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 选址

  带着杨厂长一行人看了厂里的情况,算是将一些他们平时不知道的东西看了一下。李昭就将人送回去了,以后合并了,想看有的是机会看,现在只需要给他们透点底细就可以了。而且今天晚上,杨厂长和李副厂长,也没有心思细看。
  以李昭看来,杨厂长以及李副厂长很有可能今天晚上就去找上级领导。原因也很简单,他们都怕对方先去找上级啊,毕竟这么大的事情,如果等到明天才去汇报,那怎么能在领导那里得到信任呢?聊完了第一时间去找领导才是正理。不过他们谈过了才去,显然是已经晚了,毕竟苏父还没谈就和上级汇报几次了。
  要知道这次厂子合并之后,只是头上多了一个主管的部门罢了,以前的上司那还是上司,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想过得好一点,当然是要积极将事情向上级汇报了。当然这次合并如果能成,那速度也不可能很快,毕竟这么大规模的两个工厂合并,牵扯的事情是非常多的,三五个月能完成就已经很不错了。
  毕竟两个厂现在加在一起,养活的人已经超过十万了,想要顺利合并,然后将所有事情理顺,那是相当麻烦的事情。不过,虽然如此,但那个想挤掉杨厂长的人,估计也要懵了,如果合并,那他过来了,最多也只能当个副厂长了,而且以他新来乍到,基本上都会是一些不重要的事情分给他,那哪里还有机会升职?
  这些人都想着通过取巧来升职了,肯定不是能沉下心来做事情的人,或者说他们不是为了将厂子搞好为目的的人,这样的人还想升职,那就只能想办法挤走苏父了,但以他们的情况根本没有可能挤掉苏父,所以这个消息只要一传开那些想摘桃子的人就应该会自动退走了,毕竟想挤掉苏父,最少也要和苏父同级。
  更何况现在盯着轧钢厂厂长的位置,也没有升职的机会了,来这里当个做事的副厂长,他们哪里愿意?而以苏父现在的情况,基本上坐稳个十几年还是有可能的。当然如果上级让他升职,那就另当别论了,不过这样的情况很难发生。
  毕竟苏父现在的职务已经相当高了,如果升职,只能到上级主管部门当领导了,以后厂子更会在他的管理只下了。而且就算要个苏父升职,那么按照惯例,接任者是谁那也肯定会考虑他的意见,根本不可能随便排一个人接手。要不然出现一个新来的人一心想捞政绩,将以前的项目搁置,一心想开新项目怎么办?
  只是苏父如果想升职,实在太困难了,基本上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上级做的好好的,又没有空缺,哪里会那么容易升职。到了他这个级别,想要升职,那是要熬十年以上才有可能了,短期内根本没有可能给他腾出一个位置来。
  至于说杨厂长会不会在位置稳定后反悔,那更是不可能了,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这个事情汇报上去之后,事情就已经不是杨厂长能够左右的了。他想后悔也来不及了,这种事情根本不是他一个小小的厂长能够决定的,就算是材料厂这边,那也是要等上级的通知了,最多是上级会找相关的人过去谈话罢了。
  当然上级也有可能根本不会考虑两个厂合并的事,但现在的情况是两个厂的发展都有短板,特别是材料厂,现在发展势头真的很猛,但现在材料厂的问题也同样很多,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底蕴,如果不找个有底蕴的厂子给材料厂合并,那就要让材料厂先稳定个三五年才行,但现在又哪有时间让材料厂等呢?
