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四十章 同袍
杨二下意识的道:“你不要落叶归根啦,辽人到蒙古地界安身了?”
“咱家祖上还是江南的呢。”成方道:“太祖洪武年间跟着大军到的辽东,什么落叶,咱到草原安了家,以后的后人不也是就把草原当家了。祖宗的坟地,我只要能走的动就会过来拜祭打扫,我家也有人留在沈阳,不怕没有人照顾。草原上会有越来越多的汉人象我一样安下家来,咱们这些人在,草原就不会有反复,这样的地方,不能再出个强悍的蒙古,什么契丹,女真,都叫他们完蛋。”
这样的场合,成方这么长篇大论的谈将来,用心良苦,在场的人都能感受得到。
杨二怕部下们没下场,和记毕竟还只是商人组建的公司,成方则是提醒他,每个有战功的和记军官都会有股份分红,成方不少,杨二也很多。还有那些中层军官,每个人在草原上都分了土地,不需要自己耕种,扣除一些费用后,军司会把每年的收益拿出来一部份分红这些军官,公司占的地盘越大,获得的利润越高,这些有股息分红的军官拿到的好处就越多。
这算是张瀚对军官阶层的一种赎买,大明是给勋贵和将门特权,凌驾于普通百姓之上,在中国有真正的分封制时,最高阶层是拿分封赎买有本事的人效忠,比如周的分封制,那些能打仗的贵族分得了土地,不管什么爵位都有自己的国土,在国内还有自己的小朝廷和军队。每个贵族都力图把自己的国土经营好,因为国土的收入是自己的,后来强者越强,最终天下成为大一统的状态,集权制取代了封建制,朝廷用来赎买有本事的人不再用分封了,两汉时用爵位和实际的好处,比如整个郡县成为贵族的家产,朝廷拥有治理权和所有权,但收入归受封的贵族,用这种方式完成与贵族们的合作,从两汉到唐宋,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模式。到了宋时有了一些变化,科举制正式加入进来,平民百姓也有了分一杯羹的权力,前后模式有剧烈的冲突,到了大明就演化成文官和勋贵集团的争斗,勋贵们的权力空间被进一步打压,而朝廷给予的明面上的财富也大幅度的缩水,如果一个勋贵家族老老实实的按明太祖给的俸禄生活,也就只能混个温饱,连稍微成功的商人家族也是比不上的。
军功带给和记军官们勋章,地位,还有权力和荣誉,当然也有很多更实际的好处。
每个军官都有股息分红和大片的土地,现在最高层的梁兴和李从业等人都有过万亩的授田了,随着授田越来越多,很多军官的授田还是没有开垦的草原,不过并不要紧,军令司会按照和记开垦成熟土地的平均收益来计算,然后扣除耕作成本和运营成本,最后把纯利润分发给这些有了军功授田的军官。
也可以把分得的田亩折成相应的股息,算是投股在公司,公司的总收益越高,这些有股息分红的军官收入也就越高,公司的仗打的越多,获得的利益就越多,军官们为了自己的收益也得卖力打仗。
股份分红,赐给庄田,和记已经成了一个相当大的利益共同体。
可能将来张瀚会化公司为国,赎买权力又限制权力的体系一定会建立起来,也可能到时候会成立一个新的小型的公司,就象英国人和荷兰人的东印度公司,把国家不方便干的事给做下去,掠夺式贸易,殖民地的建立,用一个上下都有好处,进取心十足的公司去做,可能会比国家做的更好。
华夏自秦一统之后,大一统集权式的方式已经深入人心,但张瀚觉得,适当的分权并没有什么不好,甚至分封可能更好一些。
杨二不会理解张瀚的用心和其中蕴含的大文章,不过自己实打实的好处还是相当明显的。
只要杨二不走,现在也是一年过千两的收入,相当可观,一个守备肯定赚不到那么多银子,至于将来可期的一年过万两乃至更多的收入,以和记和张瀚信守承诺的风格,只要承诺了,公司也发展到了那样的地步,也是一定可以拿的到手。
除了杨二之外,还有相当多的跟着杨二走的军官,他们一走,原本的分红待遇肯定也就都取消了。
“这也没有办法。”杨二叹息道:“众位兄弟决定跟我走时,就已经下定决心了。”
“你真是为他们着想?”成方冷笑道:“你知道将来和记会到什么地步?”
