算计虽深,却终究高枕无忧矣!”
赵大娘苦笑颔首。
“大兄,阿旻与阿寿确系两情相悦、兼且情深意浓,阿旻非仅为自保也。
2者虽1在宫外、1在宫内,却时时为彼此担忧、焦虑,纵是老身亦不堪其苦,遑论阿寿乎?”
女人果然最懂女人。伏寿究竟有多苦,赵大娘几乎是感同身受。
赵震虽然是个老童男,但其人终究遍尝艰辛、阅尽世情。
所以其人对此深以为然。
“天子性情怯懦、不学无术、手无缚鸡之力、且行事毫不严谨,确非良人,皇后何其苦也!”
赵震说的,是刘协那窝囊至极的十年经历,也就是初平元年至建安5年(190至200)之间,伏寿跟着刘协受尽苦难之事。
赵大娘叹了口气。
“大兄,阿寿而今仍何其苦也!”
赵大娘说的,是伏寿与赵旻这对有情人非但无法成为眷属、兼且相见甚难之事。
于是乎,2人不约而同地长叹1声。
赵大娘有些心虚…
在宫中,赵旻招惹的又何止伏寿1人?
赵震当然不可能知道,自家大侄子还与宫中贵人步练师生下1女1子。
但赵旻始终是赵震从子,所以赵震叹道:“无论如何,此皆为大逆不道之恶事!阿旻今后务必加倍小心、且万不可使太子得知此事才是!”
赵大娘对此深以为然。
“大兄放心,知情者仅寥寥数人耳,兼且知情者皆为阿旻至亲,断无可能揭示此事。”
赵震毫不关心知情者都有谁,其人只关心1点。
“无论如何,天子决不可有丝毫闪失!”
诚然如此。
刘协若非正常死亡的话,所有的矛头必然会指向赵旻。
所以苟哥赵旻如今,正在持续增加对刘协的防卫力量。
苟哥之所以愿意将卫府并入太子属官之中,也正是存了此等考量。
更何况…
赵大娘闻言嫣然1笑…
其人虽已年近花甲,容颜却犹如3旬少妇,所以赵大娘确实算是嫣然1笑。
“大兄多虑矣,阿旻为何苦劝大兄指导太子武艺?”
关心则乱的赵震,至此方才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
赵大娘笑而不语。
深夜。
南宫旁的卫将军公廨之中…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在文化普及程度极低的中古社会中,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均依赖于口语,这便涉及到“口音”的问题。
大范围、跨区域的环境下,想要快速精准地传达指令,最好的办法,便是寻找口音相似的人充当左右手。临阵之时,更是如此。
口音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容易被忽略,这是因为基础教育的普及与官话的推广。
但在古代社会,口音则是1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它甚至会影响到政权的稳定。
远的不说,就说满清。
雍正年间,曾有福建与广东的官员进京述职,面圣时,君臣双方因为口音问题,竟完全无法沟通。
朕每引见大小臣工,凡陈奏履历之时,惟有福建、广东两省之人仍系乡音,不可通晓。夫伊等以见登仕籍之人经赴部演礼之后,其敷奏对扬,尚有不可通晓之语。--《闽杂记》
需要注意,清代制度,对进京面圣的外省官员有品级要求,可知那位南方官员绝非粗鄙小吏,1定练习过清代官话。即使如此,依然无法避免“鸡同鸭讲”的尴尬局面。
上溯至3国两晋,在教育普及更差、口音种类更繁杂的环境下,离开老家便无法正常沟通的人物,必定更多。
比如凉州陇西的董卓,是“良家子”出身,即巫医、百工、商贾之外的清白家庭,但他入洛阳之后(189),依然被东都士人鄙视为“羌胡之种”。
(皇甫规)妻知不免,乃立骂(董)卓曰:“君羌胡之种,毒害天下,犹未足邪!”--《后汉书列女传》
至于董卓麾下的部曲,待遇则更糟。胡人兵士被称作“野兽”,汉人兵士则被称作“秦胡”。不难想象,凉州兵士与洛阳居民之间,在口语方面,1定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
以此当山东忘战之民(指袁绍),譬驱群羊向虎狼(指董卓军队)……且天下之权勇,今见在者不过并、凉、匈奴、屠各(南匈奴别种)、湟中义从(大月氏别种)、8种西羌,皆百姓素所畏服,而明公(指董卓)权以为爪牙。--张璠《汉纪》
(灵帝)征(董)卓为少府,不肯就,上书言“所将湟中义从及秦胡(指羌化汉人)兵皆诣臣……”--《后汉书董卓传》
两汉时代,官方的标准语当为“长安音”或“洛阳音”,也可以称作“正音”或“官音”。正音在不同朝代有不同变化,但大抵以京畿地区的口音为标准。
以前文提到的刘备、公孙瓒而论,他们虽然出身河朔,但少年时代曾有过“游学洛阳”的经历,因此他们肯定懂得官音。
(公孙瓒)从涿郡卢植,学于缑氏山中(洛阳东侧)。--《后汉书公孙瓒传》
(刘备)年十5,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9江太守同郡卢植。--《蜀书先主传》
问题在于,关羽、张飞这类社会中下层出身的武夫,是否懂得官音,便必须打个问号。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