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河朔英杰逝,北方战火息6

  与历史上,曹操在河北修渠只为运输粮草辎重、对抗袁氏3子截然不同。
  赵旻在关中疏浚、新建渠道及水塘(实际就是小型水库),只是为了规避关中旱涝灾害、确保农业正常生产。
  赵旻虽然未亲眼目睹,兴平年间那场大饥荒究竟有多惨烈,但因相关记载不绝于书之故,因此赵旻完全能想象得到,其时天下究竟有多么恐怖。
  兴平年间(西历194-195年),天下曾出现极其严重的饥荒事件。
  此次饥荒波及范围极广、持续时间极长,而且影响人物众多。
  而且,这场几乎覆盖全天下的大饥荒,直接改变了汉末的历史进程。
  《3国志》中绝大多数的“食人”记载,均出现于此阶段。
  梳理诸多史料可发现,汉末兴平年间的食人事件,几乎占到汉末3国(西历189-220年)的8成以上,可谓触目惊心至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彼时的饥荒与食人,并非局限在1城1地,而是遍布整个神州大地。
  彼时,关中长安城与3辅,“谷1斛5十万钱,人相啖食”;
  彼时,关东的冀州、幽州“野无青草,粮食并尽”;
  兖州“大饥,以人脯为粮”;
  荆州又有大量因“饥饿”而流窜的游军,比如张济叔侄。
  兴平年间的这次大饥荒,甚至延续至建安初年。
  刘备在建安元年(196)与袁术“争盟淮隅”之时兵败海西,“穷饿侵逼,吏士大小自相啖食”;
  袁术在建安2年(197)僭号称帝,而“民人相食,江淮间空尽”。
  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封建王朝,统治崩溃的导火索,往往是粮食危机。
  从《后汉书之灵帝纪》中的灾害记载看,兖、豫、青、徐应该是“人相食”的重灾区。
  从黄巾贼的动向不难看出,彼时青、徐地区的粮食危机已经相当严重,所以到了不得不“寇郡县”,也就是破城抢劫的程度。
  而受灾严重的地区,灾民也往往最为彪悍,比如王沈《魏书》便称青徐黄巾“为贼久,兵皆精悍”。
  初平3年(192)青、徐黄巾席卷兖州,兖州刺史刘岱、任城国相郑遂、济北国相鲍信先后被击毙,灾民的战斗力令人惊骇。
  (中平5年,即西历188年)冬十月,青、徐黄巾复起,寇郡县。
  摘自《后汉书之灵帝纪》
  (初平3年)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杀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刺史)刘岱欲击之……为(黄巾)所杀……(鲍信)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鲍)信力战斗死。
  摘自《魏书之武帝纪》
  此事不难理解。
  在求生欲的驱使下,饿到两眼发绿的人们,会激发出他们本能的兽性。
  综上所述,可知在初平年间(190-193),关东地区的粮食问题已经十分严重;
  而发生在兴平年间(194-195)的全国性大饥荒,可以视作粮食危机的后续反映。
  从历史记载看,兴平年间席卷全国的饥馑,源头大约始自关中地区。
  彼时(194)长安与3辅,自4月至7月,大旱,连续3月无雨,导致粮食储备彻底崩溃。
  所谓关中,即指函谷关(兴平年间尚无潼关,可将函谷关视作潼关的老爹)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之8百里秦川。
  其中包括了司隶校尉部的弘农郡、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及凉州北地郡(后世陕西铜川市)。
  其中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又被称作“3辅”(即京畿地区),长安城便是京兆尹的治所。
  (兴平元年)3辅大旱,自4月至于是月(7月)。(献)帝避正殿请雨。
  摘自《后汉书之献帝纪》
  饥荒最初在3辅地区爆发,并很快蔓延至长安城。
  东汉帝都,迅速陷入秩序崩溃,乃至“谷1斛5十万,豆麦1斛2十万”,长安中“人相食啖,白骨委积”。
  是时谷(小米)1斛(容积单位,小米约后世27市斤)5十万,豆麦1斛(豆麦约25市斤)2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
  摘自《后汉书之献帝纪》
  长安城是天子脚下,首善之区,已然如此;
  其余地方也就可想而知。
  讽刺的是,在这种人间地狱的绝境下,东汉的赃官污吏,依然贪墨不绝。
  刘协曾下令赈灾,结果“经日,死者如故”;
  刘协大怒,严加彻查,发现是赈济官监守自盗。
  更可笑的是,汉帝对这种恶劣行径的处理,也是草草敷衍,打了赈济官5十板子,就翻篇儿不问了。
  可见彼时的东汉朝廷,威信已然荡尽,政令寸步难行。
  (献)帝使侍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为饥人作糜粥,经日而死者无降。帝疑赋恤有虚,乃亲于御坐前量试作縻,乃知非实。
  (献帝)诏曰:“未忍致(侯)汶于理,可杖5十。”
  摘自《后汉书之献帝纪》
  3辅崩溃,饥民们或者自相残食,或者逃难外州。
  彼时的关中,食人恶魔遍地皆是。他们结伴而行,以绳索贯人手掌,烹煮活人而食……
  用“人间炼狱”4字来形容此恐怖画面,都犹显苍白!