“我知道。”杨二很诚恳的道:“大明是实实在在的在走下坡,和记则是蒸蒸日上。不说将来和记可能取代大明,成为中国之主,就算保持现在的格局,和记也是北有整个草原,疆域不在大明之下,丁口可能达数百上千万,南方还有东番全岛,我听人说那是个大岛,足可容纳百万千万上,张大人不仅为北疆之主,也可为南方小琉球国主,以在下看,留在和记,功名富贵易得,甚至可能有更大的格局,可越是这样,我就越不想留下了。”
“为什么呢?”
“将来和记与大明开打的时候,我帮和记,还是帮大明?帮和记,是忠,帮大明,也是忠。帮和记是私恩,我领张大人的薪饷,帮张大人打仗也是应该的。但我不能拿着刀剑去打大明啊,那是我的父母之邦,这个坎我迈不过去。不瞒成兄弟和徐兄弟,在下离开,还有很多兄弟选择离开,关键就在这里了。”
成方道:“谁告诉你和记会打大明?”
杨二一笑,说道:“这不是摆明的事?以前在十三山,和记帮我们守住这大山,保住了十来万人的性命,我们效忠和记还有张大人,因为抗击东虏是正经题目,我杨二在广宁一带十来年,目无法度的事也做了不少,但事关忠义大节的事不能叫人挑出不是来。不管是帮和记还是干掉毕麻子,都是大节不亏。现在和记放着东虏不打,东虏进辽西,我们这边缩住手脚不敢大打,毛帅的东江镇三路大军出击,受阻于牛毛寨,这时候宽甸的十二团在做什么?他们可是有火炮的。”
徐名这时冷笑道:“火炮在宽甸山里拖着去打仗?你杨二不知道宽甸那里能有轻骑过去的小道就算是通衢大道了。”
“糊弄别人行,糊弄我就算了。”杨二也冷笑道:“军司的三磅小炮就是为了山地战设计的,重不到四百斤,一匹马就能拖带火炮和大军一起在山地行军了。马匹不能过也能搬抬炮架跟随行军,这些在咱们山上演练过。”
“还有,”杨二又道:“隔绝建虏和科尔沁的联络,这个咱也知道是防着建虏出来争夺蒙古各部,可是朝廷去宣抚犯了什么忌?你们这里百般阻拦,不愿相助,第三团的李指挥直接派人封住通道,任何人不能通行。这还要多说,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的事了。”
这一下徐名和成方都被杨二说的哑口无语。
杨二的性格他们是明白和了解的,和毕麻子那样有野心的打行头领不同,杨二经营起打行初衷也不是为了自己发达,而是将一群没有出路的穷苦人聚集在一起,好歹凭着抱团之后的能量混一口饭吃。
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杨二在平时也有济贫的好名声,大侠的名头不是凭白来的,经过岁月的洗练,什么是大侠,什么就是喇虎头子,民间的百姓还是分得清楚。
国有大变,毕麻子这样的人果然想捞好处,杨二倒确实只是想帮着更多的人保命,时势把他和他的老部下们推到如今的地步,先是和记,又是大明,两难之间为难,只能舍小忠而全大忠。
成方和徐名对视一眼,心中的疑惑尽去。
原本就是考虑是这样,现在只是坐实了。
成方冷然道:“若真是如你所说,将来和记和大明打起来了,你就是说要帮着大明来打我们了?”
“那也不会。”杨二满脸痛苦的道:“我这个守备也当不了太久,底下会设法把老兄弟们分别安插走,有了功名之后大家会慢慢选择退职归隐。我想和记和大明最少还有几年时间,到时候我们也都是在家闲居的百姓了,不管是和记赢还是大明赢,总归也和我们不相关了。”
“你倒是打的好主意。”
成方讥刺了一句,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既然两不相帮,又把话说开了,虽然还是很伤感情,旧交情还勉强算有一些。若是杨二坦承将来会向商团军的兄弟们挥动刀枪,那么就不必再谈什么旧日兄弟袍泽的情谊了。
这时要走的人差不多都把军袍脱下来了,绝大部份人的脸色比死了爹娘还难看,很多人面色惨白,浑身哆嗦着,解开军袍的手都如风中之烛一般颤抖着。
这身军袍对他们的意义也相当重要,脱下军袍的人好象死过一遍似的,那种难受的感觉,看的一边的商团军人们也都伤感起来。
“兄弟们,到了大明那边也好好干。”
“莫叫人欺负了,丢了我商团军人的脸面。”
“真有人欺上头也不要怂,不行知会一声,咱们过去管把他们一扫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