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建文(三)

  第160章 建文(三)
  (朱棣起兵的时候身边的士兵只有八百人,对手是洪武大帝留下来的百万明军。
  而根据地是北京的王府,注意是王府!北京城朱棣都没控制下来。
  朱棣造反的第一战就是夺取北京城,当时北京城的士兵几倍于朱棣,被朱棣以少胜多拿下了,随后他主动进攻,每次都是以少胜多。
  根据史书记载,朱棣为了提高士气,每次战争必冲锋向前,把运动战发挥到了极致。
  另外历史上的李景隆并不蠢,朱允炆应对的也不傻。
  可以毫不夸张的讲,靖难之役就是以战术对抗战略,最终靠着无数次战术胜利,形成大势,转被动为主动的绝对碾压。
  有多难打,朱棣攻下北京打了几个胜仗之后,朱允炆一口气征调了几十万大军,注意,这是明初,而且是内战,补给就地补给,而且补给线很近,城市也不少。
  朱棣的武功可以说是完全被明史和民间的描绘李景隆的愚蠢还有各种莫名其妙的段子毁掉了。
  因为文人不懂朱棣超前的运动战和信息战,只能用各种莫名其妙的理由来解释。
  比如什么风系魔法师,一场大风吹来,帅旗倒了,朱棣赢了。
  这完全是扯淡,看看当时的战争规模,战线绵延几十里,谁看得到帅旗在哪里?
  甚至史书还有朱棣反攻后李景隆下达命令的记录,说明当时李景隆是有指挥的,指挥系统没有混乱。
  完全是人家朱棣看准了时机,摸清楚了风向,然后顺势火攻,火随风动最终击垮了明军。)
  (朱棣起家难度很大,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统一的帝国,而不是各种割据势力)
  (细数一下朱棣面对的这些朝廷将领:
  耿炳文,参与过平定河北、山西、关中、云南等地的战斗,屡立战功,捕鱼海之战副先锋。
  郭英,参与北伐灭元之战,随徐达与王保保交战时亲率10余骑发动夜袭,大破敌军,捕鱼海之战副将。
  何福,傅友德麾下先锋大将,平定刀千孟之乱,降服敌军7万余人,随后分兵平定麓川各地山寨。
  俞通渊,随徐达征战关中、河北、甘肃等地,参加过捕鱼儿海之战,随后南下平定龙场等地诸蛮,麾下有蒙古骑兵数万人。
  杨文,朱元璋钦点第一任辽东总兵,麾下有平安、吴高等将军。
  顾成,朱元璋帐前亲兵出身,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征讨云南、四川后镇守贵州十余年,平叛乱百余,蛮族不敢与之为敌。
  瞿能,参与征伐北元之战,镇守云南,参与过远征缅甸之战。
  此外还有刘真、徐凯、滕集、陈晖、吴杰、盛庸等……
  依次打趴了宣府、大同、辽东、陕西、淮西、甘肃等地的边防军。
  朱元璋时代辛苦编练数十年的边军集团几乎被朱棣全部干碎——除了远镇西北的宋晟,整个中层往上的指挥层死了一茬)
  (洪武之治还未过去,南北之分还未平息。
  威震西北的西宁侯宋晟
  从南打到北的武定侯郭英
  捕鱼儿海之役前锋的长兴侯耿炳文
  剿灭月鲁帖木儿,翻越高黎贡山大杀四方的猛将瞿能
  辽东三头怪的杨文、吴高、平安……
  还有远征屈裂连河的骠骑大将军俞通渊,都督何福,以及在暗地里磨刀的朱允炆,这都能打赢足以说明朱棣的实力。)
  (一个藩王打崩了巅峰大明的野战兵团,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例了[吃瓜])
  (哇去他可真牛)
  (太伤国力了)
  (为了这场内战,牺牲了多少大明的能将,如果这些是向着外族的,明朝说不定真能比肩一下汉唐。)
  (这些精兵良将要是不打内战,都投入明朝四周的扩边之战多好。有些甚至是边疆战场打到一半抽调回来打靖难的,唉。)
  (只能说可能就是命运,没有靖难之役就没有永乐帝,这些将领给朱允炆他懂得用吗)
  (朱元璋本来也就指望他当个守成之君的啊)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
  唐,李世民来了兴致。
  从幽州一路打到金陵?他翻开如今的大唐域图,一城挑战中原补给,如果是他,从幽州一路过去,会从哪出手呢……
  众武将一齐凑上前,兴致勃勃开始推演。若是真如天幕所言,这个明朝的太宗,确实是有能耐的!