  至于轧钢厂,那问题就更多了,以往只是一个炼钢以及轧钢的工厂罢了,机加工也只是三流货色,做点对精度几乎没有什么要求的东西还成,想要做点什么高科技的东西,根本没有可能,实在是轧钢厂当时的加工能力太垃圾了。
  但现在牵扯的东西就太多了,如果技术跟不上,那也就这三五年的辉煌,很快就会被淘汰。就比如自行车,如果不让研究所接手下一步的技术工作,那么基本上三两年后,别的工厂推出新技术、新材料就会挤掉自行车厂的大部分利润,就如未来的自行车企业,生产一年,几千万辆的产能,居然只赚了几万块。
  至于说靠李昭自己,那就更不可能了,李昭只是一个人,不是神,他虽然记下的图纸很多,但并不是无所不能的,他自己去改造,也是有极限的。毕竟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当李昭将脑海里大部分的图纸都实现了的时候,再往前方研究的时候,李昭基本上也只能选择其中两三个项目进行研究了。
  道理大家都懂,毕竟李昭只是领先六十年,不是六百年。虽然他现在水平很高了,但也只是在机械方面罢了,他每进行一个项目,那也是需要不短时间的。
  将杨厂长一行送走,李昭就将合并这事放到了一边,好好过了个周末。而且还带着李父、李母回了一次李家村,秋粮准备收割了,李母要回去给李昭大哥帮忙,李父也要盯着几个农场的情况。送走了李父李母,李昭又有了一个大事,那就是要和苏雅带娃,而且还是四个,苏父见李父将三个孩子交给了两人,就把苏雅侄儿也交给了两个人带,美其名曰,培养几个兄弟之间的革命友谊。
  忙活了一个周末,在周一的时候李昭就去找安副厂长了,他们需要先将转炉放在什么位置确定好,这次转炉算是比较麻烦的一个转炉。原因也很简单,首先就是给这个转炉提供铁水的高炉,是在不久的将来就要淘汰的。
  那么这个转炉就不能只靠现在已有的高炉,还要能够保证在将来这边高炉淘汰后,能够使用新的高炉生产的铁水。这样就会比较麻烦,必须选择好位置才好,不然将来生产的时候还需要远距离运输铁水,也是挺麻烦的。
  虽然说运输铁水在未来非常成熟,甚至都能利用铁路跨城市运输,但能减少运输过程当然是最好的了。所以今天就要将这个事情确定下来,虽然方案交上去到现在还没有得到回音,但想来是不会太久的,厂里现在其实已经可以开始为建设做准备了,比如选址,比如勘探,毕竟这种重型设备对地质是有要求的。
  今天来的人是不少的,首先是研究所的人,也就是开始跟进这个项目的那个小组,他们也都是金属冶炼方面的专家,今天选址当然也要将他们都拉上了。他们在冶金的专业上,可一点不比李昭差,而且还是专精这一块的人。
  然后就是李昭、安副厂长以及杨厂长了,这个项目非常重要,厂里的主要管理人员当然需要到场,当然上级领导是没有的,毕竟现在这个项目还没有批准,如果批准了,那就需要将项目详细的建设方案上交,然后请领导实地考察了。毕竟这个投资也是不小的,而且技术上非常先进,领导不来看看,哪里会放心?
  众人集合之后,直接就在安副厂长的带领下来到厂里的一片空地上,这时安副厂长介绍道:“这里应该是位置最合适的地方了,离新高炉和旧高炉都不算远,最重要的是离铁路也近,将来的转炉可以顺着铁路的方向,一直建到新高炉附近,这样就能尽最大的可能减少运输成本了,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这次的转炉和大毛那边淘汰的那个五十吨级的不一样,那一台将来肯定是要淘汰的,而且在两厂合并之后,淘汰的速度估计会更快。就以李昭的估计,如果两个厂能够合并,那么明年,肯定是要往轧钢厂进行大规模投资的,首先就是高炉,上马五千方的肯定是要进行的,一座五千方的,年产量就能有四百万吨。
  如果轧钢厂能够再建成两座五千方的高炉,那么年产量就能达到一千两百万吨以上,这个数字,基本上已经能够赶上前两年全国钢铁产量了。当然建设还是不建设也要看国内的采矿能力,如果采矿能力跟不上,建了也没用。
  如果采矿以及运输能力能够跟上,那么建了五千方高炉之后,现在的所有小高炉以及建在小高炉附近的那个五十吨级的转炉,就肯定要被淘汰了,将来估计也是转给其他厂的命。不过未来国内的那些钢铁厂,可能也会看不上这种高炉,毕竟轧钢厂已经有更好的了,这项技术,势必要在全国普及的。
  /100/100662/31277761.html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