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河朔英杰逝,北方战火息1…
阎柔之言,便是典型的“2重君主观”。
正是这个类似于中世纪欧洲、有些畸形的价值观,撑起了汉末3国近百年乱世。
所谓“2重君主观”,简单来讲,就是效忠直属上司在前,效忠朝廷在后。
最为关键的是,当2重君主观与察举制结合起来,那才是真要命!
这也是东汉灭亡的1部分原因,更是魏晋嬗代的重要原因之1。
两汉时期,先秦封建制度遗留尚存,典型例证即地方上“郡国并行”。
即藩王国、侯国与郡县同时存在,且行政级别相同(郡等于王国,县等于侯国)。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国相(职能同于郡守)、侯国相虽然是中央所任免,却在名义上从属于国王、县侯。
名义隶属关系1目了然。
郡守的情况亦相似。
注意:东汉,尤其是汉末,郡守普遍被称作“郡朝”或“本朝”。
其所举的郡吏,与举主(即郡守)存在明确的人身依附关系。
因此郡吏也被称作“朝吏”。
这也是卫广来先生所说“郡国本位化”的1种具象表现。
宠劳之曰:“父老何自苦?”对曰:“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指太守)。”
摘自《后汉书之刘宠传》
郡中震惧(州)牧问朝吏(即郡吏)曰:“西蜀倾覆,边境见侵,何以御之?”
摘自《吴书之钟离牧传》
在科举制出现以前,举主与受举人的关系,比后世的“师徒关系”羁绊要强固得多。
甚至于,其中不乏为举主赴死者(比如臧洪、田畴)。
更重要的是,“3互法”的存在,使得任官需要避籍,但作州郡吏则不需要,即所谓“官避吏不避”。
因此,这也往往会形成“外地人做长官,本地人做幕僚”的现象,且幕僚与长官,在“隶属关系”之外,又存在“举荐与受举”的感情羁绊。
最终,这种情况,使郡国乃至于1州,演变成了独立于朝廷的地方势力。
这种特殊环境下的特殊关系,即“察举制”与“2重君主观”结合形成的,1种畸形的价值观。
在这种畸形的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普世价值之后,方才有了汉末与关中朝廷并立的关东袁绍、袁术两大集团。
汉末乱世的形成根源,就在于此。
魏晋嬗代,呵呵,更是根源于此。
司马群贼,尤其是司马懿,历仕曹魏3祖(武、文、明3帝)及3少帝(齐王曹芳、高贵乡侯曹髦、陈留王曹奂)中的齐王曹芳,其人门生故吏无数,形成了极为庞大的门阀集团。
这些门阀集团为了保障自己利益最大化,共尊司马群贼为主,最终覆灭了曹魏,为“王与马共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此可见,2重君主观的影响力,是多么的可怕;其观念又是何等的深入人心。
阎柔身为幽州广阳郡豪杰,其人自然不能免俗,同样深受此价值观影响。
所以,阎柔绝无可能甫1离开袁谭,便助新主公背刺故主。
但话说回来,阎柔既熟悉并州地形,又谙熟如何安定杂胡,此人也确实为赵旻的1大助力。
历史上强如曹操,也不得不重用阎柔、甚至是视其人为子,以安鲜卑、定乌桓。
太祖甚爱阎柔,每谓之曰:“我视卿如子,亦欲卿视我如父也。”柔由此自讬於5官将(时任5官中郎将之曹丕),(与曹丕)如兄弟。
摘自鱼豢《魏略》
会太祖(武皇帝曹操)平河北,(阎)柔帅鲜卑、乌丸归附,遂因以柔为校尉,犹持汉使节,治广甯如旧。
步度根既立,众稍衰弱,中兄扶罗韩亦别拥众数万为大人。建安中,太祖定幽州,步度根与轲比能等因乌丸校尉阎柔上贡献。
素利、弥加、厥机皆为(鲜卑)大人,在辽西、右北平、渔阳塞外,道远初不为边患,然其种众多於(轲)比能。建安中,因阎柔上贡献,通市,太祖皆表宠以为王。
以上,皆摘自《3国志魏书3十之乌丸鲜卑东夷传》
阎柔之记载过多,不再赘述。
简言之,阎柔之能,由如上记载可见1斑。
历史上,曹操得阎柔可安幽、并边境,如此人才,赵旻怎么可能不予重用?
所以,区区“2重君主观”而已,根本难不倒苟哥。
只见苟哥含笑向阎柔行礼。
“我以为阎君有所误会,我非使卿反攻袁谭,但使卿为朝廷引路耳。”
阎柔蹙起眉头,躬身还礼。
“仆愿闻其详。”
苟哥循(开)循(始)善(忽)诱(悠)。
“卿可曾听闻河间张儁乂?”
“回主公,仆曾与儁乂将军同帐为臣,非但曾听闻其人,更与其人素来友善。”
苟哥心中偷笑不已:有戏!有戏!
“既如此,卿可否引领儁乂将军1同走1走太原郡?”