  他们本来还有些不服,陛下这样骁勇善战,怎么偏要拿玄武门说事,玄武门难度五颗星,明代的靖难就能有五十颗星了?
  ……结果听下去,还真是不容易。明之前的时空,一些武将们都被那靖难之役吊起了胃口。
  说的这样玄乎,怎么不细谈一谈呢,或许他们也能从中有所受益呢!
  ……
  汉,霍去病双眼发亮,听天幕这样说,他对这场战役也是兴致盎然,这个皇帝,比起宋朝那些皇帝来说,真是两个极端啊。
  哪怕到了现在,霍去病想起那宋朝的辛弃疾,仍有些悻悻。
  甚至还有什么大风刮来,帅旗倒了,朱棣就赢了,这不止霍去病好奇,连刘彻都有些诧异。
  那阵风的威力是有多大,竟然还给了朱棣一个“风系魔法师”之称。
  究竟是有多玄妙,都开始语怪力乱神了,后世不是对迷信嗤之以鼻。同是天子,怎么他就没有这些名头!
  刘彻也想当“魔法师”,不拘什么风雨雷电,若他真能掌握天时……想想就刺激!
  不过比起这些,刘彻更可惜的还是后人口中的那些将才。
  如此多能将,战功赫赫,野战兵团……听听这些词,这些个精兵强将,竟然全耗在了内战上!!!
  虽然知道朱棣不反就要等死,又不是他汉家的藩王,不用忌惮,刘彻是蛮欣赏此人的。但他也心痛那些将领啊。
  太伤了,后人说的没错,若是向着外族,中原得多强盛。“比肩汉唐”,这话刘彻听的舒心,对于损失的良将,就更可惜了。
  可惜世事就是如此矛盾,更何况一个国家,内政还是得先安定,不然再如何武功高强,仍是一盘散沙。
  ……
  宋,赵匡胤听着什么怪风,突然想起了汉光武帝。
  有传闻说昆阳之战时,天降陨石,刘秀领兵冲阵,大败敌军。
  若明朝的朱棣有个“风系”的称号,那汉光武帝又是个什么称号呢……
  其实关于陨石的记载也很模糊。
  《后汉书》记载,王莽遣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将兵四十二万,号称“百万”,将昆阳围了数十重,又不接受城内主要领导王凤的投降请求,意要全歼灭城内起义军。
  那时的刘秀只是一个偏将军,并不是昆阳的总指挥,大敌当前,其他人都吓破了胆,只有刘秀谈笑自若,众人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接受了刘秀的领导。
  刘秀让人在城内坚守,自己同其他十三人出城争取外援。
  就在此时,奇异发生了:“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然,吏士皆厌伏。”
  晚上有流星坠入敌营,白天有团云落入敌营,朝廷的士兵都感到巨大的恐怖。
  刘秀将步、骑兵千余人,冲入敌阵,斩首数十,后又来回冲入几次,连连得胜。
  后刘秀将三千敢死队,与昆阳城守军合击王寻、王邑部队,斩杀王寻,敌军开始溃败。
  这时候,天降暴雨,狂风大作,揭瓦折树。
  《后汉书》记载:“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 敌人阵脚大乱,溃不可挡,踩踏而死无数,于是近乎全歼敌军,只有王邑等几个将军侥幸逃脱。
  但《汉书》记载的昆阳之战与《后汉书》比较,同样有大风暴雨这一记载,并没有天降陨石一说。
  《后汉书》天文志:“昼有云气如坏山,堕军上,军人皆厌,所谓营头之星也。”
  古时认为一切天文现象都是上天对人类的警示,这就是神秘的天人感应。还会对一些奇异的天文现象附会上一些事件,要说明这些天文征兆会带来某些后果。
  “营头之所堕,其下有覆军,流血三千里。”这个征兆就是说王寻、王邑代表的王莽政权军队必败,王莽政权也就该灭亡了。
  天气异常是有的,但刘秀的成功靠的并不是陨石,这场战争也没有那样玄幻,只是人们都爱为这些故事添上些神秘色彩来激动人心……
  明,朱元璋心在颤抖。
  未来是如此的不如人意,他被整的都快没脾气了,能怎么办,儿子再好,后代不争气啊!