  于是乎,不愿坐地受死的3辅饥民,形成了逃荒大军,出大散关或者武关,或向益州、或向荆州疯狂流窜。
  或者,饥民们干脆都沿沔水溯流而上,径直涌往天府之国的益州。
  刘焉麾下的“东州士”,其实就是南阳和3辅的逃荒者。
  3辅因饥荒而崩溃,也直接导致了汉帝刘协,因关中无粮而东归。
  1念及此,赵旻忍不住看向正带着1脸期盼之色、笑吟吟看向自己的伏寿。
  赵旻心中先是1痛,然后怜爱之情大生。
  因为伏寿不仅曾亲身经历那场恐怖无比的大饥荒,而且伏寿险些惨死在随刘协东归的途中。
  赵旻在心中咬牙发誓:老子此生必拼尽全力,决不使身边之人再受哪怕1丁点儿苦。
  下定如此决心之后,赵旻这才将自己的建设规划为众人讲了出来。
  赵旻在关中治理水利的规划有2:
  1是通过修建水塘、塘坝、溢洪渠道等多种方式,来调节并平衡旱涝,防止未来再出现类似兴平年间那种因大旱而导致的大饥荒;
  2是加强保持水土措施,虽然汉末的关中植被茂密、水土流失率不高,但也极有必要未雨绸缪。
  通过这两点建设规划,赵旻至少可保证:
  旱灾时仍有充足水源用于灌溉,洪涝灾害时也可顺利导流行洪,避免河道及渠道决口、庄稼长期被水淹没。
  也就是说,赵旻至少可以做到旱涝保收。
  在此过程之中,赵旻犹能做到,尽量避免雨水及洪水冲刷、裹走地表土。
  总而言之,若关中水利体系顺利建设,那么朝廷定都长安城,至少不会出现类似李唐时的粮食储备不足问题、以及旱涝灾害问题。
  伏寿听罢赵旻的整体规划之后,原本便极好的心情更加喜悦。
  “关中治水之事,便有劳太子太傅费心!”
  说着,伏寿缓缓站起身,看着爱郎欣然道:“为表谢意,请太子太傅入宫!由妾赐宴犒赏太子太傅!
  兼且,太子已有多日未聆听太子太傅之教导,太子太傅用宴之后,犹可教导太子1番。不知太子太傅意下如何?”
  伏寿此言1出,赵旻心中便暗暗叫苦。
  天知道,他此番进宫之后,何时才能出宫。
  是以赵旻有些迟疑。
  “这…”
  伏寿原本含笑的俏脸,陡然间1沉。
  “太子太傅何故迟疑不决?莫非君不愿入宫教导太子?”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虽然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却始终是人类的美好愿景。
  因此长寿便成为充满祝福与寓意的象征,也衍生出诸多用法,蔓延至方方面面。比如两汉民间用“延年”、“延寿”、“延龄”为子女取名;后世用“万岁爷”作为至尊的代称。诸如此类,不1而足。
  以农业社会的生产力而言,高寿离不开优越的物质条件。因此本文辑录的诸多高寿者中,包括孟光、来敏、士燮、高柔、司马孚、邯郸淳在内,大部分都来自官宦世家;少数出身平民类似吕岱者,也属于发迹之后位尊权重的名臣。
  唯2例外只有吴普与李密祖母刘氏。不过吴普是华佗弟子,身挟奇技,因此高寿亦不足怪;而刘氏不过1介残年老妪,她能够寿至9十,无疑离不开李密的精心照料。
  照此看来,在本文诸多寿星之中,最名不见经传的刘氏,反而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有道是“读《陈情表》不下泪者不孝”,李密不空有其名也。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宾退录》
  (晋)武帝览(陈情)表曰:“(李)密不空有名也。”--《华阳国志》
  概而论之,“桂殿兰宫,钟鸣鼎食”的优越条件虽然难得,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的责任意识却更显珍贵。李密诚感天地,故刘氏得享寿考,美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