阎柔有些狐疑。
“这…主公,儁乂将军应亦熟知太原郡之地形。”
苟哥哈哈1笑。
“既如此,卿何妨再与儁乂将军走上1遭?”
被苟哥忽悠上钩的阎柔,在心中思量1番后,并未发觉其中有何诡诈之处,于是其人颔首道。
“主公,若仅如此,并无不妥。然则,主公,仆万万不可与袁使君为敌。”
苟哥心中得意地笑了起来:成了!忽悠瘸了!
其人再次大笑道:“卿尽管放心,卿仅需与儁乂将军同行即可,我决不会使卿与袁谭为敌!”
1旁的荀彧。心中暗暗摇头。
燕赵男儿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忠义无双不假,怎奈何……
耿直如此!
且慢…同为燕赵男儿,为何阿旻诡诈如此?
荀彧不敢再想下去。
苟哥却1把执起阎柔之手。
“阎君,卿比去尽管放心,我必不使卿为难!”
言罢,担心阎柔反过味儿来的苟哥,当即鸠占鹊巢,取来文房4宝、笔走龙蛇,片刻间便写好了3封书信。
荀彧的公廨,自然不缺信封、火漆、印泥。
于是乎,3封火漆封印、钤盖卫将军金印的密信,就此新鲜出炉。
苟哥殷勤无比地向阎柔递上3封密信、1袋金饼、自己的信物,并诚恳真挚地嘱咐其人。
“阎君,事关我皇汉之大业,事不宜迟,还望君持我信物、率我亲卫、沿途以金饼补给,尽速抵达上党郡壶关。
卿奉上密信后,尽快与儁乂将军1同走1遭太原郡!事成之后,我必向天子讨诏,任卿为并州刺史、尽速安定杂胡!”
耿直的阎柔,非但不疑有诈,反而对赵旻如此看重自己而感激涕0。
其人单膝下跪,情深意切地行礼道:“柔谢主公厚爱!请主公务必放心,柔此番必不辱使命!”
苟哥同样感动不已。
其人亲自扶起阎柔,并紧紧执起阎柔之手,言辞颇为恳切。
“阎君!我大汉并州杂胡、乃至于汉民之性命,我便交于君之手!望君务必以并州苍生为念,勿要负我重托!君,请珍重!”
苟哥这1番肺腑之言,使阎柔感动到无以复加。
其人涕泪交加、重重颔首道:“主公不愧为大汉忠臣!柔便是肝脑涂地,亦决不负主公、负朝廷之重托也!”
言罢,其人再次向赵旻行礼,高歌而去。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阎柔果然不愧为慷慨悲歌的燕赵好男儿!
赵旻这首搬运自郑板桥先生的名篇,此刻成了阎柔心境、志向的真实写照。
其人走后,便是腹黑皮厚如苟哥,此刻也不由得微微脸红。
【作者题外话】:这1章,咱们说1说曹嵩之死。
所谓罗生门,即诸多当事人,为了自身利益而各执1词,最终使事件真相扑朔迷离。
曹嵩之死,即3国汉季最著名的罗生门。
曹嵩遇害,直接导致了曹操与陶谦的彻底敌对,也造就了之后1系列的军事冲突与屠城暴行。
但魏晋史家关于曹嵩之死的始末细节,记载却极为舛谬。韦曜的《吴书》、陈寿的《3国志》、郭颁的《魏晋世语》,对此记载均不相同。
至于范晔的《后汉书》,因为成书于南朝刘宋,故完全承袭上述3家的旧文。
曹嵩之死的可疑之处有3:
其1是行凶动机。
其2是应劭(泰山太守)在事件中的角色定位。
其3是张闿奉陶谦之命,为何又亡归袁术。
先简要介绍魏晋史家对“曹嵩遇害”的不同记载。
陈寿《魏书》称曹嵩避难琅琊,遭陶谦杀害。
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魏书武帝纪》
郭颁《世语》称曹操使泰山太守应劭率兵迎接曹嵩,不料遭陶谦部将劫杀。
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兖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世语》
韦曜《吴书》称陶谦派兵保护曹嵩,张闿却见财起意,杀嵩亡走。
太祖迎嵩,辎重百余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2百卫送,闿于泰山华、费间杀嵩。--韦曜《吴书》
《世语》可以视作对陈《志》的补充,而《吴书》对此记载则完全相异。竟说陶谦派兵保护曹嵩。
实际“韦氏说”(即陶谦护送曹嵩)是最容易被证伪并排除的。
因为曹嵩遇难(193)之前,曹操与陶谦已经交恶许久。甚至在初平3年(192)的“2袁会战”中,2人还在东郡发干县大打出手,乃至被献帝派人“和解关东”。
(公孙)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东郡)发干,以逼绍。太祖与(袁)绍会击,皆破之。--《魏书武帝纪》
初平4年,天子使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和解关东。--《英雄记》
因此,在两家互为仇敌的情况下,陶谦绝不会派人保护曹嵩。韦曜的记载显然有误。但《吴书》补充了凶手姓名,即陶谦部将张闿,这条史料很有价值。
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2百卫送。--韦曜《吴书》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