  如何难打,朱棣如何厉害,老朱心中是百感交集。
  这个儿子,在他看不见的地方,竟成长到了这样的地步?
  ……臭小子,真是会给你老子找麻烦!
  骂是这样骂,心中也不是不骄傲的。
  听听后世怎么说的,“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幅陨之广,远迈汉唐”……
  这龟儿,还算不堕他爹的名头,也是虎父无犬子了。
  瞧瞧,瞧瞧,天底下,千百年,有哪个藩王,从藩地起家,还真能一路势如破竹,给闯到皇城底下来了。
  也就是我老朱的儿子了!
  可越听,心中就更不是滋味了。
  ……这踏马是老子辛苦打下的家底,竟全被那臭小子干碎了!!!
  听着后人细数一个个精兵良将,扼腕叹息,朱元璋心也跟着难受起来。
  他为了建立大明,呕心沥血,多少次浴血奋战,鬼门关里闯过千百回,才带着这些人把大明一步步立起来……结果这些人没倒在元末,没倒在边地,全给折朱棣手里了!
  朱元璋能怪谁呢,他偏偏怪谁也说不出理!
  老朱甚至还在想着,除了这些,其他人呢,其他人怎么没听到,是天幕没细说,还是陪着咱一起走了……
  在座的朝臣,何尝不也是心潮起伏。
  他们也有点被震惊到了。甚至有些怀疑,这后人会不会讲的太夸张了啊,燕王当真就如此不可战胜?
  被点名的武将,都不知自己是该高兴还是害怕。
  自己也是留名后世了呢!可哪怕把他们吹的再天花乱坠,最终不也是成了燕王的陪衬……
  没被点名的,心中忐忑的紧,为何不提他们,难道他们的功绩就如此不值一提?也不能啊!xx都说了,凭什么不说我!
  还是说,他们投奔了燕王……
  想到这,一些武将们真是又害怕又刺激。他们这算不算造反啊,燕王知道他们的心吗,但如今可是洪武帝在位,皇上会不会觉得他们不忠朝廷,哎呦喂,这可真是难做人呦……
  最委屈的,莫过于李景隆了。
  他莫名其妙又有些伤心。后人为何频频提起他?还说他愚蠢,这就过分了啊!
  哪怕有人为他正名了,他还是委屈,定是很多人误会他了,才会有后人来为他辩解。
  我蠢吗?我觉得自己挺聪明的啊……
  朝廷文官们,对于武功一知半解的人,确实是被法吓到了,一些人目光闪烁,皇孙重文,可燕王看起来是重武的啊……
  看着朱元璋和朝臣越来越投注在朱棣身上的目光,朱标垂下眼,心中逐渐有了思量。
  建文朝,朱允炆:……
  后人你礼貌吗!偏心燕王要不要这么明显,竟敢说建文帝是不是还活着重要吗,难道不重要吗???
  ……他的死活真的没人能关心一下吗!!!
  朱允炆神色灰败。
  他就真的如此……不堪吗,削藩已经到这一步,走不了回头路了,本来还有些把握的朱允炆,越听脸色越难看。
  他知道燕王造反,也知道燕王青史标名,驰声走誉。
  可那又如何。如今燕王还是藩王,正统在他身上,有了天幕,他难道还能重蹈覆辙,真的让这位“好”叔叔踩着他上位?
  至于那些政策举措,朱棣能做,他也做的。如今的大明是皇爷爷交给他的,他是这个国家至高无上的天子,削藩本就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
  ……哪怕再如何宽慰自己,朱允炆也掩盖不了心中的惊慌迷茫。
  因为他根本想不出,这种局,燕王到底是如何能胜的,而天幕,明显不站在他这边。
  那些个自诩“忠心耿耿”的朝臣,时日一久,会不会被天幕蛊惑,弃他而去……朱允炆疑心愈重,心神不宁,甚至想用更强硬的手段逼迫藩王就犯。
  天天这样疑神疑鬼,他真的深感疲倦。
  后人把燕王说的这样厉害,燕王真的就这样厉害了?他还有胜算吗,能打败吗,甚至后世有人都觉得他死活都不重要了……
  朱允炆有些自暴自弃,可尽管这样,他还是不能收手了。到了这个地步,他们已经没有言和的可能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